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攀钢集团】张福多:不忘初心勇攻坚

来自:攀钢集团     时间:2016-10-17


     钢铁男儿自奋强,技艺精湛远近扬。济钢工程展智慧,国企工匠任翱翔。 
        
        颁奖词: 
         一次次的调整,改变的是精度,不变的是态度。一次次的压延,轧制的是钢铁,延长的是事业。一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两创先进操作法,三夺技术状元,在钢板上画出了壮丽人生! 
        
         不忘初心——成为让企业认可的人
         在首届“鞍钢楷模”发布表彰大会现场,身披绶带的张福多激动地对记者说:“感谢鞍钢给我的荣誉,所有入选者都非常优秀,我真的没想到自己会当选‘鞍钢楷模’!”
         但在人们眼中,张福多入选“鞍钢楷模”是当之无愧的,作为鞍钢一线职工的优秀代表,他拥有着一张近乎完美的技术成绩单——连续三届鞍钢技术竞赛轧钢工状元、鞍山钢铁首批高技能人才等级序列特级技师、辽宁省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但是,在张福多心里,他仍然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和掌握。
         张福多1996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997年,该厂动工兴建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我很幸运,从1700热轧带钢生产线被选调到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成为这条产线的第一批精轧压下操作员。”回忆当初,张福多十分感念企业给他的这次机会。“其实刚入厂时,我就想‘一定要成为让企业认可的人’,现在来到这么重要的新产线工作更要实现这个心愿。”
         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是从日本引进的,同时应用了38项当代国际热轧带钢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储备筹建生产线所需的技术知识,张福多被企业送到辽宁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和宝钢等多地学习外语、计算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学成归来的张福多和工友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生产线的调试工作中,他们利用学习到的技术知识不断研究实验,克服了种种困难,仅用7个月便实现了1780产线一次试车成功并达产,创造了世界钢铁冶金行业的奇迹。
         首战告捷不仅让张福多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坚定了他的初心。
         入厂20年,张福多除了工作,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学习上,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和材料成型专业,用一年时间学习专业英语,并参加技术培训。申报为技能大师时,需要提供奖励和学习证明,张福多一下子从家里抱来60多本证书,让身边的同事着实吃了一惊。 
         虽然一半的工资用来交学费,但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一线操作实践经验的结合让张福多受益匪浅——由一名普通的轧钢操作员一步一步成长为轧钢作业长、享受政府津贴的工人技术专家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张福多精湛的操作技艺,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肯定。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他作为鞍钢自主知识产权输出的济钢1700ASP生产线的操作指导专家,在调试生产中解决了涉及的设备、工艺、精度、操作等100多项生产难题,确保了鞍钢和国内冶金史上首例热轧板带技术整体输出一次热负荷试车通板成功,实现鞍钢的又一项国内第一,得到了鞍钢集团和济钢主要领导的赞誉。 
         
         矢志攻关——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
         采访时,正值1780生产线轧制X70管线钢。这对于常轧薄规格卷板的1780生产线来说是挑战极大。厂里将轧制的重任交给了张福多的班组。
         在精轧机斜上方的主控室里,所有人都专心盯着显示器上的数据和实时生产画面,不时有人喊张福多过去把关。“这个程度没问题,放心轧!”张福多的话就像“定心丸”,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
         孜孜不倦的学习,不仅快速提升了张福多的技术水平,更给了他攻克一切难关的信心,“虽然是难轧品种,但是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理论基础打得扎实,做什么心里都有底儿。”
         2004年,为提高集装箱轧钢材料的成品率,张福多带领团队从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入手,找到了近30个重要节点,并一一突破。最终,产品精准率达到95%以上。这一重大突破当年为鞍钢创下840万元的经济效益,让鞍钢跻身于国内最大的集装箱SPA—H薄材生产基地。2007年,更是创出集装箱SPA—H薄材换算量超过2万吨/月的纪录。他所创造的“集装箱SPA—H薄材集中轧制先进操作法”在操作人员中全面推广,累积创效2000万元以上。
         不停地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中运用,让张福多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他从生产实践中发掘、提炼出的取向硅钢30AQ—140、高强冷弯结构钢AS700MC、搪瓷缸—ART330、双相钢—CR380/590TRI、军工945薄规格和超厚规格等钢种的生产工艺要领和冷装取向硅钢生产控制纲要,为1780生产线稳定生产精品钢材作出特殊贡献。
         专为“西气东输”工程生产的管线钢,试轧时一度性能不稳定。张福多潜心钻研,总结出手动准确控制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运行稳定后给计算机提供了资料和数据,实现了自动控制,确保了批量生产。为在热轧线上能够批量生产出合格的取向硅钢冷轧原料,他探索出了一套“取向硅钢热轧生产操作法”,为鞍钢自主研发高精尖产品稳定生产在操作上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生产过程中,张福多不断寻求控制质量、提高产量的新思路、新途径。多年来,由他发现和避免的险肇事故为企业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65Mn和冷装取向硅钢生产轧制避免的事故就增效32.4万元。
         产品质量在张福多精益求精的管理中不断提升。由于粗轧温度比普通钢种的精轧温度高,铝钢SPHC—2.0×1250毫米这种薄规格板材轧制出来后表面会出现麻点。张福多从来都不会放过这类质量缺陷,他与加热、粗轧、精轧岗位的操作员探讨原由,查看缺陷的形状、部位、轻重规律等并请教生产技术人员,最后与工艺人员共同制定出新的生产工艺,避免了反温高的问题,保证了轧制的质量稳定性。
         今年以来,张福多带领1780线丙班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春节连续5天创造新历史,平均班产5072吨,连续4个月生产酸洗板居四班质量、数量之首。
         
         传授技艺——让“创新之花”开满园
         举行首届“鞍钢楷模”发布表彰大会的当天上午,张福多受邀为鞍钢技工学校毕业生作报告。他抽出时间专门准备了一套PPT课件,将自己在鞍钢工作的经验“尽可能地都装进去”。
         谈及如此重视的原因,张福多说:“我是鞍钢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身边更多的职工,尤其是帮助青年职工尽快成长成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一名中专毕业生成长为技术能手,张福多的事迹像一块磁石吸引了身边众多工友,像他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成长为蓝领精英。
         2010年9月,张福多针对作业区近几年新入厂大学毕业生较多且成长成才愿望迫切的实际,以“学做人、学技术、促成长;全面提高工作业绩,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观”为目的,自发组织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张福多成长型创新学习小组”。
         很多组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一些青年职工已成为技术骨干。参加的职工们都说:“张师傅平易近人,工作和生活中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不仅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还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少走了不少弯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引导和带出更多轧钢操作能手与行家,先后成立以张福多牵头的各类工作室:2012年底成立“辽宁省轧钢技能大师站”;2013年成立“张福多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成立鞍山市“张福多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活动,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方面的作用,解决了现场实际难题,为企业创新、扭亏脱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企业破解难题的前沿阵地,培育蓝领精英的“摇篮”。
         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获得国家级技术发明专利2项,完成厂级创新项目30余项,累计创效6000余万元。在张福多的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操作工人热衷于从实践中围绕着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不断摸索先进的操作方法,其中“如何延长炉子清渣周期的操作法”已被鞍钢集团评定为集团级先进操作法,“1780生产线尾部超宽控制操作法”和“凸度精度控制操作法”已被评定为厂级先进操作法。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