【首钢集团】*困局靠自己——首钢京唐公司面向市场求发展综述
钢铁企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冬季”——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钢价大跌……进入2013年,钢铁行业形势仍然很严峻。
这种情况下的首钢京唐公司该怎么办?破解困局要靠自己努力!靠市场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真正面向市场,在市场中的活力与竞争力得到切实增强,才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出路。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京唐公司上下的决心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围绕确定的主要目标,京唐公司增强市场主体意识,全员和各产线都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力争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角,在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他们敢于创新突破转变,敢于打破旧有平衡,敢于提出更高目标,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全流程、全系统、各环节精打细算、深挖潜力,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在稳定工艺、产品开发、降本增效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齐头并进,使生产经营质量、精细化管理、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
今年一季度,京唐公司推进产品完成112.44万吨,推进产品增收2.54亿元,增利8904万元;抓住重点环节开展降耗攻关降成本,与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平均水平相比,油品消耗分别降低19.6%、30.6%;大型工具消耗降低32.9%、20.8%;耐材消耗降低12.7%、11.5%;辅材消耗降低15%、19.6%;各工序加工成本在去年基础上持续降低,吨钢降成本183元,成本降低额达3.908亿元,分别比计划多降低17.3元和3587万元;能源系统向厂区合资公司、周边驻岛企业有偿外供能源产品,实现创收6.5万元;外送电1.042亿千瓦时,实现创收3023万元……
这一组组令人瞩目、令人振奋的数据,折射出了京唐人的那种自信,那种实干,那种担当,那种智慧。展现着京唐人为实现“四个一流”目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钢铁企业而努力的精神魅力。
稳定工艺——增强保障力
工艺稳定是企业成熟的标志,是全系统顺稳运行的基本保障。纵观国内外先进的钢铁企业,工艺稳定是他们的制胜法宝。今年以来,京唐公司围绕稳定工艺,确定了全流程48项公司级关键措施,并制定颁发了《首钢京唐公司工艺稳定性评价指标管理办法》。各单位将工艺稳定指标细化分解到班组、岗位,细化成812项工艺稳定量化指标,层层狠抓落实。根据各产线特点,建立了从原燃料进厂到最终产品发运的全过程工艺稳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分层级制定评价指标,包括重量、温度、成分和尺寸。全面剖析影响工艺稳定的问题,建立关键项目管控小组,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制定了各作业部主要工序的相关评价指标,各作业部把指标分解到班组、岗位,与岗位评价系统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讲评。与此同时,各单位本着有利于加强工艺管理、提高工艺水平的原则,结合产品规模、产品特点和产品类型,建立科学、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围绕工艺稳定,各作业部各显神通,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招。
京唐二冷轧连退主控室内,职工正在分析生产数据。
焦炭是高炉的“粮食”。焦化作业部把“让高炉吃饱、吃好”作为干部职工义不容辞的职责,从保证公司生产稳定入手,多管齐下开展工艺稳定。他们根据煤的质量情况合理制定配煤方案,及时跟踪每日焦炭质量变化情况,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时调整配煤方案,今年以来,共调整配煤方案12次。加强过盘次数,使配比合格率逐月提高,1月份完成98.7%,2月份完成99.3%,3月份完成100%。通过狠抓工艺稳定,今年一季度,焦炭CSR合格率和焦炭灰分均完成100%,其它各项指标均处于较好水平。
在京唐公司一季度工序工艺稳定评价中,炼铁作业部球团分厂得了81.57分名列第二名。为了稳定球团矿生产工艺水平,球团分厂干部职工针对原料成分波动大的难题,他们把抽检触角延伸到原料场,同时加大原料抽检力度,及时关注原料成分,时刻关注成品球的化验指标,适时调整精矿粉、皂土以及镁粉的配比,确保球团矿配料成分均匀稳定。造球工序是重要的生产环节,“人不离盘”成了岗位人员工作的标准,每个造球盘每小时大于150毫米球绝不能超过5个。他们还根据生球入机量,稳定焙烧机速,优化干燥段、预热段的温度梯度,降低生球爆裂和粉末率,确保球团矿生产稳定顺行。一季度,生产球团矿96.6526万吨,合格率达到了98.2%。
炼钢作业部把稳定炼钢工艺作为提高质量的重点攻关项目组织生产、工艺、设备人员,逐个环节分析高拉速攻关经验,明确关键控制点14个,制订了工艺精准控制46条,并责任到人、到岗。为了使铸机拉速实验做到万无一失,他们对系统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从标准化操作入手,对涉及的重要岗位的操作进行了分解、固化,明确工作流程、操作步骤、重点数据并在四班推广。结晶器内钢水液面波动,曾是制约拉速提高的“瓶颈”之一,炼钢部引进了结晶器“电磁制动”技术,但是安装以后频频报警,达不到预期效果。炼钢部连铸区机械点检工程师张会良经过观察分析,找出了“病因”——原设计存在缺陷,冷却循环水流量低,电导率高。他组织人员改造了补水罐,扩大了管道直径,重新铺设了部分管路,并增加水质过滤器,使“电磁制动”系统运行正常。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保证了拉速操作的精准成功。
2.2米/分钟……2.3米/分钟……“成功啦!”2月20日,炼钢作业部3号铸机现场,人们欢呼雀跃。炼钢部铸机拉速在这一时刻同一浇次连续刷新拉速记录,达到了拉速设计极限,而且操作准确,设备运行平稳,所浇铸的铸坯理化指标完全达到质量要求。它标志着京唐公司的铸机拉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热轧作业部结合生产过程中工序,逐项确定了工艺以及设备精度内容要求,并落实时效和责任人,专业部门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针对不同精轧最佳轧制稳定性的需求,确立了不同钢种和规格轧制标准。为了避免新钢种、新极限规格轧制,因准备不足导致的轧制事故,他们坚持极限规格走试制流程,建立了冶金数据库。通过采取一系列稳定工艺措施,热轧中间坯整体控制水平呈上升趋势,1580和2250两条生产线产品缺陷明显减少。今年一季度,热轧卷综合成材率完成97.62%,比季度计划提高0.01%,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热轧综合带出品率计划降低0.05%;热轧合同兑现率完成94.74%,比计划提高了1.74%。其中,3月份合同兑现率达到98.30%,创造了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
通过狠抓稳定工艺措施,京唐公司在关键技术、关键指标上取得了进步,从根本上解决设备运行、工艺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今年以来,产品带出品率、产品质量异议明显减少,实现了减损降耗。
降本增效——激发驱动力
降本增效,是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根本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永恒主题。今年以来,京唐公司继续发挥降本增效的驱动作用,根据自身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同时深挖潜力开发自身优势,在保障正常生产的同时开拓创效市场。
为深入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炼铁作业部专门成立了成本管理小组,将铁水、烧结矿、球团矿三种产品的成本费用逐项进行分解,细化到最小的成本单元,形成了185项成本消耗的指标数据。烧结分厂加大工艺技术攻关力度,在保证烧结矿品位的前提下,逐步用价位较低的矿粉替代价格较高的,同时稳定配加各种钢铁废弃物,降低配矿成本约2400万元。球团分厂通过采取狠抓造球岗位操作,及时调整热工制度等措施,稳定球团矿质量和产量。停止配加高价的地方球团粉,逐步提高价位较低的海南粉、自产加工粉的比例,降低配矿成本约829万元。炼铁分厂深入探索大高炉冶炼规律,以“岗位之星”劳动竞赛为抓手,确保高炉稳定顺行。他们通过提高入炉结矿比和生矿比,降低入炉矿成本2359万元。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企业是一个大家庭,降本增效需要靠所有员工一点一滴,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有效利用好企业中的一点一滴资源。炼铁作业部发动职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炼铁部落实部级合理化建议11项。设备工程室机械工程师丁慧田针对烧2皮带使用寿命短的难题,提出将皮带上胶面厚度由6毫米增加到8毫米的建议,延长了皮带寿命,降低备件成本7万元。设备工程室机械工程师孙永坤针对进口备件供货周期长、成本高的现状,提出进口备件国产化的建议。截止到目前,完成4台焙烧机台车国产化,减少备件费用72万元,同时,完成了双层辊筛筛辊国产化工作,月降低备件费用46.7万元。球团分厂作业长吴小江提出了调整球盘刮刀角度、将造球盘底料厚度降低到150毫米的建议。这一建议实施后,每天的“塌盘”次数减少了30次,每天可降低电耗约480千瓦时,焦炉煤气约220立方米,月降低生产成本约7200元。
炼钢作业部开展了全员“居家理财”活动,全部上下拧成一股劲,争做企业主人,成本指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一季度,炼钢工序成本比计划降低10元/吨,比去年同期降低81元/吨。
人人制订措施,处处精打细算,层层细抠成本。钢铁消耗占总成本的85%,脱硫、脱磷、炼钢、精炼、连铸等相关单位,制订了提高捞渣机作业率、提高冷固球团入炉量、提高“留渣炼钢”比例、减少大包、中间包余钢等15条具体措施。2月份,钢铁消耗1090.1千克/吨,创出历史最好水平。炼钢区组织干部职工反复进行算账挖潜。目前,收到具有较大价值的合理化建议30多条。铸坯在切割和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氧化铁皮。以前,这些铁皮随水冲到漩流井中,与污泥一起外排。他们提出用一部分铁皮,制作冷固球团的建议,2月份,消耗铁皮445吨,降低成本26.8万元。转炉在出钢、溅渣、补炉等操作时,容易溅出一些炉渣。为了保护设备、电缆,要在钢水车、电缆、底吹管等部位,覆盖耐火陶瓷纤维。设备助理刘瑞林提出,取消一些用于设备检修隔热用的纤维毯,并将这些纤维由一次性使用改为重复利用,使消耗量大幅减少。作业长高宠光进一步提出,使用低价的石棉布替代高价的纤维毯。这两项措施,每月降低成本9.82万元。炼钢区174名干部职工人均实现降本增效3.28万元,已经从生产大户,变成了节能大户、创利大户。公辅区对供水设备进行了改造,使以前外排的冲洗管道过滤器的废水,重新用于RH炉冷却浊环,每月节水3万立方米、降低水费1.14万元。通过加强对铸机循环水系统的检查维护,优化冷却塔大功率风机运行参数等措施,降低电耗2万千瓦时、降低电费17.7万元。
降本和增效如同人的两只手,缺一不可。京唐公司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不忘在增效创收方面积极拓展。能源与环境部确定了“夯基础”“稳作业”“强职能”“增效益”四个方面稳步提升创收业绩工作。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能环部采取多渠道降本增效。外销供电是能环部最大的创收项目,一季度两台额定发电量30万千瓦时的发电机组几乎满负荷运转,对外销售发电量呈现出每月递增的趋势,1月份完成3100万千瓦时,2月份完成3387万千瓦时,3月份达到4125万千瓦时。一季度,能环部外销电达到10612万千瓦时,实现创收3023万元。按一般家庭每月用200度电核算,可以满足53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成绩面前能环部的全体职工没有满足,继续着眼市场围绕液体销售环节大做文章,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创收创效。他们组织专业人员对液体产出进行深入分析,将与之相关的各类生产数据制成表格。记录每天生产销售数据,绘制出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液体生产、储存、送出和销售情况,对液体的生产销售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了依托市场的精细调控。一季度,能环部氧气、氮气、氩气、氢气形成销售收入6.5万元。同时开拓供热采暖市场,向港口实业公司提供1万平方米的冬季供热采暖,今年一季度形成销售收入40多万元。预计今年将供热采暖提高到5万平方米。
京唐公司运输部不断发挥临海靠港的优势,积极开发周边市场,承接唐钢水渣细磨粉、社会钢材、铁红灯物资发运,一季度实现对外创收2907万元。
京唐公司热轧油泥每月产生约3000吨,外销400元/吨。供应管理部经过“工作室”的多次攻关和实验,最终拿出解决方案,油泥不再外卖。他们采用将油泥堆积到球团料场存放,晾干后按一定比例掺到秘鲁球团粉中用于球团生产的方法,对油泥进行再利用。通过进一步优化操作,球团的高炉煤气消耗相比配加油泥前下降2至3立方米/吨,能耗降低0.3至0.4千克标煤。通过计算,每年可产生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多次配比试验的研究论证,他们制定并实施了利用炼钢除尘灰制作混匀矿,以及利用套筒窑高钙石灰石筛下物代替烧结石灰石制作混匀矿两个创新项目,月创效益分别为380.26万元和41万元,这两个项目均获得京唐公司合理化建议评选一等奖。
市场开发——提升竞争力
市场就是战场。因为只要有市场就会有激烈的竞争,优者胜、劣者汰,所以企业要想最终赢得市场,除了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外,还需要有合理的战略战术、紧密的团队配合、过硬的产品竞争力。
京唐公司全面发挥基地主体责任的作用,抓住市场不放松。通过跟踪市场,对标迁顺、宝钢品种结构,增加“高端、领先”产品数量,加强“产线接单能力、产品制造能力、用户服务能力”建设,最终实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增加产品售价和单利的目标。2013年一季度,出口钢材20.75万吨,超计划1.95万吨,其中出口德高镀锌汽车板0.92万吨,打开了向高端客户供货的大门。高强钢高端领先产品完成了增收增利,特别是3月份超额完成,实现增收535万元,增利177万元。
京唐公司发挥中心工作组的作用,形成了生产组织、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现场作业高效协同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快了品种推进步伐,产线接单能力不断提升,有39个钢种,153个牌号已按正式订单生产。高强度、高表面质量、超宽、超厚、超薄等钢种的接单和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品种钢产量完成112.43万吨,其中高端产品6万吨,领先产品15.56万吨,分别达到年计划比例26.7%和29.1%。在产品接单方面实现新突破。
市场就是效率。京唐公司把这个理念贯穿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不断增强产品制造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
——稳步推进研发启动产品的工业试制,结合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热轧高强SQ960、冷轧集装箱S800NQ及高强汽车板DP780等20余个具备工业试制条件的产品进行工业试制,进一步增强产品制造能力;
——完成X90、X100试制,经西安管材所对制管后的性能检验,参与此次试制的八家企业中,仅京唐公司一家全部合格;
——开发并销售出高级别高强钢SQ960D,实现首钢高级别高强钢零的突破;
——首次进行供中海油海底管线用钢X65的生产,产品包括海用立管、平管及弯管用钢,批量产品横、纵屈服控制良好稳定。
2013年1月至2月,小批量试制1.6至12.0毫米SH700MCD获得成功;紧接着又进行了1.8至3.0毫米薄规格、3.0至4.0毫米的车厢板SH700MCD的试制,获得成功,填补了首钢薄规格高强钢生产的空白,真正实现热轧高强钢规格的全覆盖。其中,3.0至4.0毫米的车厢板SH700MCD在大石桥进行使用,满足了客户要求。
为增加品种钢种类,夯实品种持续增效的基础,增强接单能力,京唐公司与技术研究院一起加快新开发的SG700高强机械用钢、590CL车轮钢、全无铬钝化家电板等50余个牌号的新产品转入批量生产,为充实京唐公司品种结构,形成特色产品奠定基础。
3月25日,京唐公司顺利完成第一批3000吨马口铁合同生产任务。内行人都知道,马口铁是一种两面镀锡的冷轧低碳钢薄板,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包装行业,所以,对质量要求十分严格。这种钢轧制厚度在0.12至0.15毫米之间,和头发丝粗细差不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空洞”“裂纹”等质量问题。为此,京唐公司精心准备,炼钢部成立了专项“课题组”,确定了走“全三脱”工艺,同时采用专炉冶炼、专工位精炼、专机浇钢的“双保险”措施,并根据主要工序成分控制的难点,提前制订了详细的工艺措施。马口铁的卷取张力、卷取温度、钢质较软等原因导致在平整时容易出现挫伤现象,并且挫伤距离较长,成为制约马口铁生产的一大因素。平整分卷作业区主操孙腾飞,一点点摸索,通过在钢卷建张前将深弯辊下压至钢卷表面,完成下压动作后建静张力起车,缓慢提速及增加张力,保证开卷机卷筒与卷取机卷筒同步,并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持速度恒定及深弯辊下压至带钢甩尾。通过此操作法试生产,挫伤缺陷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将原几百米的挫伤控制在一百米内,大幅度提高了成材率及合格品卷数,经现场技术人员确认,作业部立即组织该操作法的推广使用。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这手“绝活”,保证订单按时交货,孙腾飞主动请缨,自愿留在现场连续作业,不辞劳累地指导剩余三个班组生产,并且将生产方法及经验编制成一套完整的SOP,向其他班组进行推广学习。平整作业区通过此操作法圆满完成了马口铁订单的交货。
4月11日,冷轧作业部又传出喜讯,宽幅IF钢系列汽车板0.8×2000毫米和0.7×2000毫米两个规格极限试制获得圆满成功,成材率99.63%,FC率100%,产品表面级别和性能经检验检测,完全达到客户需求。此次轧制宽幅IF钢汽车板创下了宽薄比历史之最,生产难度相当之大。此批料的供货商为京唐公司汽车板重要客户。冷轧作业部与制造部、技研院派驻人员沟通讨论,制定了《2号连退产线宽幅IF钢生产方案》。该作业部二冷轧厂高度重视此次生产工作,提前召开了生产准备会,明确了操作、工艺、机械、电气任务,讨论了生产注意事项,特别提出在生产控制中务必保持产线工艺控制稳定。在多部门协同努力下,完成了宽幅IF钢极限规格试制成功。
主动出击,开拓市场。京唐公司在与销售公司探索风机用钢行业市场需求中,了解到制造风机叶片钢材年需求10万吨左右,同时对钢材有很高的要求,此前首钢一直没有进入风机行业,经多部门协同,京唐公司开发出风机用高强钢F400/F500,2月份实现对武汉鼓风机厂、陕西嘉惠顺风机电成套制造有限公司实现批量供货。通过走访江苏、湖北等地客户,低温韧性和冷加工成形达到用户要求,产品性能稳定,客户使用反应良好。
“你们的产品表面质量全部达到FC级别,各项指标优于欧洲本土钢厂的产品!”不久前,全球最大的钢铁贸易商——瑞士德高公司对首钢京唐公司冷轧部生产的冷轧汽车板,发出这样的赞叹。截至2013年一季度,京唐公司出口德高公司汽车板累计达到了14530吨。
京唐公司与吉利汽车浙江路桥基地就2013年认证计划达成初步意向,共涉及12个牌号、47个零件。
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多品种产品的研制,不断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青睐:长安福特技术专家来公司进行考察认证,韩国现代起亚汽车全球调整中心专家到京唐公司考察……
产品制造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市场开发空间的不断拓展。2013年一季度,京唐公司销售钢材产品203.16万吨,比计划提高4.0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9.70亿元,比计划提高2.47亿元。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销售部加大渠道开发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他们按照“品种钢比例、直供比例同步提升”的原则,加快推进高端品种进入高端市场,在维护和巩固原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渠道。加强直供用户开发,不断优化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直供比例,减少贸易商销售比例。进一步加大对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终端直供企业的开发力度。在维护和巩固原渠道的基础上,形成汽车板、家电板高端用户群,为冷轧的品种升级提供支撑,提高冷轧品牌影响力。针对重点用户及战略用户提供“绿色通道”,由销售管理部牵头,排程、生产、检验、运输各环节通力协作,确保了战略用户特殊订单的如期交货。上海中油天宝公司非洲油气管道项目急需B级管线钢,交货期仅10天,销售管理部牵头,排程、生产、检验、运输各环节通力协作,确保了如期交货,深得客户赞誉和信任。一季度,合同兑现率完成95.4%,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
管理创新——强化助推力
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京唐公司非常注重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助推作用,以质量为核心,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已连续三年把全年作为基础管理年。
围绕提高全系统精细化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水平,京唐公司以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为重点,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全力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工作,打牢加快发展的基础。
京唐公司上下认为,推行、深化六西格玛这样的新式管理方法正逢其时。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京唐公司就把实施六西格玛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进入了六西格玛准备阶段,通过健全组织及人员、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为六西格玛有效推进创造条件。2013年2月18日,经过充分的准备工作,京唐公司第一期六西格玛项目实施正式启动,设立了15个黑带项目和13个绿带项目,包括提高铁水一级品率等项目,以更好地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冷轧部针对“提高炉区带钢通板稳定性”的问题,通过六西格玛的统计过程控制等方法,确定影响炉区稳定通板的关键性因素,找出问题加以改进,从而使产品质量更加有保证。设备部计划通过六西格玛管理,针对降低油品消耗、大型工具控制、辅材消耗等方面,提报相应的项目课题,目标完成油品消耗比去年降低25%,耐材、辅材消耗比去年降低1亿元,大型工具控制在4亿元以内,库存资金占用降低3亿元。
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行实施,改变了过去的思维方式,摒弃了陈旧的作业习惯,突破了以往经验管理模式的羁绊,使京唐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科学有效。
创新管理离不开细化稳固和完善好的管理方法。京唐公司树立“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的工作理念,各项专业管理坚持从管理流程的源头做起,从管理最基本的环节和最终落脚点做起,从细节做起,促进了各单位制定和明确每项工作、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真正实现公司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投料管理系统的上线使用,为京唐公司炼铁、球团、炼钢、热轧、冷轧、运输、供应、能源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京唐公司继续深入推进细化这项工作,以“更严、更细、更实、更狠”的作风,完善基础管理,推进管理的精细化。
积极组织落实作业部班组投料的班结日清。建立了作业部、作业区、班组、岗位分层级负责的组织体系,颁发了投料管理制度,设立了投料项准确率、覆盖率等量化评价指标,按月制定推进计划,建立周例会制度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及对跨部门问题进行协调,使投料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从去年底消耗物料开始纳入系统进行记录以来,数据记录准确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实现了班组投料的班结日清,加强了基础管理。同时,细化管理模式,强化“以领代耗”的管理,组织降低机旁库存。主要包括在投料管理系统中建立机旁物资收发存报表,建立作业部定期盘点、投料办及设备部定期抽查的制度,对物料领用和消耗情况进行监督,同时组织设备部和作业部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机旁库存,自去年8月份至今年一季度,月均降低机旁库存约1400万元。
炼钢部在投料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投料管理体系,为完成成本指标提供制度保证。他们重新核定投料指标,按工序成本“倒推”相关指标,同时扩大核算范围。以前,他们重点围绕铁合金、白灰、焦碳等“固体”等物料进行控制,现在又将风、水、电、汽等“流体”物料全部纳入了体系之中。完善计量手段,增加废钢、脱硫渣的天车称,并将29块能源计量表承包到人,提高计量精度。与能源部、供应部进行对接,实现了对物料的动态实时监控,加快收、发、存运转周期,减少物料和资金的积压。他们还不限于此,将投料管理与全员“居家理财”活动结合起来,每天统计、每周公示、每月排名考核。这些措施的完善,有力促进了炼钢工艺创新、指标优化,降低成本消耗。设备部为细化物料消耗管理,按照投料管理标准,各采购员深入现场,检查自己所管辖物料的保管存放条件、收发台账、现场存量等情况,安排采购管理人员定期盘点现场库存,利用ERP系统发货数据,核查投料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截至目前,机旁库存占用资金由7400万元减低到5200万元,材料投料准确率、覆盖率均能达到97%。供应部通过投料管理不断与生产、设备、废钢、固废等专业沟通协调,一季度投料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中,一月份机物料、低值易耗品、备件的覆盖率分别为97%、100%、93%,二月份机物料、低值易耗品、备件的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5%,三项数据均取得了进步,为准确控制各种物料的收发存做出了贡献,为稳定供料提供了数据支持。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京唐公司从实际出发,按照“夯实专业管理基础,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要求,推进设备功能、精度管理。为保证各生产线设备状态良好,积极对设备进行功能、精度管理和评价,开展状态检测,针对问题实施组织精密点检和专家会诊,使设备达到功能、精度的最佳值。完善公司及作业部级设备功能精度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各作业部在其内部成立设备功能精度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不同品种设备功能精度标准,每月不定期对各单位设备精度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执行单位进行考评,有力促进了公司设备系统功能、精度管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中,京唐公司将继续坚持“三高”“四个一流”的标准要求,以最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向企业品牌化、品牌名牌化、产品精细化的目标奋进,在首钢实现伟大的转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