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石油化工

把握文化脉搏 保障油气勘探

来自: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时间:2017-02-09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立于1956年,现有员工3955名,主要从事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等业务,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生产和科研于一体的油气地震勘探工程技术服务企业。

  经过60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中国石油山地地震勘探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中国石油山地地震勘探的主要承担者,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司是中国甲级测绘单位、全国模范地勘单位; 是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获得者。

  川庆物探公司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其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历史,是文化强企战略的结果。

  

  传播内容不断丰富

  六十年以来,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和几代找油人的探索、传承,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萌芽与积淀阶段(1956年-1987年)。从四川石油勘探局地质调查处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为物探企业文化的萌芽积淀阶段。随着党中央大力发展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指示,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的职工以“穿山越岭找石油,气虎油龙任我擒”的激情和磅礴气势,在为祖国工业建设作贡献的原驱力下,人拉肩扛艰苦创业。

形成与突破阶段(1988年-1999年)。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末,在党中央“发展西部”的号召下,地调人进新疆、入青海把山地精神带入大西北。尔后,这种精神又和勘探队员一道走出国门,进入泰国、缅甸……。但凡有物探人奋斗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山地精神不灭的印记,被业界誉为“山地物探铁军”。

  1988年10月,地调处正式提出“三老四严、求实创新、艰苦奋斗、开拓前进”的“地调精神”。1997年至1998年,地调处提出了“开拓、进取、自律、奉献”的物探精神内涵。1999年6月,在新疆探区总结提炼出“攻坚啃硬、勇闯禁区、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科技创新、无私奉献”的山地精神雏形。

深化与发展阶段(2000年-2012年)。此阶段,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山地物探铁军文化建队塑魂育人的熏陶作用,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2004年,把山地物探精神归纳为“艰苦奋斗、科技领先、团队协作、敬业奉献”十六个字。

  2007年,由地调处更名为川庆物探公司后,公司把以山地物探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命名为“山地物探铁军文化”。山地物探精神:艰苦奋斗、科技领先、团队协作、敬业奉献。

  在长期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川庆物探员工用实际行动为“山地物探精神”赋予了新内涵,山地物探精神具体体现为:“忠诚企业的主人翁精神、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恪尽职守的自律精神、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为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良好地传承、持续地优化,增强员工队伍凝聚力,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助推实现公司“建设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山地地震勘探服务公司”目标,于2015年又推出了《川庆物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并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六维文化模型”,积极推进安全、廉洁、团队、质量、国际、服务六大子文化建设。

  

传播平台不断延伸

在培育山地物探铁军文化中,公司切实加强企业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平台搭建。

一是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建设。1993年,公司创办了《山地物探报》,每月出两期,至今已出刊546期。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报称号,公司报道组连续五年获得中国石油优秀报道组荣誉。

  1991年12月30日,公司创办了有线电视台,每周一期节目,持续至今。每年均有作品获四川油气田、四川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全国等奖励。

  2007年1月创办《山地物探》杂志,每季度出刊一期,已出刊34期,获四川省优秀期刊奖。

  2005年2014年分别建成了公司内外部网站,内设新闻速递、员工园地、企业文化网上虚拟展厅等。

  长期以来,建立起了从公司、分公司和作业队的企业文化分的传播网络。及时、广泛、全面地宣传了员工在践行山地物探精神等方面的各类典型事例和动人事迹。公司现有《山地物探报》《四川石油报》《中国石油报》特约记者36名,“十二五”期间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石油报》发表稿件28000余篇。

二是加强营地文化建设。2005年以来,先后三次出台营地建设试行办法,2012年根据生产实际,又修订出台了《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物理勘探公司终端视觉形象应用手册》,规范了内容,统一了标准。

三是加强活动平台建设。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科研和员工队伍的思想实际,搭建相应的活动平台,以此对员工进行相应教育。“十二五”以来先后开展了 “写一封安全家书”、“读一本好书”、“唱一组石油歌曲”、“开展一项励志教育”、“举行一项主题演讲”、“组织一个专题讨论”、定期推出道德讲堂等活动。

  为了使年度队伍整训制度化、持续化,公司坚持用制度予以规范,制定了队伍整训考核细则,促进了各基层单位每年的队伍整训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完善了年度队伍整训教育制度。整训教育通过“个别访谈、一线座谈、一对一交心谈心、员工四评”等方式深入开展。以“忠诚、责任”主题的队伍整训已经坚持了23年。

  四是加强企地文明共建。公司通过企地文明共建活动载体,各作业单位坚持做到了“搞一路勘探、播一路文明、创一方和谐”,建立了和谐的企地关系。近年来,公司已累计向受灾地区和贫困儿童捐款达数百万元。还先后定点帮扶了一些贫困乡村,如营山县高马乡、双流县永安白果村等。在中油集团公司一号工程作业中,为老区人民实施“爱心捐助”数十万元。义务为当地乡民修复了一条15公里长的“帮扶路”,为四川苍溪县村民打水井50多口。为四川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是加强品牌宣传。(1)举办和参加国内、国际展览会。充分利用在北京举行的CPS/SEG北京2014国际地球物理年会暨展览、国和世界物探新技术、新成果会展及四川油气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物探分站挂牌成立会等大好时机,利用座谈会、大型展板、宣传画册、电视专题片、多媒体等手段,重点宣传了公司品牌。

  (2)利用媒体进行企业形象宣传。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精神文明报、四川石油报和中国石油石化、中国石油企业、政工研究等报刊和杂志上宣传了公司形象,展示了山地物探品牌。

  

传播效果日益显现

1.员工队伍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山地物探铁军文化的塑造,使员工的价值观念得到基本统一、先进观念得到逐步确立、人生坐标得到更好校正、忠诚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基本塑造出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不骄”的山地物探铁军队伍。

  一是员工为国争光为公司争气的忠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先后在缅甸进行野外施工的国际1队、2队的全体员工,凭着为国争光、为公司争气的信念,在通讯不畅、毒蛇出没、疟疾多发、被缅甸卫生部标识为红色警告的疟疾、霍乱、痢疾的高发病高危区,战胜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项目合同,获得“丛林英雄意志坚,山地地震创佳绩”美誉。

  二是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明显增强。从2015年开始,为了完全适应投资锐减和成本刚性上涨、施工参数强化、施工环境恶劣程度加剧,在市场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以实现甲方价值为使命,主动放弃了全体员工适应了60年的施工模式,实施专业化改革。“专业化”以后,项目施工并未被专业化条块分割,而是作业协作更加紧密,质量更优良、效率不断突破历史记录,中石油领导“采集技术最先进、山地勘探资料品质最好,现了质的飞跃,体现了采集的最高水平”的高度评价。

  三是,员工文化技术素质明显增强。到目前为止,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国际国内物探市场发展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三支人才队伍。现拥有120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及2000余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操作技能人才,已形成宝塔型稳态人才系统。其中,博士后5人、博士7人、硕士82人、本科及大专896人;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131人、工程师等中级技术职称537人、中高级技师80人;中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1名、局技术专家8名、公司技术专家12名,中油集团公司高级技能专家3名、管理局技能专家2名、公司技术专家8名。

2.山地物探技术集成配套、独具特色

  通过培育山地物探铁军文化,进一步促进了公司核心技术的形成。

   60年的勘探实践中,公司致力提升物探技术发展的引领力和增强油气勘探开发的保障能力,在持续保持山地物探技术领先的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研发及规模化、产业化运用,成为多项物探新技术的领跑者。

   (1)山地物探技术在行业内持续领先。承担了中石油70%的山地物探工作量; 是中石油山地地震技术创新和试验基地; 山地地震技术创新成果及应用获中石油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石油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司“山地复杂构造精确地震成像与气层识别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建国以来油气地球物理界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也是公司时隔30年后再次独立获得国家科技奖殊荣。

   (2)最先推动宽线地震技术的应用。 宽线地震技术是国内复杂山地地震勘探的主导技术; 近10年完成宽线地震工作量约占中石油西部宽线地震工作总量的85%。

   (3)自主研发全球首套山地地震勘探GeoMountain?一体化软件系统。 获“世界石油最佳勘探技术奖”提名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奖,被评为 “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

   (4)自主研发中国石油首套微地震监测软件。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微地震深井、浅井、地面实时采集、处理、解释监测能力的服务公司。

   (5)在页岩气勘探、多波勘探、高密度三维等新技术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6)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公司有国家授权专利109项(发明82项); 国际专利授权(欧亚和美国专利)2项; 拥有登记软件75项; 拥有集团技术秘密49件,川庆技术秘密97件。

保持了全国6项记录

① 全国第一张地震反射 (0.8秒层) 构造图(四川盆地蓬莱镇构造,1956年);② 山地直线等距多次覆盖作业最早(1975年)

③ 地震测井最深(7005m,关基井,1977年);

④ 山地单块三维面积最大(龙岗,2600km2,2007年);

⑤ 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条直测线山地地震剖面(8812线),   新疆准葛尔南缘天山北麓JS88-12攻关测线(1988年)

⑥ 开展多波研究最早、山地三维施工一次面积最大。

   3.山地物探品牌得到业内高度认可

  山地物探铁军文化的建设,增强了员工品牌意识,做到了干一项工程、铸一项精品、扬一方美名。如多年征战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山地分公司的作业队,连续多年获得新疆油田项目邀标和星级工程奖。

4.生产经营成果卓著

    一是经营效果突出。公司业务立足川渝,并分别在国内7大盆地和海外12国家进行油气勘探服务;公司固定资产原值13.95亿元; 2013年—2015年实现产值56.92亿元,缴纳税费2.22亿元; 公司综合实力行业排名全国第二。

  二是勘探成果显著。

  (1)在川渝地区。 参与了中石油在川渝地区的所有重大油气勘探发现。2000年以来,公司在川渝地区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超万亿立方米,为四川盆地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2)在西部地区。 承担了西气东输气源地约70%的山地物探工作,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取得多个重大勘探突破,为西气东输作出重要贡献。

     (3)在海外,阿姆河右岸礁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成果。 突破了原苏联对阿姆河盆地沉积相划分理论,新发现和预测了宽缓的前缘斜坡上边缘礁发育的有利相带(面积663km2)。提供21口建议井位,钻探获气成功率100%。         

   (4)在页岩气勘探领域。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页岩气勘探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拥有中石油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解决方案,承担了南方海相地区60%-70%的页岩气物探工作量。

三是企业美誉度明显增强。

  (1)企地关系更加和谐。与施工区域的地方政府和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在海外油气勘探中,树立了中国石油和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3)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连续十年获得四川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5.文化成果丰硕

  策划创作企业歌曲《山地物探铁军之歌》,并制作了MV视频。歌曲在公司人人会唱、人人想唱,每每重要活动,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会齐声高唱,并利用重要庆典时期举行职工企业歌曲合唱比赛。

  发放一本手册,编辑印制发放《员工手册》4000余册,做到了人手一本。

  拍摄了《家在路上》、《约定》两部微电影,均获川庆钻探公司两届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家在路上》获得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优秀作品奖。

    发行了《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物理勘探公司终端视觉形象应用手册》,对各基层单位对中国石油视觉形象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使公司外部形象、野外营地建设、施工现场管理更加整洁、规范。

  创作了形象宣传片《探索新大陆、发现油气藏》,针对重点对象进行发行和送递,对公司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起到了积极的失去作。

  更新公司宣传画册,出版英文宣传画册;在GeoMountain网站上新开辟公司EIP新闻网,报纸杂志及电视新闻均在公司网络上滚动播出;电视新创办《一线动态》、《纪实》等栏目。

  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百佳单位”、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模范单位”称号等9项国家级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有27项思想宣传文化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地方政府机构奖励。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