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一炮
企业的光华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得到最佳的呈现,企业的精彩只有在超越巅峰的时刻才能拥有完美的体验。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重集团)履行铸强国利剑,造富民坚犁使命,在众多兵工企业的强势阵地中,以它特有的生存模式,创新图强,为国家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尽心竭力。循着建厂六十一年来的发展创新足迹,我们不难发现北重集团的个性禀赋和那份气韵生动的企业文化。在当前市场环境如此严峻的挑战下,北重集团传承着一家老兵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变革创新,持续发展的道路。
1951年初,中共中央兵工委员会做出提早建设新中国兵器工业的重大决策,确定新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1952年5月,中苏签订第一批援建中国兵器工业10个项目的协议,项目其中之一为建设内蒙古包头高射炮厂,并列为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中。1952年1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建厂。在茫茫北疆、漫漫黄沙中,当第一根基建木桩深深嵌入泥土里,共和国第一高炮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诞生了,被誉为“共和国骄子”的美名流传至今。
创业初始,以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时任工厂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为代表的第一代兵工人,抱守“把一切献给党”的坚强信念,构筑着新中国兵工事业的根基。自1956年7月起,工厂厂区建设全面展开,热加、冷加、动力、靶场等主要生产系统陆续开始兴建。期间,工厂向中央、毛主席写了关于工厂建设情况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加快了各类基建项目的建设速度。1958年9月,工厂正式开始59式100毫米高射炮的试制。按设计任务书要求,高射炮是工厂建厂初期试制的第一种主产品。火炮有部件、零件上万件,所需刀夹具、量辅具、试验台(架)等约十万余套(件),在当时工厂的技术、生产、管理等处于萌芽初始,试制工作量之大、工艺技术之复杂,在我国枪炮工业史上是空前的。在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的“三边”方针指导下,全厂职工立下誓言,钢铁生产不少一斤一两,产品试制不拖一分一秒,经过顽强努力,实现了“双一”目标。
1958年6月,工厂首届职代会提出围绕产品试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被誉为工厂 “一颗先进种子”的共青团员、车工杜海先后完成二十余项革新项目,其中,改进硬质合金刀一项,就提高了工作效率20倍。1959年,他光荣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见接见,年轻的杜海成为工厂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
1958年12月15日,承载着捍卫共和国国防安全的神圣使命,寄托北重人火炮梦的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试射成功,该炮被誉为“共和国第一炮”。
早在1957年,中央就决定,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我国自行生产的一批新式制式武器参加十周年庆典的阅兵式,以壮大国威、军威。1957年11月,一机部领导视察工厂,传达了中央的指示,部署了国庆受阅产品的生产任务。
根据中央和上级指示精神,工厂在组织第一门火炮试制的同时,于1958年8月进行成批投料,拉开了国庆献礼项目——32门火炮生产的序幕。
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和各种困难,工厂党委向全厂职工发出了“两年任务一年完”,“十一”保证出产品的战斗动员令。在1959年3月召开的包头市第二届党代会上,厂长杨绍曾代表工厂坚定地提出“过五关、斩六将”,“兵不解甲、马不停蹄”的工作誓言。为了适应阅兵产品的生产需要,工厂党委提出要实现“四、五、六锤锤响”,既1959年4月、5月、6月每月安装一台水压机并投入生产。同时,工厂发出“以一吨汗换万吨钢”的誓言,确保了国庆出钢大会战的圆满完成。在赶制阅兵产品中,工厂分别组织了三个生产战区,按照一机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三早、三保”的指示精神,工厂相继开展了“大比武竞赛”、“红旗竞赛”等,全厂上下人人搞革新、个个攻关键,仅半年时间内,全厂就实现技术革新1100余项,其中120项被选送至全国各地展览。
1959年8月20日,工厂首批26门阅兵产品全部试验、整装完毕,启运北京。工厂召开祝捷大会,热烈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参加国庆大典的32门阅兵产品批生产,从投料到制成共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比技术设计上规定的投产日期提前了一年。
195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开始了。由北重集团第一代创业者以心血和汗水生产出的32门火炮组成的方阵,在万众军民的欢呼声中驶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北疆兵工人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我国陆军武器装备开始全部立足于国内,显示了我国国防力量的迅速增强,使兵器工业建设的起点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此刻,北重人将自己的名字庄严地镌刻在了天安门广场上……
半个世纪风雨,兵工屡次亮剑。北重人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兵工精神,面向高科技、国际化的强军目标,不断研制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式新型火炮。中国火炮专家,工厂首任副总工程师张政寿亲自组织试制建厂后的第一门火炮试制及其它产品的研制,为我国生产中高空高射武器奠定了基础。同时,他领导研制的海军舰炮,在西沙海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该炮的研制生产填补了我国中口径舰炮的空白。
继1959年工厂主产品亮相国庆阅兵后,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国庆五十周年和国庆六十周年盛大阅兵中,北重集团研制生产的各种新型火炮都先后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2009年,北重集团承担的共和国六十年国庆阅兵任务,产品数量之多、科技含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北重集团以“保障阅兵,后墙不倒”的工作标准,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先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阅兵各种产品的生产任务。同时,北重集团派出精兵强将组成国庆阅兵保障队,经过为期五个月的阅兵装备保障工作,最终确保了公司生产的多种产品,三个装备方队受阅任务的完成。阅兵结束后,北重集团被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联合指挥部授予“阅兵先进保障组”、“装备保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名个人被授予“国庆阅兵保障标兵”称号。
也许是北重集团与伟大祖国、与首都北京、与天安门广场怀有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的缘故,从2002年至今,北重集团承担的天安门广场地区的广场刚性护栏、柔性护栏、文物护栏、公安伸缩式、疏导式护栏等各种类型护栏的研发、制造、安装任务,成为北重人一次次在共和国的中心地带亮出的闪光名片……
2002年,为了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更换原有的广场护栏。北重集团以强大的军工技术、生产优势和市场信誉,在多家竞争单位中一举中标。北重集团承担此项“天安门广场护栏工程”要过“四关”,一是要过近乎苛刻的设计关,护栏设计造型必须与广场建筑风格相一致;二是要过细致严谨的质量关,提高扩充原有护栏的功能;三是要过节点严格的进度关,用四十天时间完成四个月的工作量;四是要过分秒必争的安装关,护栏现场安装必须在入夜后进行,凌晨广场升旗前结束。在风雨交加中,北重人通宵奋战,圆满完成了四公里长的护栏安装任务,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天安门广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当北京市领导凌晨前来现场巡视,看到崭新的护栏金碧辉煌,整个现场干净整洁,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使他们既出乎意外又感动万分,特授予公司“护栏精品,广场增辉”的牌匾,破例向北重集团赠送了天安门广场曾升起过的专用国旗,此面国旗现珍藏在北重集团展览厅内。
“十年磨一剑”。2012年,天安门广场地区护栏改造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项目再次花落北重集团。截止2014年5月,北重集团先后完成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院内、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金水桥、国旗杆、华表等处各式护栏的制造安装任务。2014年“五一”节前夕,又圆满完成了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沿线道路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复兴门至建国门道路隔离护栏改造)高端特种护栏的任务。
精品工程、名牌工程、信誉工程,北重集团赢得了经济、政治、社会三重效应,积累流传下一笔“天安门广场护栏”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北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建平表示:北重集团能够争取的天安门地区护栏工程,充分展示了公司的实力,是全体北重人的光荣。我们有能力、有水平,在全国和全世界能承揽和完成各项重大项目和任务……
北重人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兵工精神,面向高科技、国际化的强军目标,不断研制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式新型火炮。中国火炮专家,工厂首任副总工程师张政寿亲自组织试制建厂后的第一门火炮试制及其它产品的研制,为我国生产中高空高射武器奠定了基础。同时,他领导研制的海军舰炮,在西沙海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该炮的研制生产填补了我国中口径舰炮的空白。
继1959年工厂主产品亮相国庆阅兵后,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国庆五十周年和国庆六十周年盛大阅兵中,北重集团研制生产的各种新型高科技火炮都先后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2009年,北重集团承担的共和国六十一年国庆阅兵任务,产品数量之多、科技含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北重集团以“保障阅兵,后墙不倒”的工作标准,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先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阅兵各种产品的生产任务。同时,北重集团派出精兵强将组成国庆阅兵保障队,经过为期五个月的阅兵装备保障工作,最终确保了公司生产的多种产品,三个装备方队受阅任务的完成。阅兵结束后,北重集团被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联合指挥部授予“阅兵先进保障组”、“装备保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名个人被授予“国庆阅兵保障标兵”称号。
时光荏苒,见证沧桑巨变;岁月如歌,谱写壮丽华章。目前,北重集团干部员工正站在前人60年来打下的基础上,站在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上,上下同心,众志成城,逆势奋进,为北重集团建设成世界一流兵工企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