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企业使命
——中国梦·强企梦·员工梦
常修泽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我今天讲《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企业使命:中国梦·强企梦·员工梦》。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国家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主体作用;三是员工如何在创新中赢得精彩的人生;四是如何在改革中寻求中国最大的红利。即最后讲改革,为什么?因为前面提到的中国梦也好,企业梦也好,员工梦也好,最根本的是期待着中国的下一步的改革,在改革当中来寻求中国最大的红利。下面我具体来阐述这几个方面问题。
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十八大提出的一个主题,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这是十八大精神最为核心的一个思想。
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的有关预测
按照目前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2050年那时候,世界的经济格局大体上是什么样子?
2012年,中国的GDP是51.9万亿美元。在知名评估机构高盛的评估中,预测中国GDP到2050年为44万亿美元,超过欧盟群体的总和(35万亿),美国35万亿,印度和巴西分别以27万亿和6万亿崛起。日本6.6万亿、俄罗斯5.8万亿、英国3.8万亿、德国3.6万亿、法国3.1万亿、意大利2.6万亿。总的来说,未来的世界是老牌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的金砖国家同时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从经济上的数字,中国第一,但是这个数据只是GDP,那么,文化怎么样?我颇为担心,在文化方面中国能不能成为大国?我还划有问号。我甚至认为,那个时候中国可能成不了世界第一文化大国。
目前这样的文化氛围怎么能够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大国?最近在北京各地发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北京大兴有人竟把一个婴儿往地上摔,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事件,但这就能看出一个民族的素质怎么样。还有,我们中国的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前的喷泉泡脚,这丢尽了中国人的脸。2050年中国可能成不了世界第一文化大国,因为素质不行,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任务是很重大的。
在另外一家评估机构的评估中,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以53万亿美金(购买力平价法)排名第一,美国37万亿美金排名第二,因此,从这些评估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前一段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指数有明显离差
从197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走势不错,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研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居民人均收入指数图来看,近几年GDP的增长很快,但就每个公民来说,他们的收入虽然也有增长,也有上升,但是与国家收入的提高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中国梦”提出的时候,首先要指出这一点。
我有一本书叫《人本体制论》,我主张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此书在2008年出版,人本主义这个观点是我整个理论的根。“中国梦”是谁的梦?是国家的梦,还是每个国人的梦?这需要探讨。中国梦是什么?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最初提出“中国梦”是以国家的振兴为主要侧重点,强调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等等。但到了后来,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觉得“中国梦”它的侧重点有了变化。他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同时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从图可以看出来,上面那条蓝色的是国富线,下面两条是民富线。国富和民富是有联系的,国家富裕了,老百姓也可能富裕,但两个命题不是一个命题,国家富裕并不等于每个老百姓也富裕。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人民与国家富裕的程度相比有问题,虽然自己的收入也有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远不如国家GDP提高的幅度,因此老百姓的心里有不满的情绪。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国富与民富的矛盾。
十八大:中共首次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概念
正因为这样,十八大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概念。此前党中央、国务院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翻一番的指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后、中共执政60多年后第一次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这么一个概念,这么一个命题,这么一个指标,这么一个任务。说明党的执政理念有所提升,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GDP。关注民富,国民共富,这是十八大的精神。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思想:不刺激、调结构、上下限
2012年中国GDP是51.9万亿,经济增长是7.8%。2013年党中央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5%,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是7.7%,二季度经济增长是7.5%,上半年经济增长是7.6%,2013年整体的经济增长实际会怎么样?我个人估计,全年实际可争7.7%,如要增长7.8%以上,难度比较大。
现在北京有一场宏观经济争论,争论的焦点为,一是托底派,一是推高派。但是有一种意见就是不要人为的推高。现在大家对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很关注。李克强经济学现在很热,截止到现在这个时间点,宏观经济运行思想可以用九个字概括:不刺激、调结构、上下限。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时候,按照惯性思维,应该打强心针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李克强总理采取的则是不刺激政策。有外界的朋友认为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把经济泡沫挤出来。在采取不刺激的经济政策下,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调结构上。后来又补充了一点,就是上下限。宏观经济的调控第一是调控通货膨胀,调控是有限度的,即上限,通货膨胀不超过3.5%;下限,经济增长的幅度为7.5%。
因此企业要如何改革发展,要把握好李克强经济学发展的思路。不刺激和上下限之间有一些岔口。如果经济增长低于7.5%时,必要的经济刺激还是需要的,反之亦然。这是目前国家高层的经济发展思路。当前我们要把握不刺激、调结构、上下限的这一思路。
我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四点认识
我们的企业工作者如何认识这一点,我想给大家提四点建议。
第一,中国已进入中速增长的常态化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年平均9.9%的经济增长高速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高速增长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经济增长7.5%、7.8%是一个正常状态,并不是反常的状态。这是惯性思维。
第二,全国对此思想准备不足。从省市到县到乡镇,从企业老总到中层干部对此思想准备不足,中速增长的理论没有深入人心。
第三,着力解决调结构和体制改革问题。我讲着力解决调结构问题,包括需求结构的问题、产业结构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的问题、城乡区域结构的问题、资源环境矛盾的问题,这是目前中国五大结构性矛盾。高层在讨论经济问题时,强调调结构。
调结构主要针对以上这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经济深层次的问题,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个更多”: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第四,注意解决速度放缓后的社会深层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很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被掩盖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被掩盖的社会问题就开始露头,社会矛盾日渐凸显,而且深层的社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今天的中国社会充满了戾气,暴戾之气。
因此我提出“两缓两升”: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矛盾上升,这是必然的。二是改革如果放缓,社会矛盾也会上升。这也是令人担心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就是改革跑赢危机。
概括来讲,十八大精神就经济而言,有三个很突出的重点,一是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二是首次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三是提出五个更多,主要针对中国深层的社会问题。
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地位
首先要明确中国发展所处方位
可以依据三个大的指标分析:一是三大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按照国际标准,如果农业增加值高于10%低于20%,制造业增加值大于服务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以此来看,中国农业的比重是10.1%,第二产业是47%,第三产业是44%,制造业的比重大于服务业,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二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如果在45%以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在30%以下处于工业化后期。现在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是36.7%,比较落后,说明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三是制造业占全部商品总价值的比重。制造业的比重高,说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那么,中国现在制造业的比重是56%,这一指标是比较高的。综合这三大指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这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工业发展是很有前途的,中国没有进入到工业化的后期,更没有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
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发展总的态势
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产业的比重是下滑的,从1978年的30%下滑到今天的10.1%。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中国的进步,说明中国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向现代化迈进。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但是它所创造的价值是上升的。我认为,未来农业的比重还要一定的调整,服务业的比重还要上升。当然,农业不能削弱。习总书记讲,“中国人的饭碗里要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指出了农业特别是粮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30多年来,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基本是在40%到50%之间波动;第三产业在过去呈飞速增长的态势。
特别关注企业所在产业的结构调整
一要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也就是对老工业或传统工业的改造,如钢铁、煤炭、电力、机器制造业等。
二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国务院通过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
三要推进服务业发展,这是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
我重点讲一下这个战略重点。
根据个人研究,未来5-10年,我们国家可能会转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国家,服务业每年至少会增加0.8-1个百分点的比重,这一变化是巨大的。我认为,就当前中国的国情与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来说,中国的服务业的发展应是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驾齐驱。
那么,如何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是生产型服务业,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二是生活型服务业,为百姓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很严格。比如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行业,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百姓生活服务,但主要是为企业服务。
虽然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比较快,但不发达,特别是民营银行不够发达。对草根银行、村镇银行、私人银行,有关机构并不是很重视。最近,中国在温州开始搞金融创新试点区,试点之一就是发展草根银行。所以,大银行要发展,小银行也要发展。最近,在改革35年后,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根据我的研究,将来也会出台存款利率市场化。未来利率市场化后,我估计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上升,利润空间变小。在给高层的意见当中,我提到,存款利率市场化与贷款利率市场化有两个抓手需要解决:一要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二要建立贷款利率的参照线。贷款利率放开后,国家不再采用行政手段控制,但要加以引导。
生产型服务业除了金融业以外,还有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设计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节能与环境服务业。这是国家未来大力发展的生产型服务业的领域。
生活型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房地产业、市场化培训教育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美国的健康产业占全国GDP的16%,而中国只有5%左右,因此,健康产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要抓住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机会。在我的《现代企业创新》一书中,引用了美国学者托马斯的《乱中取胜——美国管理革命通鉴》的观点,他说,“不要老想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不是取得一份较大的馅饼,而是要设法烙出一块较大的馅饼,最好是烘烤出一块新的馅饼。”因此,我提出企业竞争,有三种境界:一是存量竞争—多分饼。这是比较低层次的。二是增量竞争—做大饼,即想办法作大市场。三最高的境界是创新竞争—烙新饼,即创造出新的市场。所以企业的创新要想办法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现在的机会是很多的。
员工—在创新中赢得精彩的人生
一是企业要发展,靠的是广大的员工
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在逐年减少,劳动力的绝对数在减少,同时,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未来几年可能会达到2-3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转向提高每个劳动者的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
二是人类现在正在面临第三次产业革命
那么,第三次产业革命爆发以后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在我的《创新立国战略》一书中,创新立国战略体系逻辑示意图所示。
最上面是顶层,一是时代呼唤国内实行创新立国战略,一是国际经济形势迫使必须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中间层是三根横梁,即国家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最底层是创新立国战略的四大支撑:即人才体制、教育体制、知识产权的保护、经济体制。
三是员工—在创新中可以赢得精彩的人生。人才体制、教育体制、经济体制都需要改革。员工大有用武之地。
在改革中寻求中国最大的红利
改革需要新思维。在我的新著《包容性改革论》一书中,我提出:一是包容性思想:海纳百川 包容互鉴;二是包容性制度:公正市场 社会共生;三是包容性运作:超越惯性 均衡运作。
我在2008年出版的《人本体制论》讲到五环式改革。下一步,应启动五环式改革:
一是在经济改革上,其核心是公正的深度的市场化。市场化这个浪潮不可阻挡,中国要沿着市场化的路子走,不能够回到计划经济。前两年,在中国的某些地方出现了计划经济的倒退,所以要引起注意。中国共产党要学会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一个鸡蛋是公正化,一个鸡蛋是市场化。不要踩破任何一个鸡蛋,踩破了市场化,中国必然倒退;踩破了公正化,中国就会动荡。
二是对于社会改革,要记住四个字,“社会共生”。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三个群体,即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贫困低收入阶层。那么,该如何去做呢?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再出走,中产阶层扩大。
三是政治改革,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寻求最大的政治公约数。现在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中国梦来团结和凝聚中国人,容易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容易找到最大的政治公约数。
四是文化改革。未来中国的文化改革的真谛是多元文明的交融。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不是一味排斥外来文化。目前,在这一点上认识不够,我们排斥了很多不该排斥的东西。
五是生态体制的改革,要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中国自古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是中华文明首次提出的,今天中国的生态体制要改革,要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改革。
(本文根据录音摘要整理)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