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文化】牢记使命 勇担责任 做服务“三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
成立于1951年7月的农业合作银行(即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是农业银行企业精神之表述,也是农业银行集团文化建设的集中表现。它符合并反映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独有的企业个性,并被农业银行全体员工所认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是中国农业银行企业之魂,是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石,是全行44万员工群体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的智慧结晶,更是60年来数代农行人探索、实践和创新的精神支柱。
“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与农业银行风雨相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银行着力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1951年7月到1965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经历三次建立与撤消,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方针,积极支持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服务农田水利、国营农业、农副牧渔等,全力推进农村信贷事业快速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提出“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为更好地支援农业、发展商品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在商业化改革时期,农业银行致力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重大转轨。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完成了“一分一脱一剥”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迈开了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新步伐,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明显发挥,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在股份制改革时期,努力实现“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体原则,为农业银行股改指明了方向,推动各项改革有序实施。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迈向新的历史征程。2010年7月,农业银行在上海、香港同步成功上市。肩负服务“三农”的伟大使命,农业银行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家具有高成长性和显著竞争力的优秀大型上市银行。
“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是农业银行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一,艰苦创业。从成立那天起,农业银行服务于环境艰苦、条件困苦、生活贫苦的中国农村,其肩负任务之繁重、发展道路之曲折、工作境况之艰难,是国内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比拟的。农行机构大多处于县域农村,业务面向“三农”,相较其它国有银行,办公环境差、条件艰苦,老一辈“农金员”收放一笔贷款往往要翻越几座山,跑上几十、上百里山路。“扁担银行”“背包银行”“骡马银行”“木轮车银行”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正是建行初期的艰苦环境,正是农业银行60年发展积淀的优良作风,孕育了农行人特有和宝贵的吃苦耐劳精神。农行在各个时期都十分注重这种精神的传承,培养了饶才富、刘彦彬、龙家文等一大批各个时期的先进典型,并发扬光大。在开拓“三农”县域蓝海市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打造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的进程中,这种精神仍将是农业银行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核心。
第二,忠诚使命。服务“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于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60年来,农行广大员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顽强的勇气和毅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克服挫折和困难,百折不挠,认真履行服务“三农”的伟任大业和神圣使命。这既是农业银行的历史传承,又是未来发展的特有优势;既是农业银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特有的精神财富,又体现了农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崇高思想境界。目前,农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进“三农”金融部制改革,构建面向“三农”、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努力发挥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渠道作用。始终不渝地坚持服务“三农”,是44万农行人的不懈追求和历史使命。全体农行员工将为此孜孜不倦、奋勇开拓,在服务“三农”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第三,无私奉献。在农业银行6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敬业爱岗、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优秀品德,团结友爱、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优秀文化,始终激励、武装着农行员工,鼓舞、提升着农行人为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在农业银行基层一线,广泛流行着“农行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等朴素真挚的话语。广大员工对农行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有一种感恩之心、报答之情、奉献之爱。他们珍惜农行的荣誉,珍惜自己的职业,珍惜工作岗位,对农行前途事业充满无限信心和坚定信念。农行员工之间有一种淳厚的情感,乐以助人、热心办事;对客户、对社会表现为服务热情、诚恳诚信。这是传统美德的彰显,民族文化的传承,表现了农行人立足岗位、默默奉献、不图名利、敢于争先的情操,显示了农行人淡泊谦和、遵法守纪、忠诚事业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农行人服务“三农”的朴素思想情操,显示着农行人大公无私的风格、团结互助的品质、和谐共进的境界。
“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是农业银行肩负的神圣使命
企业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犹如企业的灵魂,不仅是员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导航,也是农行人忠实的人生信条。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熔铸“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的品牌内涵,并在60年来服务“三农”的风雨兼程中呈现了坚定和执着,在坚守与变革中不断创新,在金融行业和市场大潮中焕发着自己的独有魅力。她砺炼出了农行人的刚强、坚毅和百折不挠,以极富农业银行特色导引、武装农行员工奋勇向前,为“三农”大业创造价值,为支持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不仅仅是在于广大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度,不仅仅是给员工以精神的感召、激励和力量的凝聚,关键在于这种企业精神转化为使命,转化为战略目标,转化为执行力,并创造实践成效的惊喜。中国农业银行60年来,一代又一代员工用“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履行使命、践行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三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党中央的认可和肯定,向国家和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情系三农,不辱使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适应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农业银行在执行农林、渔牧、农田水利机关企业和合作社的投资拨款工作,扶助各地合作社开展农村产销贸易和新的借贷关系,促进城乡工农产品的交流互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和互助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到1952年7月撤销时,农业银行共有综合科、农业放贷科、少数民族科、合作放贷科4 个科,正式在编人员150人,农业贷款累计放出107550亿元旧币(一元新币等于一万元旧币),贷款收回率79.60 %。
1955年3月,农业银行第二次成立后,组织办理了贫农合作基金贷款、极贫户贷款以及农田水利、国营农业、牧业贷款等,受到中央的肯定。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人民银行总行党组《关于农业银行分行行长座谈会的报告》:几年来农贷工作是有成绩的,农业贷款对支持农业生产、限制和消灭农村高利贷是起了作用的。 到1957年4月第二次撤销时,农业银行组建了24个省(区)分行,农业贷款余额27.7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10 %。
1963年11月,农业银行第三次建立后,在统一管理支农资金、建立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对农贷资金实行基金制以及接办投资拨款监督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65年11月,中共中央在批复《关于中国农业银行同中国人民银行合并的请示报告》中指出:“两年来,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了国家支援农业的各项资金,对于发挥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工作是有成绩的。” 截至1965年11月撤销时,农业银行组建28个省(直辖市、区)分行,从业人员13.5万人,农业贷款余额78.2亿元。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业银行第四次恢复成立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支持 “三农”的基本方向,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拓宽业务领域。
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在服务“三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一届行党委成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明确了“城乡联动”的特色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了“3510”发展规划,在股份公司正式成立的新阶段,努力破解大型银行服务“三农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