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制造业

搭建“三大平台” 深耕“三个中心”

来自: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     时间:2017-02-09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在“全媒体”语境下,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各种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复或者只是不同媒体的简单规程,那么,就很难产生增值效果。这是推进全媒体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江集团”或“集团”)为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变化、新要求、新业态,在继续壮大传统媒体固有传播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丰富载体,引导舆论,以搭建“三大平台”为重心,以深耕全媒体“三个中心”为抓手,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集团内外广大受众获得更加及时、更多角度、更广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既巩固壮大了集团主流思想宣传舆论的主阵地,又对外推树了三江集团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大平台”成为集团全媒体建设的主要阵地

三江集团党委坚持以“报纸(《航天运载报》)、网站(集团内网和互联网站)、双微(微信、微博)”等三大平台为舆论宣传主阵地搭建“报纸讲深度、网络有广度、新媒体抢速度”的立体宣传格局,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介的无缝链接和深度融合。

1.《航天运载报》

《航天运载报》(原名《湖北航天报》)创刊于1978年7月1日,最初报名《新长征报》,1982年更名为《○六六报》、1991年更名为《湖北航天报》,2012年更名为《航天运载报》,具有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号,周一刊,现已累计出刊1789期,每期发行4000余份,发行范围覆盖至湖北省、北京市和江苏省地的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同时还向上级管理机关和行业合作伙伴寄送38年来,《航天运载报》伴随着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而成长,现已成为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

    《航天运载报》曾先后四次荣获“全国百优企业报”称号,四次捧回“全国企业报晋京展一等奖”。“十二五”期间,《航天运载报》曾荣获“国防科技工业优秀报刊”、“湖北省十佳企业报”、“湖北省优秀企业报”等称号现已成长集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集团上下沟通的重要桥梁,成为集团扩大对外影响的重要窗口。

2.集团内外网站

三江集团内部局域网创办于2002年,是统一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宣传民用品牌、开展厂际之间电子商务活动和工作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目前开设栏目有集团简介、企业文化、新闻动态、基层信息、业务专栏、友情链接、职能站点、信息服务等八大版块。由相关部门(单位)或专人负责终端审核发布信息,定期刊载更新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了局域网的舆论阵地作用。

   限于国有军工企业的固有属性,三江集团内部局域与互联网物理隔绝,主要限于四院内部广大干部职工访问;外部网站与互联网联结,对外展示三江集团整体形象和产业发展成果。目前,集团所属15家成员单位均开通了内部网站,现已形成了强大的网站群,成为三江集团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之一。

3.“双微”(微信、微博)

三江集团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开通“双微”,随后取得官方认证。“双微”以“关注行业动态,聚焦产业发展,塑造企业形象,搭建沟通平台”为目标定位,坚持做三江人自己的微信平台,凸显行业特点和文化特质,强化品牌意识,展现良好形象。

三江集团注重对新媒体的建设投入,除人员工资性支出外,每年建立了9.5万元的专项预算,主要用于“双微”认证咨询费、稿酬及编审费、推广费、主题策划费、微信沙龙活等活动的日常支出。

为壮大编辑力量,三江集团组建了特约编辑团队,加大信息的采集和推送工作,多条微信曾创下10000+的最高阅读纪录,单日和单周WCI值排名央企二级单位前4的最好成绩。在推树三江集团形象、增强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成为集团新闻发布的重要原发地和权威信息枢纽。

在深化“三大平台”建设工作的同时,三江集团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宣传品的制作与传播,同时引入“微元素”,编辑制作微电影、微视频,深入宣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江的优良传统。

三个中心”成为集团全媒体建设的重要依托

平台多、业务杂、战线长是三江集团全媒体建设面临的现实考验。为切实解决好这一难题,扎实推进“三大平台”协同发展、互为补充,三江集团做好顶层设计、资源统筹,以报纸采编中心、新闻采访中心、媒体运维中心为重要依托,注重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

报纸采编中心。始终坚持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职工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把新闻做深、做细、做透,是《航天运载报》创刊38年来一直践行的办报理念。在涉及三江集团管理改革和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中,引入政策解读、大数据分析、系列评论等多种手段,重点推出连续报道、专题报道,有力地提升了报纸的深度、力度和温度。《航天运载报》还在集团内部局域网上线了电子版,每期同步推出。

新闻采访中心。生产出高品质的新闻内容,是三江集团全媒体建设的根本。近年来,集团着力培养多功能、具有多种采访技能的全媒体记者,强化现有采编人员“一人多能”的工作模式,即一名记者身兼数职,既能完成传统媒体的报道任务,同时还肩负从数码终端将信息上传至新媒体即时发布的职责。坚持做好“用脑”“用眼”“用手”的“三统一”。用脑,即全媒体记者具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全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终端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用眼,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用手,即全媒体记者不仅会写文章,还会摄影、编版,熟练地使用新技术、新手段。

媒体运维中心。建设媒体运维中心,是推进全媒体建设的新引擎。新媒体运维团队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了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在运维团队的建设方面,限于集团总部人员编制总数控制的困扰,三江集团拓宽思路,聘请了5名特约编辑,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限,全面参与到媒体运维工作,从而保障了各种媒体的正常运行。

“融合贯通”成为集团全媒体建设的基本方法

针对全媒体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特点,三江集团从工作格局、队伍培育、渠道建设等方面坚持“融合贯通”式发展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全媒体建设的实践内涵。

构建工作新格局。以建设全媒体采编平台为支撑,重构编采队伍,让信息采编、新闻采访、媒体运维等“三个中心”融合贯通,形成“一次采集、二次加工、多元发布”的舆论引导格局,实现统一采编管理流程、多媒体新闻内容加工、多渠道新闻发布。

建设全媒体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近年来,三江集团除报社专职编辑记者外,还注重培养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骨干通讯员和文艺爱好者等“四支队伍”,在业务上尽快把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转变成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编辑,不仅能写善编,还要能够熟练使用新技术、新手段。

纸和网互补共生。网络的大容量也极大地延长了新闻的产业链条,以前因报纸版面有限难以见报的内容,现在可在网上呈现,这是以往报纸所不可能实现的。在内容发布把关上,坚持一个标准,不因是新媒体发布而放宽尺度,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抢占舆论主阵地。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三江集团始终将新闻策划放在第一位,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统一拿出全媒体报道方案,实现报道前、中、后统一管理、统一把关、统一发布,以多媒体为支撑,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特点,形成了“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在哪里,新闻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的新型传播格局。在今年首个“中国航天日”期间,三江集团以设立“媒体开放日”活动为契机,策划了全媒体宣传工作方案,邀请央视湖北记者站、央广湖北记者站、新华网湖北记者站、《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17家报纸、网站、广播、电视、公众号等媒体记者,现场参观、采访了“航天智造”的最新成果,各级媒体、各种渠道先后刊发独家报道40余次,三江集团的报纸、网站、官微等载体及时跟进,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呈现多样、渠道多元,较好地展现了全媒体的联动效应和传播效果。

“十二五”期间,三江集团在全媒体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具体实践和探索,但由于集团固有的军工企业属性,使得全媒体建设工作既有“禁区”,亦有“雷区”,稍有不慎,将会泄密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多年来,集团在全媒体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三推”原则和“内外有别、守住红线”要求,“三推”即型号推人物、企业树形象、民品塑品牌;“内外有别”即结合对内宣传的主要受众,紧紧依托集团内部局域网和《航天运载报》,把形势任务和新闻事件注重讲全、讲细、讲透、讲实,达到沟通思想、凝聚人心、激发斗志、鼓舞干劲的效果,对外宣传则注重塑形象、树品牌,把三江集团的企业形象和主要产业(产品)宣传好、推广好。“守住红线”即严守国家秘密和集团商业秘密等相关制度规范,凡是涉及国防装备建设的新闻,“多做少说、只做不说”,严格按照新闻宣传的保密管理规定办理。

当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头。三江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总结分析“十二五”期间全媒体建设的工作实践,查找短板,找准差距,自我革新,不断突破,继续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互动,做大做强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主流舆论,为全面推进三江集团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聚合力、控制力和引导力。


“十二五”全国企业文化传播

全媒体建设30强单位支撑材料

 

 

1. 企业近期五份报纸(另附:《航天运载报》5份);

2. 企业网站主页、企业文化二级页面内容(属内部局域网,部分内容较为敏感和涉密,故提供4页网站截图);

3. 企业文化专题宣传片、企业文化微电影(光盘另附:保驾9.3大阅兵宣传片、安全微电影)

4. 企业文化故事集、企业文化手册等作品文本(另附:《三江岁月》《三江情怀》《三江文艺》)

5. 新媒体建设情况(另附:“航天三江”微信公众号截图)

6. 本单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传播制度(另附:《〈航天运载报〉管理办法》、《新闻宣传工作管理规定》)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