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香”慢溢到誉满全球
同仁堂,一个有着347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在中国企业界,称得上是一位长者了。在一般观点中,历史、传统与潮流、时尚之间总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凭借“用生命担保的质量”,药香慢溢京城,遍及华夏;但随着祖国经济发展日趋繁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近20多年来,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仅仅依靠药香弥漫的速度已经力不从心。正因为如此,同仁堂搭建了自己的全媒体平台,让药香搭上信息的翅膀,走出国门,走出华人朋友圈,走向广阔的全球市场。全媒体建设,不仅是一个老字号的应为之举,更是一个“创造健康,全球共享”的经济实体的必然之路。
转思路——从不怕巷深的自信到主动发力的自为
从传统媒体传播思维转换到新媒体传播思维,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像同仁堂一样的百年老字号,从文化、到技艺;从理念、到治理,都从历史中汲取了相当的精华。这些精华给同仁堂以发展,也给同仁堂以自信。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仁堂选择了一条正视自身特色,不断与时俱进的转变思想之路。
1、历史文化造就自信
同仁堂自创立之日起,就秉承着“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的仁德情怀及“古方无不效之理,只因品位不正,修合未工,故不能应症尔”的质量理念;后又明确在药目叙中立下了百余年来同仁堂人视为立命之本的两个必不敢古训;自1723年始,同仁堂开启了中医药行业唯一的供奉御药之旅,历经8代皇帝188年,形成了“以质为命,至优至精,崇尚仁德诚信”的质量文化。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和发展,同仁堂文化已经扩展为包含同仁堂传统中医药文化、同仁堂时代精神内涵、同仁堂现代制药理念和同仁堂管理行为规范的十大文化体系。
2、媒介发展需要自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特别是媒体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使得同仁堂在品牌的传播上处于相对被动。同仁堂在建立全媒体前,属于典型的口碑传播,特点是传播速度慢,但是传播的质量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和忠诚度都相对较高。而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大的特性在于自主性和互动性,要想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同仁堂,了解同仁堂,爱上同仁堂,就要求我们去主动作为,深入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传播规律,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努力增加客户粘性和体验程度。应当说,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崛起,为同仁堂带来了再次发展的新机遇——很多小微企业借助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迅速占领市场,而具有347年历史、历经三朝人民检验的金字招牌的同仁堂,通过建设全媒体,将获得更大的收效。
3、转变思路适应发展
从不怕巷深的自信,到主动发力的自为,是同仁堂在媒介传播中与时俱进的结果。集团公司党委、董事会将建立全媒体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转变原有宣贯思路,转而进行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与此同时,集团公司在团委设立微信公众号;成立媒体广告公关部、信息中心并下设网信平台,全面布局全媒体建设。
修体制——从围绕中心的从属到双轮驱动的主体
从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角度来看,文化是虚,经济是实,自市场经济放开以来,发展经济成为老字号企业的第一要务,文化则相应地处于了从属地位。从传播角度而言,文化的传播价值要比经济的传播价值更大,经济则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必要基础。同仁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发展经济转变为“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双轮驱动,这一体制机制定位的调整,为同仁堂搭建全媒体奠定了基础。
1、文化建设从自发走向自为
媒介的功能是传播,同仁堂的传播,是品牌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是中国传统的传播。但是,客观而言,同仁堂对自身文化所处地位的认识和对自己文化所抱持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弱到强,从自发向自为的变化过程。
1992年底,由市委宣传部和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对同仁堂文化进行了调研,发表了调研报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标志着同仁堂企业文化建设由自发阶段走进自为阶段。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北京同仁堂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对同仁堂文化各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和提升,形成了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文化战略体系。2012年,集团公司成立文化与教育管理委员会, 作为集团党委、董事会领导下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的决策机构。制定了文化与教育委员会“十二五”子规划,提出并阐释了“十二五”期间同仁堂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要务。
2、从中成药制药迈进文化创意产业
历经市场经济的洗礼,同仁堂生于市场,搏于市场,兴于市场,已经从一个中药制造企业成长为涵盖中药制药,商业销售,医疗服务三大板块的产业集团。为了更深层次挖掘自身文化的产业价值,使同仁堂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同仁堂与亚太卫视合作成立了同仁堂频道,以电视节目的方式输出同仁堂文化价值。截止目前,同仁堂频道已拍摄上百期电视节目,并能够覆盖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
此外,同仁堂还通过与民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传媒公司开展合作,打造有同仁堂文化的传媒组织。
3、双轮驱动要求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全覆盖
“十二五”中期,同仁堂集团党委提出“要打好文化牌”,明确了同仁堂“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双轮驱动定位。同仁堂代表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由于传统文化土壤的缺失,亟待快速传播。而传统媒体由于其渠道限制,虽然具有权威性和确定性,远远不及新兴媒体传播的速度和传播量。这就要求同仁堂不仅要关注传统媒体,更要建设好自己的全媒体。
搭平台——从一份报纸的记录到全面铺开的交流
通过搭建全媒体大平台,同仁堂的内外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革。从最初一张报纸,到如今遍布海内外的卫星频道、微博微信、网络站点,传播方式也从单纯的文字记录走向了全面的互动交流。
1、一份全程记录企业发展和展示文化延伸的报纸
截止目前,同仁堂报已经刊发293期,内容涵盖系统内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党建团建、职工生活等内容。除在国内发行刊印外,每月还对同仁堂海外公司、门店进行邮递,成为同仁堂内部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在一些同仁堂门店中,同仁堂报作为免费宣传品供往来的消费者阅读,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一个覆盖全球输出中国医药文化形象的卫星频道
同仁堂频道,是同仁堂在电视媒体传播上的一项具体举措。仅2016年上半年,频道就完成20期节目的播出,节目播出总时长达1200小时以上。全球范围内649个网点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实现了同仁堂海外内地区全覆盖;为使海外观众更准确、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同仁堂文化,上半年已累计完成50期中英文双语字幕的翻译工作,预计全年完成100期。同时,在下半年中,同仁堂频道将借助北京同仁堂圆核公司的专业实力,推进电影京剧《风雨同仁堂》的拍摄、启动与非遗文化、中医药文化、同仁堂文化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策划一台反映同仁堂历史文化的舞台剧,宣传弘扬好同仁堂文化。
3、一个立体交叉的网信全媒体平台
目前同仁堂集团系统共有网站39个,微博18个,微信181个。其中,集团和主要所属二级单位都建立了网站。同仁堂集团网站建于1996年,20年来,集团官网在推广同仁堂企业文化、宣传同仁堂改革、介绍同仁堂产品和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通过集团官网消费者主要能浏览和查询关于企业动态、媒体报道、公司声明、相关产品、配套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和内容,这些信息帮助消费者了解同仁堂产品、认知同仁堂文化、辨别市场产品真伪,维护同仁堂的品牌声誉。
集团系统设立的181个微信公众号,则根据开办主体和帐号类型,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服务,为同仁堂品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推广起动了积极作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终端不仅达成了销售,更与所辖区的消费者建立起了密切互动的体验模式。
同仁堂中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则特意开通了预约挂号服务,以及取药查询、化验单查询、药品查询、医生查询、服务评价等相关服务,这些方便快捷的服务,不但加强了消费者对同仁堂中医院的了解,方便了广大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的从医就诊。同仁堂还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经营方面的尝试,广告公司推出了“同仁堂嗨宝战队”,力求打造权威、专业的母婴类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看得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未来,同仁堂还准备以现有全媒体平台为基础,建立同仁堂网信联盟,使各单位能够通过够相互借势,资源共享,实现更大程度的信息流通。
见成效——从药香慢溢的传播到誉满全球的口碑
通过全媒体建设,同仁堂收获了口碑传播无法企及的传播速度。也是通过全媒体建设,同仁堂变得更加开放,也成为各类媒体正面传播的焦点。如今,同仁堂不仅中成药遍布全球,同仁堂文化、同仁堂人精神也在全球不断传播。
1、大国工匠、非遗传承,同仁堂在传统媒体大放光彩
近期,同仁堂文化在传统媒体上大放光彩。同仁堂集团终身专家张冬梅,作为中医药行业大国工匠的代表,登上了新闻联播,并在我有传家宝栏目中向百姓展示了精湛绝伦的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丸工艺,得到了在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百姓了解同仁堂文化、同仁堂技艺、同仁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党刊党报也加强了对同仁堂报道的力度。2015年,人民日报以“一丸诚信的中国药”讲述了同仁堂“德诚信”的品牌内涵和品牌故事;同年,同仁堂荣膺中国质量奖(正奖),多家市属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近期,人民日报更是以同仁堂非遗传承人为采访对象,呼吁工匠精神和传统中医药技艺的回归。
2、国药飘香,誉满世界,同仁堂在网络媒体频获点赞
同仁堂近年来的海外发展深受网络媒体关注。此前,同仁堂国药海外飘香的节目,在网络媒体迅速蹿红,成为当周百度热搜榜上升量最快的词汇,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目光。不少网友在评论中对同仁堂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赞叹。网络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同仁堂海外发展的推力,使同仁堂海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3、满足健康需求,同仁堂在新兴媒体广受青睐
同仁堂从创立之初,就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自己的使命。近年来,随着大健康市场的兴起和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同仁堂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自身悠久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技艺,为社会各界满足健康需求。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