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创新文化

静水深流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2-06-14

 

中电国际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和电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海外投融资和资本运营。截止20116月,控股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机组达1903万千瓦,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旗下企业横跨南北,主业水火相济、新能源大步向前、辅业竞相发展,地域文化多元,业务性质多样。

经过数年创业治业,提炼融合,中电国际形成具有原创性的、独特的、适合本企业的“静水深流”企业文化,融会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行业内外具备相当影响力,成为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立命之本和源源不断的文化内动力。

一、文化理念成熟系统

1、   文化建设缘起

    十年一剑,20041015日,中电国际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上市后,面对全新的形势变化,中国电力董事局主席李小琳前瞻性地提出了“审视自身,找准定位;明晰战略,加快发展;人才强企,团队兴业;持续创新,推动变革;静水深流,构建文化”的四十字管理方略。为公司的强势发展提供了战略导航。并推进以“体制、机制、制度、企业文化” (即“三制一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 “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建设初具雏形。

2、理念体系完备

通过历练和培育,静水深流文化逐渐成熟,并形成了金子塔式的体系。即:顶端是“静水深流”的文化定位,中间是“责任、诚信、智慧、价值”的核心价值观。统领着八大子系统理念,也是支撑的基础。即:人才理念、经营理念、绩效理念、管理理念、工作理念、安全理念、服务理念、学习理念。八大基础理念均有各自的涵义,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培育员工行为习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天人合一、人企合一、义利合一、知行合一”是静水深流文化的深厚内涵。

“静水深流”文化倡导企业要注重社会责任,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包括致力于环保清洁能源,给这个世界提供动力、光明的同时,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积极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经营上依法合规,注重诚信,为企业、股东、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体现团队、个人的价值,追求“义利合一;

提倡群策群力、团队无价,追求“人企合一”;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旦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就会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统一的规范行为、统一的目标激励、统一的有力行动,就会人心所向,力量聚合,勇往直前,这是我们打造百年企业,保持基业常青的内涵所在。

鼓励不断学习,学习—认识—实践,勇于实践,提升素质、能力,转识成智,战胜困难,鼓励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做到“知行合一”。

4、体现核心价值

价值观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企业精神。2004年上市后中国电力确立实践核心价值理念是增强内在品格、提升外在形象、推进文化管理的关键,有效升华“责任、诚信、智慧、价值”核心理念。责任,既是企业对投资者、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也有对员工的责任,同时包含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责任是一种压力、一种使命、一种动力。

诚信,乃为人之道,更是企业经营之德。作为上市公司,企业要“走出去”,要做强、做大、做成百年基业,就要讲求诚信、尊重规则,以诚信的理念和心态主动沟通,真诚面对股东、面对社会。

智慧,是解决各种难题,敲开各种大门的金钥匙。企业进步靠的是群体智慧。知识不是智慧。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善于学习,转识成智,转智成行,特别是在逆境、困难时,静观默察,研修智慧,掌握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化解、控制各种风险。

价值,是企业要努力为投资者、社会、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企业的使命。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实现个人价值,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中电国际提倡营造个人与企业的和谐互动之美,倡导“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

“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六个方面的特色:注重实绩的人才文化,共进共创的团队文化,转识成智的创新文化,制度规范的约束文化,绩效导向的激励文化,更是一种和谐文化。

“静水深流”金字塔体系完整勾勒了企业文化的气象,文化建设更加扎实、系统、清晰。

二、 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1、     创新载体,积极宣贯。

中电国际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列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在公司企业文化战略实施方案中从文化管理模式、战略对各单位企业文化的要求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等几个方面对做出既具宏观指导意义又有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划。

公司高管层率先垂范,积极倡导。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李小琳不仅是静水深流文化的提出者也是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2007年出版《静水深流》一书,将自己多年创业治业的管理实践、人生理念进行了细致地阐述,蕴含了企业文化哲学与和谐管理之道,是对静水深流理念的经典解读之作。在中电国际每年年度工作会议、年终工作会议的总经理工作报告都会对企业文化进行部署,并通过会议、企业内部媒体等渠道进行宣贯,使其成为公司系统内员工的共同意愿和行动。

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中电国际不断创新丰富载体,力求文化宣贯有声势、有力度,能够真正打动人、影响人、鼓舞人,使得员工认同本企业文化。《中电国际》杂志与中电国际网站作为常规阵地,除履行传播新闻、提供信息的重要职能外,每期策划主题,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和员工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组织稿件。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如实报道企业发展的主流,以员工创造新价值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中国电力上市五周年之际组织特刊,以全景式报道回顾企业五年发展历程,极大增强企业员工自豪感、自信心,收效良好。

在不断做精做强常规媒体之外,积极创新丰富载体。结合企业工作重心和重要时点,举办多种文化活动,以画册、文学作品集、理论文集、图片书画展、影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静水深流”文化内涵。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旗舰》、文学作品集《静水深流》、廉洁文化书画集《廉泉清心》、《桃李芳菲1》、《桃李芳菲2》。《静水深流企业文化手册》。

2、成功对接,文化融合

中电国际企业文化内涵之一为“人企合一”,其关键在于“一”和“合”。指的是公司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合一,目标愿景统一,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而中电国际系统下属企业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从质朴的东北黑土地到景色旖旎的海南岛,从苍茫的西北戈壁到秀美的东部海滨,地域文化差异较大。业务从水电、火电、新能源、检修、辅业各有侧重,企业性质不同,文化特质不同。而且许多企业是老企业,如芜湖电厂已有50余年历史,在划归中电国际之前,各企业文化传统不同。

为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对接,多年来,中电国际与所属企业及企业之间,不断交流、互动。从员工中来,又回到员工中去,从基层丰富的实践中来,再回到基层实践中去丰富。循环往复,虚实相伴,互促互动、静水深流在系统各单位不断扎根、开花、结果。在静水深流体系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文化。

例如,江苏常熟发电公司“做好每件事、努力每一天”。最根本的就是倡导 “建设精神”和“实践精神”,追求的是一种以企业需要为依归的价值。“发展企业、回报股东、造福社会、完善人生”。这体现了我们国有大企业的全面责任。有鲜明的常熟特色,同时又与静水深流相互关照、相互呼应。

安徽平圩发电、检修、实业三家公司提出“热爱平电,发展平电”和“对工作有激情,对企业有感情,对员工有热情”。将静水深流体系中“人才强企、团队无价”的理念融会其中,引导员工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中,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中电新能源从成立伊始就带有这样一个理念:“不仅给这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还要还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水蓝天!”这是中电国际讲求“天人合一”的表现。2006年起,通过收购兼并,成功搭建了中国电力新能源这样一个资本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平台。目前,风电、水电、垃圾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业务,在中国境内广东、上海、甘肃、江苏、内蒙、黑龙江等多个省区开发建设十分顺利,并已经收到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他各个所属企业及员工也都将静水深流作为本企业的文化自觉。静水深流在本部、基层、管理及一线员工中落地生根。企业在践行“静水深流”文化体现出了良好的和谐互动局面。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电国际静水深流文化建设得到行业内外专家学者及媒体的关注与认可。新华社、人民网、中经网、凤凰卫视、《中华儿女》、《中国电力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静水深流给与报道和肯定。

20101113日,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 “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上。会上,中电国际系统公司的中电新能源、平圩发电公司和常熟发电公司三家单位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2010年度优秀单位”。

20081115日,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外企业文化2008南宁峰会上,中电国际被授予“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组织”称号。

中电国际的爱心事业伴随企业一同发展,仅2010年,公司先后组织本部和系统单位员工向西南干旱灾区、玉树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进行爱心捐款活动。

文化引领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紧密融合,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紧密融合,才能避免文化与经营 “两张皮”、“两脱离”的状况。而实际过程中,公司的愿景、使命是主导战略目标、战略规划、保障措施的。

在静水深流文化引领下,电国际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注重发挥产业和资本两种资源,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坚持存量管理与增量开发并重,形成四个战略发展平台:分别为以“中国电力”为代表的常规发电平台、以“中电新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平台,以“中电检修”为代表的电站服务业平台以及国际化业务平台。资产规模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截止到20116月,中电国际装机容量由2002年的单一火电机组400万千瓦发展到控股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机组达1903万千瓦,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总资产由2003年初的130亿元,发展到2010年底的924.3亿元。中国电力已投产发电的60万千瓦级以上火电机组容量505万千瓦,电源布局日趋优化,大机组效益明显增加。 

作为一家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认清责任和使命,坚持科学发展之道、可持续发展之道、和谐发展之道。探索---实践---总结----再认识、探索,以文化的内动力,持续提升企业价值。

中电国际“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具有原创性、自有性、融合性、包容性,也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行业性和专业性。随着公司持续科学和谐发展,“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必将对公司取得更大成果、打造基业常青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来自:中电国际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