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碳】用心用情“接地气”
中宣部号召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而“走转改”在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寻常百姓家才能真正挖掘出“接地气”的好作品。新闻中心也不断鼓励改进和创新,优化媒体格局,号召编辑记者多下基层,并通过强化领导责任、领导带头走基层、党员记者多下基层等方法让大家“动起来、沉下去”。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让“走转改”落到实处。中心各部门积极学习,细化报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在学习中跟进提升,这也为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起到了助推作用。
我们所在的采访二部也通过通讯和图片新闻拍摄培训等方式鼓励记者多下基层、多写情真意切的报道,引发群众的共鸣。在图片新闻方面策划了一系列以安全、高效、创新、和谐为主题的图片报道,让大家在提高图片新闻质量的同时,拓展发现一线、融入一线的视角。于是,我们想从企业文化、人与自然、地企和谐、董事长信箱等方面集中展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和谐之美。在探索中,我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这次《和谐之美》图片拍摄经历谈谈我们对“接地气”的感受。
“接地气”要身到心到,“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8月20日早上6点30分,我们到上湾山顶拍摄一组太阳徐徐升起时员工与家属晨练的图片。可天气阴暗,采访的环境、人物、时间等不确定因素让我们改变策划,决定拍人们在环境与设施优美的山顶公园中锻炼,显示公司的人文关怀。结束了山顶公园的采访后,我们“二次上山”,来到大柳塔西山常绿林区寻找守林人刘面鱼,拍摄一组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画面。到了西山,为了找到合适的大场景,我们与刘面鱼老人步行了两里路,终于找到了好的地理位置,可天却下起了大雨,我们冒着大雨拍摄完照片后,把相机裹在衣服里,狂奔着下山,完成了采访任务。
“接地气”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不光是靠走出来的,还得学会换位思考。由于大雨一直不停,我们计划先去室内拍摄,到了设备维修中心一厂后,准备拍摄一组员工子女结束了一天工作后,高高兴兴走出厂子的照片。到了现场,让一群子女工轻松地往出走,可他们特别拘谨,拍出来的照片不自然。为了展现出他们平日里真实的下班情景,我们只好一边拍摄,一边找话题与他们聊天并不时讲一些笑话,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尽量放松,最终拍摄出了满意的照片,记者甚至要“示范”一下。而在与他们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作为一名记者,善于沟通与观察是必修课,要时时刻刻从被采访者的角度出发,解开他们的“不自在”。
“接地气”还要在思考与实践中,带着感情融入一线。谁是最可爱的人,当然是我们的矿工兄弟们,而给他们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是让他们最暖心的地方。于是,我们“转战”医院,去真实记录公司为员工提供预防职业病的健康体检,用照片来浓缩纪录一个煤炭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刘海东和生产服务中心的杜海飞热情地参与了我们的拍摄,并在拍摄中给我们了一些意见,这让我们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这也让我们非常感激,希望有更多的采访对象为我们的拍摄工作“出谋划策”,促使我们的报道更加“亲民”。
“接地气”还离不开细心和耐心。根据之前的策划,我们又去了补连塔煤矿洗衣房拍摄洗衣女工的照片,展现后勤服务人员的风采。我们将拍摄说明、灯光、人物位置都策划好了,可拍出来的图片却总是感觉不舒服。于是,我们就不停地换角度、换灯光,拍摄了将近30张。由于洗衣房温度较高,不论是我们还是被拍摄对象都汗流浃背,可大家依然在想办法拍摄出最好的效果。几名洗衣女工看到我们这样的“阵势”也很配合,为了展示她们专注的眼神,我们对她们进行了“梳妆打扮”,将她们的发型变了个样子,尽量让他们的刘海不要挡住眼神。
“接地气”要尽量保持“原貌”,反映原汁原味的人物和故事。很多人认为我们在一线采访的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摆布”脱离了真实性。事实上,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还原日常的真实面貌,适时地改变一下他们的“妆容”,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他们的美。
“接地气”也要带着感情与群众多交流,带着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员工距离的责任和使命进行。拍摄到了中午,天气居然转晴了,这为我们之后的拍摄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来到了乌兰木伦神华新村,想取一组村民其乐融融的图片展示地企和谐。到了村子里,有很多老人在打牌,听说了我们的来意后,大家都很乐意配合我们拍摄。在正常的拍摄工作结束后,村民们和我们唠起了家常,问这问那,关心着神东的发展,俨然也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在采访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是企业的“宣讲员”,在他们眼里,我们是懂知识、懂政策的,是值得信赖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应该大方地将公司的一些政策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企业,了解我们所做的努力。
“接地气”还要注重牢牢把握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这个基本导向,把“新闻”写到员工心坎里。如直引水是公司幸福矿工工程的一项大工程,受到员工的普遍欢迎。结束了乌兰木伦神华新村的拍摄后,我们原路返回,准备拍摄一组关于直饮水的照片。直饮水安装在住户家中的厨房,不仅拍摄空间狭小,实物也很单一,只是一个小水龙头,这可为难了我们。最后,我们一致商量决定让小孩子在水龙头前接上水,喝着健康放心的水,露出开心的笑脸。有方案,就要行动,但是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谁家的小孩愿意配合?我们只好在小区里找寻孩子,有的孩子愿意,大人不愿意,有的大人同意,小孩又不同意,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两个小孩,领到了家里,由于小孩太小,有时候听不懂大人说的话,还不好“指挥”,一会将水一口气就喝完了,一会又伸着手抢打水仗。我们只好分工合作,有的逗小孩笑,有的“指导”小孩喝水,有的给小孩将“喜洋洋”的故事……一阵忙乱后,总算拍摄出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算是收工了,同样我们也收获了不少乐趣。
此外,“接地气”也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新闻宣传的根本路线,围绕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做好报道也是重要内容。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真切感受到了新闻报道只有首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好的报道必定包容了思考与实践。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人员,只有在宣传报道方面也扎扎实实走好群众路线,让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入,我们才能真正用心用情讲出广大群众爱听的好故事,写出更受员工欢迎的好作品。如公司道德模范、最美员工等一系列报道,他们的故事就是最美的和声,这些都应该是我们静下心来挖掘的好素材,这样才能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大家,去挖掘更多群众的力量。
“接地气”也有助于记者将“走转改”转变为自觉行为和职业追求。“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记者觉得这句话非常在理。宣传报道只有坚持去基层一线发现新闻,才能真正用心用情留住生动的场景,才能记录下最真实、最感人画面,写出最动民心的好故事。也只有从这些丰厚的滋养中不断吸取营养,一名记者才能不断思考创新新闻报道手段,写出群众语言,让新闻报道更有亲和力、感染力,从而拉近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真正发挥新闻媒体宣传的正能量。如在“董事长信箱”报道中,记者就要深入联系实际,既反映好的方面,还要发现存在问题的方面,形成立体性的报道维度,这些都是我们从中受益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人“买单”,记者也将在这一系列有意义的新闻采写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成熟。
简单分享这些实实在在的“三贴近”的“接地气”经历,是因为这种用心用情下基层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即使当时困难,回味起来仍面带微笑,心里美滋滋的。而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才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力量、更多精神深处的爆发力。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