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出成果 出人才 育文化——首钢矿业公司以“百队千员”工程为载体持续推进“三创”活动综述
今年以来,首钢矿业公司积极应对严峻市场形势和各方面困难挑战,围绕职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炉料保供、降本增效、资源接替等重点工作,经营生产打出了较好水平。在此过程中,该公司蓬勃开展“百队千员”工程推进“三创”活动,对于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矿业公司“百队千员”工程肇始于2007年,以“出成果、出人才、育文化”为目标,着力培育适应“百年矿业”发展要求,能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品牌团队。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创建了200多个学习创新团队,平均每年确立各类课题800多项,累计有314项技术和管理创新成果获矿业公司以上奖励,其中33项成果申报国家专利,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课题攻关成效显著
矿业公司的学习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创新攻关。几年来,各类学习创新团队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和行业前沿技术,开展课题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
围绕科技和管理创新重点项目定课题攻难关。各类学习创新团队把承担厂矿级以上科技和管理创新课题作为重点任务,明确目标时限,进行分解落实,开展攻关活动。大石河铁矿围绕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资源挖潜课题研究,优化了裴庄、二马区域干选资源回收组织。围绕二马地采、蒸压砖项目、曹妃甸进口矿石深加工项目“三大工程”建设,开展课题攻关,促进了重点工作的开展。水厂铁矿以经典矿山建设为目标,将采矿、选矿等专业重点课题分解落实到团队。《大型露天矿山穿孔爆破工艺数字化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行业验收并获得冶金科技成果二等奖,绿色矿山建设项目获得冶金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杏山铁矿面对全新的地采领域,成立了17个学习创新团队,把团队创新活动贯穿于建设、投产、理顺、达产的全过程,解决地采生产中的难题。2013年以来,又完成重点技术创新课题8项,提升了地采驾驭能力。球团厂工艺技术团队针对铁前一体化的新模式、新要求,积极开展配加秘细粉课题攻关,目前配比已经稳定在10%以上。他们还选派团队骨干到京唐球团厂考察秘细粉造球,进一步研究解决窑内结块的问题,保证生产稳定和工艺顺畅。烧结厂构建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团队协作、合力攻关的创新体系,并以“一岗一标杆”活动为抓手,围绕重点课题研究突破。烧结新工艺团队围绕打造360平烧结机精品流程,先后完成了混合料制粒工艺优化、低负压点火技术研究等几十个重点课题。物资公司信息化技术拓展与服务团队不断对物资终身管理与核算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功能完善,提升数据信息的管理水平。“物资终身管理与核算”管理创新项目获得北京市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集中团队智慧攻坚克难。各类学习创新团队还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围绕解决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自我出题解题。水厂铁矿赵新民创新工作室始终坚持把现场的问题作为攻关的课题,2012年以来自主完成了170吨矿车驾驶室底箱改型等14项创新课题,创效益145万元。该团队被北京市总工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授予“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协力公司皮带硫化技术团队,采取每名成员自主选题与团队共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按年、季、月确立课题攻关计划,先后完成了高温环境下皮带硫化最佳施工方法确定、冷热矿分层皮带粘接质量控制要点等课题项目,培养了110多名皮带硫化技术骨干,全面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电修公司余热发电运行团队,针对余热发电机组主蒸汽温度达不到额定参数,小时平均发电量低的问题,积极学习探索,将“定参数”运行方式改为“滑参数”运行,去年3月份以来,发电机组平均小时发电负荷稳定在10000千瓦以上,设备作业率也由原来21%提高到98%,确保了安全、经济、稳定运行。耐磨材料厂创新团队围绕轧球扩能改造项目开展专项调研和系统攻关,实施轧机利旧,淬火装置和分选装置自制,解决了生产线布置、集成控制改造等难题,新的生产线顺利投产后,比旧系统提效20%以上。
全员创新氛围浓厚
在推进“百队千员”工程中,矿业公司逐步形成了领导班子、专业管理、生产操作三个层次的共建体系,营造了“人人是创新主体,处处有创新课题”的浓厚氛围。
领导干部进团队,参与和带动课题攻关,发挥推进主体作用。球团厂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参与学习创新团队创建工作,几名厂处助理以上领导分别融入到球团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及信息化等团队之中,组织参加课题研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子弟学校坚持校领导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并用文章和讲座、评课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传授课改的思想理念,组织各项教科研活动,充分发挥了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
专业技术人员进团队,承担重点课题项目,发挥攻关主体作用。在团队创建过程中,各单位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把首钢、矿业两级公司命名的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充实到各类团队,成为团队的“领头雁”。计控室以技术骨干刘新民为核心组建全数字电控系统研发团队,与水厂铁矿、重汽公司相关团队密切配合,相继成功研发了大型矿车直流和交流传动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芯”。机械厂以重点产品或主要工序为单元,对全厂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结合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同的专长,组建了地采设备、皮带机、高锰钢等学习创新团队,团队建设向专业化发展迈进了一步。矿建公司按照建筑工程、采矿服务、井巷施工三大产业组建了相应的学习创新团队,还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阶段性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烧结工程总包部,围绕施工难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开展课题攻关,努力建设名优工程,树立品牌形象。矿山街委围绕落实政府惠民政策,组织专业骨干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理顺渠道,使社区首诊实时结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20多项民心工程一一得到落实。
生产一线职工进团队,发挥实践主体作用。协力公司高标准建成了职工技能综合实训基地,设置了安全技能、焊工技能、电工技能、钳工技能、测量技能5个实训室。还按季度开展“金钥匙”项目评比,2013年以来共表彰“金点子”“金项目”“最佳操作法”等成果14个。质检中心围绕提升理化检验的科学化、自动化水平,各层次职工主动提建议参与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矿浆自动取样技术,在流程质量检验区域和两矿磁滑轮、尾矿检验区域实现了自动取样方式的全覆盖。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实业公司健康餐饮工作室成立以来,把满足职工的就餐需求,保证职工的饮食健康作为重要职责,从油盐用量写实做起,确定目标,制定标准,实施“三低”饮食,开设“三低”窗口。去年用餐职工平均每人每餐用盐比上年降低15.24%、每人每餐食用油比上年降低11.98%,得到首钢和石景山区卫生餐饮系统的好评。
促进员工成长成才
在建设学习创新团队的过程中,矿业公司把“出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创新育人机制,使学习创新团队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通过团队创新实践,练出优秀人才。矿业公司注重引导各类团队,针对本单位、本行业特点及所承担的课题攻关任务,建立团队学习制度,制定团队学习规划,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团队学习。在促进团队成员全面提高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培养出优秀人才。杏山地采自动化项目的负责人马著,原本是一个技校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了解采矿生产工艺,对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有兴趣、肯钻研,通过公开招聘成为矿自信产业的一名骨干。在组织实施杏山地采自动化项目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团队成员及杏山铁矿相关团队协作攻关,圆满完成了十大地采自动化系统、六大安全系统及后续的-180米水平无人值守系统的研发,他自己也得到进一步磨练和提升,现在已成这方面的领军人物。
发挥核心骨干传帮带作用,培养青年人才。针对近年来入厂青工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较多的实际,为促进他们迅速成长成才,矿业公司各单位注重广泛吸纳新员工进团队,与团队骨干结对子,共同承担课题,共同学习提升。首钢技能操作专家秦涛作为机械厂数控工作室的带头人,根据企业转型发展对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特长,一个人带了十个徒弟,手把手地教技术、练操作,同时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团队学习,先后举办技术培训50多次,使大多数以前只能操作普通机床的团队成员,迅速成长为数控机床操作能手。
发挥团队辐射作用,促进全员转型提素。矿业公司学习创新团队遍布各个层次,团队成员分布在生产经营各个岗位,团队活力辐射到企业所有员工,促进了队伍的转型提素。截至目前,该公司组织部共牵头举办“创新发展论坛”“领导干部大讲堂”27期,60多名(次)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带头人交流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经验体会。各基层单位也举办“论坛”和“大讲堂”70余场次,交流学习创新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能力。劳资处、培训中心,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大考试。20多个专业处室坚持每月组织一次专业培训。结合团队学习的不断深化,各单位还积极开展导师带徒、岗位练兵、培训取证、技能竞赛等活动。矿山医院深入开展“读一本书、讲一堂课、练一项技术、攻一项课题、写一篇论文、带一名学生”的“六个一”活动,从加强业务学习入手,强化人才培养。去年以来先后有40余名医务人员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和学历考试,7人取得高级职称,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矿业公司实施“百队千员”工程犹如一股源头活水,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