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碳】植被长不好 菌根来帮忙——大柳塔活鸡兔沉陷区微生物复垦见成效
近日,记者来到了大柳塔活鸡兔沉陷区微生物复垦科研示范基地。该基地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司累计投资227万元,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建设该基地,总面积已达18.7公顷。
“你瞧!那边没有加菌的樟子松叶子有些发灰发黄,咱们身旁的这些却是绿油油的,加了菌就有这样的妙处。”大柳塔活鸡兔沉陷区微生物复垦科研示范基地负责人全文智工程师对记者说。
全文智提到的加菌技术源于“干旱半干旱区煤矸石山丛枝菌根生态重建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该项技术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神东共同研究,在2012年获得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学会颁发的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菌根则是这项计划的一个重要角色,没有菌根,沉陷区不会有如此繁茂的景象。
科学用菌根
“神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是黄河上中游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再加上煤炭开发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这片区域愈加贫瘠和干旱。树木在没有任何管护措施下,只能是永远长不高的‘小老头树’。”全文智介绍。
驾车上山,正值四月中旬,一些杨树已经发了嫩芽。全文智下车带记者往树林中走去,“现在我们站的位置就是一片沉陷区”。全文智说,2008年他应邀带着学生来到这片沉陷区,主要是要解决沉陷区生态治理中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和塌陷伤根三大难题。
众所周知,植物的存活主要依靠根系。该地区土壤自身条件差,根系吸收的养分有限。全文智带领学生从当地土壤中筛选出适宜的菌根,培养后接在植物根系上,使得菌根与植物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从而扩大植物根系的养分水分的吸收面积和范围,给植物提供足够的养料。
此外,沉陷区的地面下沉会导致植被根系断裂,造成植物根系的“硬伤”,加菌后,菌丝会慢慢连成菌丝网,像医学上所说的心脏搭桥一样,对植物的根系有保护和恢复的作用。
全文智说:“所谓根深叶茂就是这个意思,1米高的樟子松,其根系有四五十厘米,菌根植入根系之后,生出的菌丝能够将根系的长度延长10倍以上,扩大其吸收的面积达100倍以上。”通过试验监测发现:接种菌根真菌可提高植物成活率10%以上,植株生长量提高10%以上。
来年再看花
记者观察到,在这片沉陷区中,很多樟子松已经长到了3.5米高左右,一些野樱桃也绽放出了粉色的小花,有的地方还有一片片的黑色苔藓“土”。全文智解释说,五年来,通过复垦计划的实施,最早种植的一批试验树种自身已经有了生存能力,不再需要人工管护。这里的土层已经逐渐长出了苔藓,到了夏天,当地人还会在下过雨后捡地软(又名地木耳、地见皮)回家吃。
近年来,公司坚持“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的生态治理理念,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技术,采取封育围护与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措施,全面修复井工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局部影响。
自2006年以来,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以及晋陕蒙三地政府,在采煤沉陷区实施生态经济林试验示范种植工程,主要种植花棒、紫花苜蓿、紫穗槐、樟子松、文冠果、野樱桃、沙棘、欧李等8种经济作物,形成包括活鸡兔和大柳塔东山两个沉陷区近25平方公里的生态经济林试验示范种植基地,丛枝菌根生态重建技术在采煤沉陷区得到广泛应用。
2013年,公司继续进行微生物复垦试验,拟在丛枝菌根真菌大规模野外扩繁、菌根机理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型、微生物复垦的可持续生态效应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期为神东矿区乃至全国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一条有效和快捷的新途径。
全文智说,植被对土地有修复的功能,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土地通过植被的栽种慢慢变得肥沃,土地里面的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增多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自然会好转。
正说着,一只野鸡从身边飞过,落进了树丛中。全文智说,随着植被的生长,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野鸡、野兔又回到这里。
环保绿化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辛劳的工作,更不要说在这种恶劣环境的地区搞绿化了。全文智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基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但是作为一名环保绿化工作者,只要看到眼前这片绿地,全文智就有说不出的高兴。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五年中,从这片基地走出去的硕士、博士生就有二十多名。
回程中,全文智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大柳塔东山上还有一个基地,那里我们种了一万多株山杏树,明年你再来,我带你去看看漫山遍野白色的杏花。”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