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中铁十七局】转自《中国铁道建筑报》9月14日A4版头条: 拓荒者的足迹

来自:中铁十七局     时间:2013-09-23

 

       2013 年上半年,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公司先后中标苏州地铁 2 号线延伸线 4标和 4 号线 18 标,加上之前参建的 1 号线11 标、2 号线 8 标和 10 标,该公司在苏州地铁市场份额“滚雪球”般达到 21 亿元,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地铁“施工劲旅”。

作为上海轨道公司副总经理兼苏州地铁指挥部指挥长,苏州市场的滚动发展,无不凝结着廖日才的心血。自 2008年进入苏州以来,廖日才精心经营,精耕细作,交上了一份区域滚动发展的优异成绩单。

1993 年毕业以来,廖日才先后担任市政、公路、桥梁、地铁等 12 个项目的项目经理。

在北京地铁,廖日才首次扮演施工组织与经营管理“双重角色”。在他的努力下,十七局集先后参建北京地铁 13 号线、5 号线、4 号线等工程,将“北京市政基础设施竣工长城杯金质奖工程、“国家市政金杯示范奖”等多项荣誉囊括在内。

在高手如林的京城,廖日才将“坚守安全质量底线”作为立足之本。廖日才说,安全不出事故、质量精益求精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红线”保住了,项目发展就有了“底气”。

进入苏州地铁市场以来,廖日才将“细节决定成败”理念渗透到安全质量管理中,使承建的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1 号线为苏州首条开工的线路,无方法可借,无经验可循。尤其是廖日才负责的 11 标,工期紧,周边环境复杂,穿越多栋高层建筑物,安全风险高。廖日才带领员工边施工、边学习、边创新,安全平稳地穿越多个风险点,被当地居民称为“最放心项目”。

2 号线 8 标施工中,廖日才倡导“信息化管控”,引进国内先进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安装在盾构机和“管片”上的摄像头,测量盾构掘进时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室。如果出现偏差,监控人员可通过对讲机让现场操作人员进行调整,使盾构掘进时全过程受控,大大消除了安全隐患。

一位业主负责人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钢筋笼堆放一般只需放置方木即可。但廖日才追求细致,专门砌成水泥台座,底层加沙子,确保钢筋笼质量不受影响。这一做法成为全线的“标准”。进入苏州以来,廖日才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建筑施工文明工地”、“安 全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

把项目标准打造成全线“标准”,以一流的品牌引领全线———这是廖日才认为上海轨道公司能不断打开苏州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2008 年,廖日才带着 12 人团队进入苏州。12 人中,只有 3 人有地铁施工经验。

没有人才,站稳脚跟都无从谈起,何况引领全线?廖日才结合公司政策,大胆创新人才招聘机制,在社会上广纳贤才。

沈贵斌,一名有过地铁施工经验的工人。廖日才看重了他的踏实苦干、敢于创新,将他聘请过来。现在,沈贵斌担任 2 号线 8 标总工程师,成为盾构施工的导师。

如今,廖日才的施工团队已达 200 余人,各种盾构专业人才近 100 人。2 号线 8标项目经理王辉、10 标项目经理路明鉴等成为江苏省科技人才库的专家。

有了人才支撑,基层技术创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 2 号线 8 标穿越胥江和多栋高层建筑物地基时,项目研制出一种“准厚浆”新型浆液,就像给隧道外层穿上一层“铁布衫”,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和渗漏。

2 号线 10 标,项目以“防水”和“沉降控制”为基点,对盾构的同步注浆设备、刀盘驱动、油脂注入系统等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改进,产生了 20 多项技术革新。

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项目整体施工水平。2008 年以来,上海轨道公司在苏的 5个标段,多次迎接省市领导、业主、兄弟单位的检查和观摩,这里成了业主和省市领导必看的项目,成了省市媒体瞩目的焦点。

不仅如此,在投标时,创新成果都会成为业主重点考虑的“加分项”。而且这些成果通过业主以总结、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在全线广泛应用和推广,大大提升了整个苏州地铁施工的科技含量。

2013 年初,一篇《驶向春天的文化列车》的通讯,让 2 号线 10 标成为中国铁建系统瞩目的“明星”。

“这里没有影剧院,电影、电视等文娱活动却丰富多彩;这里没有图书馆,学习研讨、技术创新却火热进行……”10 标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各方关注。

以文化为引领,像塑造“明星”一样塑造项目———这是廖日才“经营城市”的一大“法宝”。

进入苏州之初,廖日才对参建员工说:“我们不是‘外来户’,而是融入这个城市的‘居民’。我们享受城市的权利,也必须履行社会责任。”

项目部驻地在当地“落了户”,享有与当地居民一样的门牌号。在每一个驻地,“花园”式的布置、人性化的管理,让前来参观的人仿佛置身于新的“苏州园林”。

5 年来,项目部与当地政府及民间组织开展的“节日慰问”、“送春联”、“书法艺术家进工地”、“拍客进工地”等文体活动,让施工单位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更加密切。

想业主所想,急业主所急,是廖日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开工之初,业主按照政府规定,要成立一支承担苏州地铁乃至整个城市抢险救援工作的“应急救援队”。

廖日才从中看到了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城市义务的机会,也敏锐地觉察到了立足当地、开辟市场的机遇。通过精心组织,上海轨道公司成功赢得救援队的施工和管理任务。

5 年来,救援队在地铁施工及城市抢险中执行任务 93 次,有效排除了深基坑渗漏水、边坡塌方、路面坍塌等各类险情,得到国务院安委会、江苏省安监局和苏州市各级的一致好评。省市领导称赞:“我们更愿意一家像十七局这样有责任感的央企来参与城市建设!”

“立足苏州,着眼苏南,眺望长三角,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前景无比广阔,我们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大展身手!”结束采访时,廖日才自信满满地说。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