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一汽-大众:高品质源自高质量追求——质量是一种精神
天干地支六十年一轮回,称为一甲子。从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至今刚好经过了六十年,在这一个甲子之中,中国的汽车工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汽车生产从白手起家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从当初的单一品牌单一车型到如今市场上超过100个品牌的数百款车型可供选择,汽车保有量从零起步到如今超过1.2亿辆。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人们习惯用直观的数字来表达,却往往忽略了在“量变”的背后,中国汽车“质”的提升,尤其是质量或者说品质的不断精进,为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并最终实现由大变强奠定了基础。
热销的背后
与前两年的不温不火相比,2013年的车市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上半年,产销同比增长双双突破12%,而这两位数的增长率也预示着2013年的国内车市很可能将会摘下“微增长”的帽子。其中,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75.6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26.5%的成绩在众多车企中表现抢眼,不仅成功“跑赢大市”,也实现了“时间过半、销量过半”。巨大的销量意味着什么?75.6万辆以及全年150万辆的目标,意味着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半年的日产量达到了4 800辆,而下半年更将提升到6 000辆。如果某款车型的某个部件出现质量问题,那么一个月所累积下来的缺陷车数量就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甚至可能威胁到全年销量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一汽-大众实行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什么是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我们的质量管理覆盖从产品的概念研发、型号研制到定型投产、批量生产再到停产以及停产之后的备件供应等全部流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之中,每一名一汽-大众的相关人员都是质量的监督者。可以说,全员全过程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被我们贯彻、落实到了实际工作中。”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总监隋忠剑在谈到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时说到。同时,一汽-大众从年初起还开展了质量精益活动,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质量意识为主线,通过制定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项目,由车间、分厂和公司三级实施,切实解决供应、生产和售后体系中反应比较集中的质量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
质量的源头
众所周知,汽车产品的质量优劣一方面决定于汽车厂商自身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取决于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上游,那么位于下游的整车厂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日前,记者走访了几家一汽-大众零部件供应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既有共性——视质量为企业生命,也有个性——通过不同方式保证产品的高质量。
成立于1995年的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最初的产品全部面向海外市场,而一汽-大众是其第一个国内客户。在与一汽-大众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提出了“质量来自于管理”——通过项目管控和精益生产,以科学管理来保证产品质量。而烟台安国特紧固件有限公司的产品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对质量的要求却一点不低——因为每辆车上的螺栓多达3 000余种,其中一些还关系到车辆安全。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烟台安国特紧固件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先进的试验室,以技术来保证质量,在采访中,我们看到各种试验设备一应俱全,如X光测厚仪(厚度测量)、盐雾试验箱(耐腐蚀性)、拉伸试验机(拉伸性能)等。而与上述两家所不同的是,以生产气缸盖罩总成、油底壳总成等为主的湖州安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质量方面更加侧重于过程把控,例如他们在生产前会先对原料(铝锭)进行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分析;在生产过程中继续对上述两项进行跟踪;在生产结束后,还会对成品进行尺寸测量、机械性能测试以及探伤试验等。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其零部件供应商并非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2004年,我带领团队去一汽-大众听新宝来项目的介绍,听完之后我感觉这个项目对我们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还是大着胆子向一汽-大众提出要尝试一下。在获得他们的许可后,我们把项目最终做了出来,并得到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十年之后的今天,如果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可能并不具备项目开发的所有条件,实力也与国外同行有差距,但正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们有机会、有勇气去尝试,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在谈到如何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国内车灯行业“五强”时,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萍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像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一汽-大众不仅告诉他们如何做,还会引导他们如何做好。例如,在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新宝来后灯项目后,一汽-大众质量保证部专门派人对其设备选型、工艺制定等进行指导,在生产全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援,并且为技术和检验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从而全方位地保证了产品的最终质量,使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由此走上正轨,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纵观汽车发明至今的100余年,凡是享誉世界的“百年老店”都蕴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该品牌与其他品牌相区隔的关键,亦是其能够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的根本。但不论这种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其最初的出发点一定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汽车产品。已经走过60年风雨的中国汽车,虽然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第一消费大国,但似乎总还缺少一种精神在里面,这可能才是中国汽车由“大”向“强”迈进的最大障碍。“质量”二字最基础,但做好却也最难。放眼当下的中国车市,一个品牌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 “质量”的态度。例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通过近年来持之以恒地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果2013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150万辆的销量,那一定又是一次质量的胜利!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