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人民日报》刊发周慕冰董事长专访文章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对周慕冰董事长的专访文章《在国际金融市场讲好“中国故事”——访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慕冰》。专访全文如下:
在国际金融市场讲好“中国故事”
——访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慕冰
本报记者
朱 隽
着眼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和自身经营转型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球发展布局
记者:请问农业银行近年来国际化进展如何?有何特色?
周慕冰: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历史上长期专注于国内市场的银行,国际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近年来,尤其是股改上市以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农行已在1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7家境外机构,并在刚果(布)合资设立了中刚非洲银行,初步形成了涵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及周边合作密切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经营网络,境外总资产突破1000亿美元。近三年,海外总资产、净利润均增长一倍,年均增速都在30%以上。特别是在对外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去年10月,农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这是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也是亚洲发行体发行的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标志着农行在支持全球绿色产业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今年2月,农行与刚果共和国共同组建的中刚非洲银行正式开业,成为与中部非洲国家开展金融合作的第一家中资商业银行,这是农行服务国家经济外交合作大局、推动中非金融合作的具体体现。前不久,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亲自造访农业银行,并题词留念:“我自1964年首次访华以来一直见证着伟大的中刚友谊不断加深。今天很高兴看到农行成为这份友谊中的关键一环”。
作为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是农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和企业“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行深化经营转型的客观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外交战略,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农业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布局,着力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开放型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将农业银行建成一家经营特色明显、服务高效便捷、功能齐全协同、价值创造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
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稳健发展,以金融合作为契机,促进共同发展
记者:正如您所谈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农业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有哪些具体举措?
周慕冰:我们已制定了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意见,以支持企业“走出去”为重点,以农业国际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投资与合作、国际经贸合作为优先领域,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项目,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业务稳健发展。
与塔吉克斯坦的金融合作是农业银行服务“一带一路”的一个亮点。2014年,我们与塔吉克斯坦农业投资银行签署了《农业领域合作协议》,目前已顺利开展项目融资、账户融资等信贷业务,推进了双边货币互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去年,我们为塔吉克斯坦成功举办了两期财金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有力推动了两国金融理念融合和业务产品对接。我们还正式启动了人民币兑索莫尼汇率挂牌交易,实现了中塔两国本币跨境结算,有效推进了人民币在中亚地区使用。
未来,我们将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充分利用农行在农业金融领域的专业优势,以农业国际合作和金融技术援助为特色,与相关国家金融机构一道,共同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同时,创新金融外交模式,助力我国提升在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讲好“中国故事”,从金融角度诠释好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
积极助推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促进农业在双向开放、国际交换中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记者:开放是农业繁荣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较慢,市场竞争力较弱。作为一家面向“三农”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将如何服务我国农业“走出去”?
周慕冰:对我国农业来说,需要加快“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在双向开放、国际交换中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双向开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年均增长率近48%,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13.6%。“十三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层次、水平还将不断提高。农行具有服务农业的独特优势,将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支持农业双向开放作为农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向,加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全力服务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大局。
明确服务农业“引进来”、“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在农业“引进来”方面,着重支持中外农业技术合作、先进农业设备引进,服务好大宗农产品进口,推进中外农业合作深层次发展。在农业“走出去”方面,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扩大涉农产业投资,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输基地。持续关注“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支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本外币一体化的全球服务能力,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贡献力量
记者:以纳入特别提款权为重要标志,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并正在稳步推进。农行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周慕冰: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全球经济再平衡等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次G20杭州峰会,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2015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突破7万亿,仅农行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近1.3万亿元。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和价值储备的功能地位在不断上升,影响在日益凸现,人民币应当为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农行持续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能力,在厦门、广西、云南、深圳、内蒙古、新疆等地分别成立区域性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开展人民币对泰铢、越南盾、老挝基普、蒙图等币种挂牌交易,有效提升边境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影响力。推出“农银人民币兑东盟货币汇率指数”“农银越南盾指数”,成为首家发布人民币兑东盟货币汇率指数与越南盾指数的银行,对促进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制定全球中期票据计划,发行和承销香港“点心债”、首笔中资银行在台湾的“宝岛债”、在德国的“莱茵债”、在阿联酋的“酋长债”等人民币债券。同时,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集中运营、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沪港通等业务发展,大力发展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大力拓展跨境综合化服务产品线,积极向资本项下发债、基金、期货、深港通等领域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加快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与渠道,进一步提升对跨境金融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在“走出去”过程中,始终把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摆在首要位置,与企业共同守住风险底线
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充满希望与机遇,同时也伴有困难与风险。农行在推进开放的进程中,如何防范好金融风险?
周慕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科技发展酝酿新变化,呈现经济联动、风险共振和政策溢出效应共存的新格局,中国企业“走出去”既充满希望与机遇,也面临压力与挑战,为银行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使银行面临多重考验,需要在实现市场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
对商业银行来说,在推进开放的进程中防范金融风险,主要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防控好自身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规避金融风险。
防控自身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严守风险底线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把强化合规意识、培育合规文化渗透到海外经营管理全过程,建立合规管理的机制性安排,实现境外机构“走得出、管得住、干得好”。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结合自身实际和属地监管,将风险管控的重点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拓展到合规、法律、声誉等各类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早预警、早处置。严格遵守国际国内反洗钱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切实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境内外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夯实海外人才队伍基础,加大境外科技研发投入,增强科技系统对境外机构管理和风险管控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海外并购越来越多,面对与国内迥异的经营环境,中资银行与中资企业在防风险、促发展上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攻坚克难。我们在打造“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同时,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加强国别风险、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充分利用外部风险缓释工具,增进境内外机构信息交流,努力让“走出去”的企业步子更快、经营更稳、发展更好。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