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在中国
EAP是什么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简称EAP),是企业组织出资为员工提供的系统的服务、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企业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简而言之,员工帮助计划能够通过改善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等个人问题,是提高员工与企业绩效的有效机制,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约有100万员工由于心理压力而缺勤,每一个员工的缺勤会造成$668的损失,40%的跳槽或转行是由于心理压力所致,更换一个员工要$10,000-30,000,75%的员工会在工作时间考虑个人问题,而企业为EAP投入1美元,可节省运营成本5至16美元。EAP服务企业获得收益为: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错误操作、降低缺勤(病假)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降低管理人员负担、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提高员工士气;EAP服务通过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自信心、有效处理同事客户关系、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克服不良嗜好等,使企业在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生产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收益。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员工帮助计划每年为公司节约3,700万的成本开支,1万名加入该项计划的员工,平均每人节约3,700美元。
21世纪初,世界500强中有90%以上建立了EAP。其服务模式和内容涵盖了:工作解压、心理健康、灾难事件、职业生涯困扰、婚姻家庭问题、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生活理财、减肥和饮食紊乱等,全方位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等服务和咨询。完整的EAP包括:压力评估、组织改变、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压力咨询等几项内容。具体地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发达国家多年实践证明,员工帮助计划是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优方案。
EAP发展历史
EAP源于工人们的过度饮酒行为。19世纪中叶的西方,在工作场所饮酒是一种普遍现象,当时的美国南部和英国酗酒现象颇为严重。20世纪20年代,美国EAP服务主要是以酗酒、吸毒问题处理委员会而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主要以企业诊断、提供管理方案、员工个人心理帮助而存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动荡,压力增加,主要以解决员工情绪和工作绩效问题而展开,发展为全面的EAP;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员工帮助计划被广泛应用。到1965年已有175个企业拥有正式酒精干预项目计划,20世纪70年代末,使用正式EAP服务企业在2500-4000之间。目前,美国世界500强企业100%使用EAP,100-500名员工规模企业70%使用EAP。EAP从业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还不到20人发展到现在7000人,1987年美国第一批专业人士获得EAPA协会认证EAP专业证书。美国EAP专业化进程用了30年。到2005年,据估计美国有22000家EAP公司。
EAP在中国
背景:中央财经大学赵然博士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急剧的社会变化使个人压力增加。近期的调研报告显示:被调研的5000个中国经理其中70%有较高的职业压力,这70%中的40% 有“严重的负面情绪” 和失眠,50%的雇员感到压力和衰竭,超过60%的职业人群存在工作过度,企业界人士过劳死成增加趋势。郁症和焦虑症普遍存在:在中国ICD-10诊断标准下,临床抑郁症(约5%-7%)和焦虑症(3%)的发病率增加,每年有大约10%的临床抑郁病人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并且开始逐步认识到抑郁和焦虑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药物进行治疗;现代商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对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合资企业以及多元文化员工队伍的增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重组、并购频繁引起的人事变动增加,伴随着人的心理困惑增加,与过去的传统方式有所不同,跨国公司和政府官员希望加强基于实证科学的行为干预而不是传统的处理方式来帮助人们应对行为问题;与之相联系的安全生产事故不仅增加,而且80%的职场事故由人为失误造成(国际EAP协会),只有20%的职场事故与环境或机器相关;此外,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使很多人失去家庭支持这一强大的心理源泉;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和退学的快速增长以及独生子女带来的子女教育方面的困惑。因此,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支独秀, EAP登陆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意义:文化强企,心理塑人是企业实施EAP的出发点和落脚点。EAP的终极目的是塑造企业文化,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有助于提升企业软实力。因为在企业,核心技术与相关设备、环境及条件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文化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管理文化必须以“人性”为首要,对人的激励也必须是以人的需要为前提和基础,EAP体现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幸福是指做了正确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的潜能,促进了个人和企业的成长,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这种稳定、长久、乐观、积极的人生信念正是企业需要打造的软实力。同时,实施EAP,有利于在企业建立员工心理疏导的制度、流程机制和工作方法,便于与员工沟通,倾听员工心声,关注员工感受,实现员工快乐工作,有益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进而加强员工心理建设的实践。
现状: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很早就有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意识,尤其是最近20年来,开始强调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关注员工管理问题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这片经济发展的热土自然受到全世界的青睐,中国企业也开始了对EAP全球化的关注。特别是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开始走出校园,推动了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受到重视的进程。但是,采用EAP模式来关注员工职业幸福健康和组织发展只是在最近4-5年的事,起先主要是在国内的大型外资企业中尝试并流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带来包括EAP在内的各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期间国内最早实施EAP的行业分布为:外资及合资EAP企业,诸如“惠普”、“摩托罗拉”、“思科”、“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北电网络”、“可口可乐”、“杜邦”、“宝洁”和“亨斯曼”等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IT行业的外企纷纷开始启动他们在中国境内的EAP项目。优点为:拷贝国外50年EAP服务经验,实施规范的EAP服务,照搬国外成熟的EAP服务模式,良好的教练督导资源。缺点:EAP本土化过程漫长而艰巨,好多外国的经验在中国不适用或无适合中国国情的经验可循。
本土EAP企业的优点:土生土长,了解中国国情,贴近中国企业心理服务需求现状。缺点:缺乏系统EAP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质量监控系统;摸索中前进,难以避免犯错误走弯路。
管理顾问公司转型EAP公司的优点:有丰富企业服务经验,顾问经验和培训经验。缺点:不得以而转型(管理顾问公司竞争激烈)的非专业EAP公司,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不能开展标准EAP服务,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驱动,可能造成中国EAP市场的混乱,对EAP服务造成不良影响。
心理咨询公司转型EAP公司:优点:有较为丰富心理咨询服务经验,在一对一心理服务方面知识技能良好。缺点:缺少企业服务经验,更缺少为一个组织提供系统服务的经验,EAP服务包含为个体服务和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的功能。
在操作层面,一些外企采用内部的EAP服务模式,即由公司内部的EAP专门人员来提供或协调相关的服务,但是为了绝对保障员工的个人隐私性,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由外部专业机构来提供EAP服务的模式。国外的EAP服务机构也因此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在亚太地区比较活跃的澳大利亚国际心理服务有限公司等。有的EAP服务公司采用诸如电话等远程服务方式直接从国外向在中国境内的员工提供服务。由于文化背景、员工的观念或意识等的差异,面向本地员工的EAP服务内容和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于是,一些本地的EAP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并且一些本地企业也开始使用EAP或相关的服务。如联想集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大众集团等。
面临的挑战:EAP是一项非常关注个人隐私的特殊服务。首先要建立服务公司、企业组织、以及员工三方之间的信任基础,减少来自员工的怀疑;其次是要通过一系列途径来深入了解这个特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的需求,如:在组织层面的项目前调查和在员工层面的相关调查等,在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其需要的EAP的项目计划,甚至不同组织机构,所有制性质、行业、规模、区域、以及人员构成等存在差异,因而项目设计要依据具体要求确定服务形式;再次,企业员工普遍缺乏对EAP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持续不断地向员工进行EAP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此外,EAP专业服务人员缺乏。EAP专业服务人员需具有咨询心理学、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教育学、行为科学、以及精神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并且正在从事咨询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说,面对EAP扑面而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我们要依据中西方文化不同背景,做好人才储备和工作上的积极的回应。
发展前景:在中国目前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存在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员工构成的企业组织等。这些企业和组织毫无例外地面临着外部竞争的压力和内部员工自身幸福感提升的期待,它们对EAP以及相关产品表现出不同程度或形式的需求。未来EAP在中国的走势需要考虑在培育市场的同时,需要采用灵活的形式来满足针对不同的形式的需要。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10年中,EAP在中国必然会有一个飞快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相关的支持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这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具有更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能够以一种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得到提速、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际关系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以及对个人发展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等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所有这一切将促使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和员工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EAP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必然并且必须带上某种形式的“中国特色”。从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福利、以及工会和妇联的工作都可能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进行推动,其中,政府的相关支持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