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四种精神 建设班组文化 为实现化工长子的新发展筑牢根基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吉化现已由最初的染料、化肥、电石“三大化”,发展成为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总资产360亿元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50多年来,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7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吉化,对吉化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多次给予吉化“新中国的化工长子”的高度评价。
1998年,吉化由吉林省上划到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管理。公司领导班子认真按照企业文化建设客观规律和中国石油关于企业文化“六统一”的要求,构建了以中国石油文化为根,以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枝,以全员素质提高为叶的特色文化体系。特别是我们抓基层、打基础,注重以班组文化建设打牢企业发展根基,推进企业文化的深植,形成了根深干直,枝繁叶茂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
定准班组文化建设的方向
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中国石油“六统一”要求作为班组文化建设的指南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石油的企业精神,具体表述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其核心是爱国,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精髓是艰苦奋斗,基本要求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上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后,吉林石化公司按照总部关于企业文化“六统一”的要求,始终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文化之根、队伍之魂,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武装全体员工,引领班组文化建设的方向。基层班组员工把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构筑共同思想基础,旗帜鲜明的唱响主旋律,涌现出了“丛强班”等一大批先进班组典型。
把吉化“四种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作为班组文化建设的着力点。2009年,经过深入挖掘,我们提炼了与中国石油企业精神一脉相承的吉化“四种精神”。把源于化肥厂厂长王芝牛勇担为国家生产30万吨合成氨任务,“头拱地也要背起来”的爱国担当情怀提炼为“背山精神”;把源于50年代老工人于德泉坚持修旧利废,回收麻袋毛做建筑麻刀的艰苦创业故事提炼为“麻袋毛精神”;把源于李国才、侯德武为代表的老一辈技术革新能手,以破解生产实际问题为乐的求实创新境界提炼为“矛盾乐精神”;把源于重水专家桂纯等一代代科研人员,为国家研制“两弹一星”、火箭推进剂等航空航天产品的忘我奉献佳话提炼为“登天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是对吉化传统精神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严、细、实、快”作风是企业精神的表现。“严”就是规则制定之后,执行决定效率;“细”就是责任明确之后,细节决定成败;“实”就是任务下达之后,态度决定效果;“快”就是方向确定之后,速度决定生存。“严细实快”作风增强了时代认同感,焕发了新活力,提升了感召力。我们把“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作为传家宝,在班组文化建设中作为主题实践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确定了着力点和落脚点,在每个班组都形成了践行“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的良好风气和行为习惯。
把打造特色文化作为班组文化建设的铺路石。我们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注重引导班组员工从4个方面打造特色班组文化。一是打造理念特色。化肥厂丁辛醇车间“丛强班”提炼了“人人发挥能动性,班组就是动车组”的建班理念;电石厂电气车间总降班提炼了“给别人供电,不忘给自己充电”的建班理念;碳纤维厂纺丝车间化工二班提炼了“丝丝坚韧,轴轴柔情”的班组理念。这些班组理念紧扣实际,具有很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打造管理特色。各基层班组认真总结多年来在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创新创效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班组管理文化,固化成班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三是打造典型人物特色。各基层班组积极选树劳动模范、金牌工人、岗位明星等各类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典型事迹,使之成为班组的榜样,成为班组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四是打造故事特色。各班组围绕企业精神、班组理念等,广泛开展讲故事活动,班班都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故事集,有效的阐释和宣传了班组文化。
找准班组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发挥班组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在班组文化建设中,首先是发挥班组长的带头和亲和作用,以提炼理念为立足点,以相互尊重为落脚点,以信守诚信为支撑点,以沟通协作为切入点,培育班组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班组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炼班组共同的价值理念,依靠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构筑班魂、深化班风、展现班貌。
发挥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部门的指导是把握企业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关键环节。公司、工厂两级企业文化部门经常深入到车间、班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访谈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难题,保证了班组特色文化对公司精神、理念的承接性和一致性,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选树典型样板,开展经验交流,组织学习培训,举办现场观摩,实施评先选优,有力地推进了班组文化的深入发展。
发挥党政工青的合力作用。公司党委实施“四抓四保”,其中之一就是抓党小组保班组工作的完成,党员在班组文化建设中率先垂范,成为践行“四种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的排头兵,保证了班组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工厂和车间狠抓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人人通过“工艺流程关、生产操作关、预案演练关”三道关口检验,做到员工行为规范化、物品摆放定置化、现场施工文明化、检查评比制度化,保证了岗位行为的规范性。工会广泛开展上班创“五型”班组、下班创“五好”家庭的“双五工程”创建活动。共青团在各青年岗位开展了“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导师带徒”等创建活动,带动班组形成了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浓厚氛围。
发挥典型模范的示范作用。在组织班组员工开展了“四种精神”代表人物评选活动,经过评选,蔡小平、高彦峰、丛强、刘玉等12名典型人物荣获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荣誉称号,公司还评选出五届“十大金牌工人”,成为班组员工岗位操作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标杆。化肥厂“丛强班”、建修公司“高彦峰班”、炼油厂“王忠伟班”成为以班组长名字命名的模范班组,“丛强班”被国资委命名为“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这些先进班组和个人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当示范、做表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抓准班组文化建设的载体
以理念作风为核心,推进文化深植。我们在公司、工厂、车间、班组各个层面广泛开展 “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的宣传教育,以“四种精神”在我手中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每年评选一批“四种精神”红旗手,三年评选一批“四种精神”代表人物,固化为制度,使“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深植到班组建设和各项工作之中。公司、工厂通过召开企业文化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开展企业文化大讨论,创建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等活动,强化了企业精神和作风的广泛深入创建。
以提升管理为目标,推进文化深植。提升管理是打造现代化千亿元产业基地的现实需要。我们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深入挖掘吉化传统精神的时代价值,积极赋予“麻袋毛”精神新的内涵,在班组成本控制过程中,积极运用对标管理、在线成本控制、班组成本核算等方法,形成了班班算成本、人人盯成本、全员管成本的良好局面,实现了降耗增效的目标。积极赋予“矛盾乐”精神新内涵,从创建“五型”班组入手,开办小课堂,举行小演练,进行小发明,实施小革新等以小见大、积少成多,做到了班组管理求实、求细、求精。以凝聚融合为目标,建设职工小家,创办职工书屋,组织拓展训练,开展文体活动,培育了阳光心态,凝结了亲情纽带,提升了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
以“三基”工作为重点,推进文化深植。基础管理是吉化的一大优势,也是班组文化建设的重点。坚持基础工作规范化30年不走样,车间班组从一笔一划的仿宋字记录开始,狠抓行为规范化、精细化。狠抓现场文明管理30年不走样,始终做到现场管理“一平、二净、三见、四无”、“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狠抓岗位练兵30年不走样,以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救援能力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训。狠抓创无事故工厂活动30年不走样,把安全环保作为班组建设的天字号工程,牢固树立“事故事件是资源”的理念,推行“三违”记分卡管理办法,对“三违”行为严抓细管,保证了公司连续7年创成中国石油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用准班组文化建设机制
建立了三段式推进机制。针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认知不到位、理念不落地等问题,我们构建了企业文化建设“年初体系评价,年中示范推进,年末评先选优”的“三段式”推进和滚动提升机制,形成全年工作的闭环管理。借鉴和运用体系管理的思想,实施基层文化建设体系评价,实现了班组文化建设推进方法的有效提升;借鉴和运用对标管理的思想,通过推出先进典型、推广优秀经验、推荐优秀工作方法,实现了班组文化建设标准的有效提升;通过年末评先选优,形成比、学、赶、超,实现了班组文化建设成果的有效提升;借鉴和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思想,通过评价体系的滚动提升,实现了班组文化建设的分析实施、整体提高。
建立了经验变文化的固化机制。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总结班组管理经验,把经验变制度、示范变规范,逐步使班组文化建设从建设层次上升到管理层次。如化肥厂将班组“操作前思考30秒”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操作前三问三清楚”的30秒思考法,提炼出“让安全成为习惯”的安全管理理念,促进了班组安全管理上水平。
建立了故事传播文化的机制。我们始终坚持将理念故事化,把故事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从2007年开始,我们广泛征集50多年来反映“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的小故事,汇编成《吉化故事》一书。此后,我们在《吉化报》开辟专栏,每年发表新故事100篇,开展万人参加的优秀故事评选活动,把征集和评选的过程作为宣传教育的过程,让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教育。对优秀故事的撰写者、主人公、组织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并编辑《吉化新故事》发至班组,形成了用故事传播文化的有效机制。
几年来,我们公司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吉化四种精神、严细实快作风,引领班组文化建设,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实现了化工长子向炼化骄子的精彩跨越,步入了以打造千亿元现代化产业基地为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基层建设经验,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持续打造特色班组文化为实现化工长子的新发展筑牢根基。
(本文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冯立波,在“第七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