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金隅集团】让建材城变成“高精尖”科技园——北京金隅程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采访侧记

来自:金隅集团     时间:2017-01-09


    

     11月24日,对于北京金隅程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区A组团20万平方米立项获批,这标志着金隅程远公司利用腾退的自有土地转型升级科技园区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项目建设将有序推进。

  继成功实施区域北大门危旧房改项目、完美打造金隅翡丽一期二期三期精品楼盘后,目前,北京金隅程远把重点工作放在了建设“高精尖”的科技产业园上。


利用自有土地转型升级

  这里曾经是北京金隅最早开发建设的建材工业基地,聚集了混凝土制品厂、建筑涂料厂等一批传统建材企业,主要生产隔墙板、石膏砌块等传统建材,这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早已不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定位要求。金隅程远经理张玉坡告诉记者,在此之前,金隅集团就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对西三旗区域企业进行了战略规划,部署传统建材产业搬迁工作。“集团斥资近10亿元,主动疏解搬迁西三旗区域内的翔牌墙体材料公司、金隅涂料、爱乐屋门窗等9家传统建材企业,总占地41公顷,拆除正式厂房12万平方米。已经搬迁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大厂工业园区安家落户,并且利用这次搬迁的机会实现了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而这些疏解腾退的自有工业企业用地,将按照北京城市核心功能的定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了解,近两年来,金隅集团学习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市属大型国企社会责任,在疏解首都核心功能、产业升级转移、创新驱动战略、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已经先后关停搬迁西六、顺发、平谷、翔牌、兴发等近20家企业的生产线和石景山、大兴两个加气生产基地。

  西三旗区域的腾退是金隅集团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又一突出表现。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市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金隅集团在核减科技园项目总规模的基础上,与海淀区政府多次研究,决定利用科技园规划范围内腾退的部分存量厂房,通过升级改造,共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瞄准定位绘就“高精尖”蓝图

  按照“减地增绿、淘汰低端、疏解人口、补齐短板、主动工作”的原则和思路,今年上半年,金隅程远对《规划实施方案》进行了完善。站在金隅程远公司的主楼上俯瞰这片正在紧锣密鼓施工的土地,脑中浮现的是金隅程远为我们展现的一幅壮观的科技园区规划蓝图。

  根据规划,中关村西三旗(金隅)软件园将发展重点定位为打造“一基地三平台”,一基地即IT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三平台即建设以智能家居、公共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两化融合和信息安全三大重点行业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为核心的新型平台型产业链。以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着力点,聚集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相关的高端创新要素,打造融总部办公与研发设计于一体的“商务园区+科技园区”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群,构建“城业一体”的总部办公与研发基地,对中关村科学城、中国软件名城(北京)形成辐射支撑。

  “这里将来是科技园区配套的学校。”张玉坡指着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介绍说,经过调研,规划部门提出西三旗地区居住用地多、公共设施少,不能满足居住人口的教育医疗需求;建成区较多,规划学校、医院可实施性差,配套严重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金隅集团与海淀区政府及规划委协商,在实施方案内增加学校、幼儿园、医疗用地各一处,以弥补西三旗地区教育和医疗设施的缺失。

  “还有那个烟囱。那是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砖窑,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内仅存的一座54门轮窑,曾为北京市‘十大建筑’作出了很大贡献,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迹,为更好地见证历史,拟将该座砖窑作为文化遗迹予以保留,打造工业遗址公园。” 张玉坡说。

  关于这片区域的规划,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以及金隅集团的各个相关部门都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论证,最终形成了北京市实现中心程建良瘦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升级改造的典型案例。

  按照市规委核减规模、增加绿地的要求,金隅程远优化园区用地功能,实现“减地增绿”,拟调整园区地块的规划用途,将原科实五金地块的建设用地调整出1.5公顷作为绿地,调整后园区内共规划绿地7公顷。园区南侧原有约5公顷用地一直作为低端业态出租,形成了“城中村”,外来人口聚集,环境脏乱差。为配合科技园的开发建设,2016年初金隅集团斥资千万元拆除了违章建筑3.5万平方米,疏解3500余名外来人口。该地块现已实施绿化,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

  据了解,公司还深入研究地区特点,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补齐短板。新规划增加园区支路和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内部交通微循环,提高城市路网通勤能力,缓解区域交通压力。规划实施方案比06版控规增加市政道路6条,实现加密路网的空间格局,改善交通微循环;增加公交场站1处、社会停车场1处,促进绿色出行。

  此外,经海淀区相关部门论证,按照规划实施方案实现产业升级后,可吸纳高科技人才8717人,实现人口负增长4800多人。为此,园区规划建设人才公寓12万平方米,可满足约6000人的居住需求,促进职住平衡,缓解钟摆式交通压力。据悉,人才公寓将在今年底前先期投入建设,园区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建设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