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攀钢集团】深彻改革,从机制体制“开刀”

来自:攀钢集团     时间:2016-10-20


     四川鸿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四川鸿舰)的前身是“攀钢机制分公司”,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这家公司20年来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亏损。
         该公司总经理邓清锐形容他们一直在结“苦瓜”、吃“苦瓜”。2012年的“苦瓜”结得最多,亏了1.3亿元。但到了2015年底,该公司仅亏损3000万元。
         连续3年大幅减亏,该公司领导班子并没有丝毫高兴。在他们看来,四川鸿舰目前的状况,还是在结“苦瓜”,只是比前两年结得少而已。干部和职工还不能松劲,还要按照攀钢的改革方向,把改革往“根”上刨,往深里挖,刨彻底,挖彻底。 
        干部能上能下
         指标决定“帽子、面子、票子”,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班子全部“下课”。从2013年至今,3个班子被免,3个班子降级处理
        
         进入四季度,距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时间越来越短,四川鸿舰各分公司班子成员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按照四川鸿舰制定的考核制度,只有完成年度基本目标,各分公司班子成员的“帽子”才能保住。
         面对该公司史上最严的考核制度,铸铁分公司副经理蒋兴德说:“指标是红线,完不成指标,累死也没有意义。”蒋兴德所在的班子在2015年初被“连锅端”,班子成员全部降为一般管理人员,待遇和奖金一免到底。类似这样“一锅端”的班子在四川鸿舰有3个,还有3个班子被降职处理。
         被“端”下来的蒋兴德因从事技术管理,被允许继续留在原岗位,协助新班子抓生产、抓质量、抓安全。这一年,铸铁分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干部职工圆满完成了2015年的目标任务,蒋兴德也在2016年重新回到了副经理岗位。而与他一同被“端”的一些干部,因各种原因,至今仍然未被“启用”。受限于中层干部职数,免去的干部能否“起来”,由业绩、表现等多种原因决定。
         虽然每一个被免干部都按照新的机制体制“能上能下”,踏踏实实在一般管理岗位上继续拼命,但内心多少有点“不甘心”。这份“不甘心”,该公司领导班子是明白的。很多指标由市场原因决定,不是靠努力就能完成,但市场不相信眼泪,选择了改革,咬牙也要走下去。
         在新的机制体制下,该公司干部“主动而为、奋力而为、有效而为”。耐磨分公司经理赵聪,将提升衬板质量当作核心工作来抓,产品在白马选矿厂全面投入使用,并与太钢公司签订试制合同,同时向鞍山、太原,甚至向非洲的刚果拓展市场;成套分公司经理冯俊在结构工段实行承包经营,一举扭亏,机加工与民营企业联营,盘活了存量;物流中心主任邹锐去农村收稻草,降低装车材料费用…… 
        推行“准事业部制”
         打破旧体制,把生产车间全部打造成专业化公司。以市场化为原则,做优服务,成功生产出高品质导卫板,刀具等成本大幅下降
        
         仿佛一夜之间,四川鸿舰的车间主任就变成了分公司经理。
         这绝非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四川鸿舰痛下决心,打破旧有的机制体制,推行“准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结果。
         四川鸿舰的领导班子将只管生产、不背利润指标的单位,全部转换为专业化公司,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直接面对市场,并非突发奇想。
         2012年,该公司亏损1.3亿元,但各个车间的压力并不大。该公司领导班子追根溯源,发现其根源就是各个车间没有实行市场化结算,没有指标压力,车间主任只顾埋头搞生产,不算成本账,不算市场账,年底就是一本 “烂账”。
         “准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把每一个人、每个机台都变成经营者。刀具是成套分公司的主要消耗材料,推行“准事业部制”之前,一年的刀具消耗量达200余万元。推行之后,该分公司在刀具购买上,力求物美价廉,一刀多用。同时,要求操作工根据加工件材质分门别类使用刀具,对于破损的刀具,想尽一切办法修复。一系列的措施,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寿命,现在一年的刀具消耗量仅90余万元。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不仅刀具等机物料消耗成本大幅下降,也彻底打破了干部职工的旧观念。
         一直以来,因技术和装备争不过民营企业,导卫板这块市场一直被民营企业占据。“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质量过硬,攀钢钒才会放心把合同交给我们。”蒋兴德说,“准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能把人逼的“飞起来”。利用铸铁资源生产铸钢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铸铁分公司新班子上任以来,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历经4次攻关,为攀钢钒轨梁厂生产了高质量的导卫板,成功拿下150万元的订单。
         人“飞起来”就会看得更高、更远。近几年,四川鸿舰大幅减亏,亏损产线也一举扭亏。 
        调整“失血”产线
         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把费用单位打造成效益单位。依靠自有专线资源,开通铁路货运物流项目,创效明显
        
         依靠一条闲置的内部铁路专用线,盘活了一个纯费用单位,听上去像笑谈,但一组数据却见证了奇迹。
         2013年8月,由四川鸿舰仓储中心改造的物流中心正式启动运营,5个月创收300万元;2014年创收1200万元;2015年因市场原因,仅创收500万元,略微亏损,物流中心班子因此被降职处理。
         对此,物流中心班子成员表示心服口服。“正是公司推行新的机制,我们才从一个费用单位升级为生产经营单元,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该中心主任邹锐说,没干好,该降职,就要降。
         物流中心的前身是仓储中心,属于该公司部门的附属单位,是一个纯费用单位,每年费用补贴高达700万元以上。2013年,四川鸿舰清理产线,将仓储中心改造成物流中心,原动力车间改造为西昌分公司。
         围绕一条闲置的铁路专用线,物流中心做起了“大文章”,修料仓、搭顶棚、添置挖掘机等,建成了一个对外发货的成品库,并很快吸引了民营企业客户的关注。目前,已形成了稳定客户货源,每个月外发量达1000个车皮左右,可观的服务费用成为物流中心创效的主要来源,预计2016年创收将达到700万元。
         而西昌分公司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得到了西昌钢钒的认可,
有望扭亏。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