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文化发展比较的启示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中国区总裁蓝沛文女士、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杜胜熙部长和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发榜,三位中外企业嘉宾都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就中外企业文化比较、促进中外文化融合、搞好文化管理问题发表了观点,交流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的感悟,学到很多东西,我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源于对日美企业管理比较,可以说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基于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对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移植性进行分析,在现在产业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企业将面临进一步调整重组,企业文化融合的任务很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文化环境对企业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同时,与所在国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异冲突融合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是跨文化管理中推动文化融合,进行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启示二:促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要达成彼此文化的尊重。一个国家的地区和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并且以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特性,文化冲突、包括价值观的冲突、习俗的冲突、习惯的冲突、宗教的冲突、历史的冲突等等,涉及到伦理、信仰、法律、国际公约,以及通行规则等等方方面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理性的面对文化差异有利于增长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中外企业文化融合,首先要加强文化差异识别,消除文化摩擦,包括语言习惯、工作理念、管理风格等方面。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引以自豪的地势文化,学习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保持谦虚心态,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品等。刚才杜部长介绍,中国交建在海外项目中注重提高中方员工的属地化意识,要求中方员工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在人格上尊重当地员工,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禁止捕杀野生动物、购买和携带象牙等违禁品。学习肯尼亚当地的语言,增进与肯方员工的感情。中建钢构为了尊重所在国的风俗,也采取了很多特别细致的措施,通过这些理性的识别,面对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差异,达到彼此尊重、交流互信。
启示三:促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要进行充分的文化沟通,达成跨文化的理解。未来30年,中国企业将大规模走上国际市场,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要特别关注国际规则和跨文化协调。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大的机遇就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将面临6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44亿,占全球人口的63%,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9%。亚投行包括五大洲的57个成员过,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世纪性的考验。企业是我国参与博弈竞争的主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企业文化自然也会随之走出国门,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和投资机会,研究66个国家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研究与不同国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企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美国企业尊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精神、务实精神、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德国制造做功严谨,这使得他们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毫无疑问的也将国家的软实力散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国际形象,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添彩,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企业,读懂中国和中国企业,知道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熟知外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知道国际通用的规则,良好的、充分的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在国际化经营中要努力了解所在国际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和渠道,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和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以便及时有效的化解文化障碍。企业之间的合作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注重相关合作企业核心人物的交流沟通,有的企业为提高文化沟通效果,建立了技术交流学习机制,以技术交流学习为载体,推动文化沟通,建立了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各种活动机制,多层面的促进文化沟通。
中国交建振华重工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借助国际多家多种媒体,开展品牌传播,提升品牌传播力,在中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增加了振华重工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振华重工在海外项目中,通过利用外交机构、友好城市渠道搭建往来新平台,深入跨界交流,推进合作,为加强经贸关系树立了典范。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展览,展示企业新产品,搭建与全球客户沟通交流平台,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打开了良好的局面。经过多年努力,振华重工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世界名牌,为我国走出企业如何搞好文化融合做出了表率。
启示四:促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要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约数,达成跨文化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个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也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但合作共赢却是最大的公约数。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的是旧思垒。中国企业尽管与外国企业存在差异,但共同的愿景、使命、理念是最大的公约数,比如安全、创新、绿色、共赢的理念,应该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我们要以此促进文化的融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企业,在尊重彼此文化,理性面对文化差异和进行充分的文化沟通,达成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要致力于文化共识的构建,以此作为企业的精神动力。中国交建与国际通行商业接轨,在与竞识别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了海外员工的守法依规、防控风险、精细管理的意识,促进了公司国际化、正规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启示五:促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要进行跨文化培训,实现文化创新。要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达成文化共识就要进行跨文化培训,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肯尼亚办事处现有中方员工2000多,当地员工12000多,企业在员工属地化过程中,加强当地员工的培养和使用,采取中国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发挥中方员工传帮带的作用,对当地员工进行了技能和业务培训。把他们从基层的体力劳动岗位,逐步培养成能够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管理等岗位,对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雇员创造更多的晋升机会。通过跨文化宣传、交流培训,掌握对方的语言,促进日常沟通,根据交流特点,组建中外之间的技术、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交流,对口进行培训与协作,更好的促进了文化融合。刚才中建钢构也在企业文化的融合中讲到了,要坚持培训先行,而且他们的培训我觉得是全方位、全员的,这点特别重要。通过跨文化培训,逐步形成一种既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又体现与各种意志文化融合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适应所在国的本土文化,从而开放自己、包容别人,为我所用,共享共赢。
总之,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把所在国及相关单位各具差异的个性文化,通过充分沟通、交流、吸收、借鉴、融合、创新,逐步建成统一的更高的层次的企业文化体系的过程,目的不仅是要解决跨国企业中不同群体因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文化实践等不同而引发的碰撞和冲突,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的共识和认同,以引领和保证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我的发言到这儿,偏颇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