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首钢京唐公司荣获第九届中华环境优秀奖
近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颁奖典礼上,首钢京唐公司荣获企业环保类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是唯一获得此奖项的钢铁企业,被誉为绿色转型发展的先锋,得到了中国环保之父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曲格平的肯定。
中华环境奖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奖项,2000年,在曲格平先生的倡议下,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育部、环境保护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单位共同设立,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具体承办。该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以鼓舞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动中来。本届中华宝钢环境奖以“推进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城镇环境、环境管理、企业环保、生态保护、环保宣教等方面设立五个奖项,共评选出24个在环境保护政府履职、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
首钢京唐公司是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的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2014年2月得到环境保护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批复,环境保护审批手续齐全。所有已建成投产的生产设施均按“三同时”要求配套建设了环保设施,治理工艺和装备水平居于同行业一流水平。京唐公司环保总投资75.96亿元,占工程投资的11.21%,吨钢环保成本178元(运行成本135元)。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全部满足最新的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限值要求。
围绕“环境一流”的目标定位,京唐公司把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培养职工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环保工作常态化。该公司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严格规范环保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明确了环保职责,将环保管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并下发了《大气污染防治及除尘、脱硫设施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环保设施临时停机报告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突发环境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通过全方位的环保管理、标准化操作、精细化维护,环保设施同步运行率达到100%,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首钢京唐公司共实施了27项国家颁布的涉及钢铁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国内众多钢铁生产企业中名列前茅,为京唐公司钢铁生产达到较高清洁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首次在5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采用自主研发的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吨铁节能5.37千克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15.17万吨。炼钢工序采用了集成创新的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新技术,烟尘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通过海水淡化优质水质耦合调节钢铁厂工业水系统盐量平衡的手段实现工业污水零排放,每年减少使用地表水资源1734万吨,世界首例万吨级大型海水淡化技术与发电技术的成功集成,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采用海水淡化前置汽轮发电机组系统遵循能量梯级利用的原则,全系统热量利用率高达82.23%,年发电量3.4亿千瓦时。
首钢京唐公司充分利用钢铁企业大型、高温、高压设备的优势,提高消纳城市废弃物特别是废塑料、废旧汽车、家电及垃圾的功能;转变冶金工厂只生产钢铁的观念,从工艺、设备和技术上为多种行业提供优质原料,延长产业链;加大余热、余汽、余压的回收,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所需的电力和热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海水淡化能力,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首钢京唐公司已实现向唐山曹妃甸港务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供应采暖水,50余种能源产品已有20种外销。与此同时,京唐公司2011至2013年在各工序开展了全流程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于2013年6月通过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清洁生产审核;2012年10月取得了德国莱茵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13年12月通过了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认证;2015年1月,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2014年度“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荣誉称号。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