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AP服务 > 关于EAP

立本明道 强术拓法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1-07-07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教授

   

 

这次会议对我们的启示

 

大家的发言,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正在以多方式多触角地深入发展,在不断地实现文化管理,持续地助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实现企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达到基业常青的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及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专职人员,不断地进行规律总结,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在理论上有所升华,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逐渐摆脱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形式化、浮躁化现象。在新的高度、深度上推进了新的实践。像同煤集团与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的典型发言,就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这几年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胜利油田“心田工程”的主要特点是以价值主导心性,以愿景凝聚心力,以学习开启心智,以情感化解心节,以利益平衡心态,以环境塑造心性。“心田工程”的这六个方面,可以说既有规律总结又有理性思考,还有理论上的创造。“心田工程”的建设,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细化实践过程,最后落到一个效果上,是有理论、有规律、有逻辑思考的。同煤集团的“快乐工作法”也是六个方面:平安之乐,健康之乐,生活之乐,尊重之乐,成才之乐,和谐之乐。而且这六个方面,起点也是“以人为本”,通过拓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渠道塑造这六个方面的快乐作为方式,最后取得了四个方面显著的效果。

这一次研讨会上的典型发言,体现出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所做的规律总结、理性思考和理论升华的自觉意识,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过去,我们就是停留在企业文化该怎么做的层面上,只在实践上努力,缺少理论的创新和理性的思考,总是在浅层次形式上徘徊,理论提升不了、深化不进去。今后,我们应该在规律总结、理性思考和理论升华上再加大力度。

 

如何理解EAP的本质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怎么理解EAP,也就是“员工帮助计划”(Emlo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简称EAP),它的本质如何把握?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在以文化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公司的高层领导对企业文化的理论,不一定细枝末节都理解得非常透彻;但是,对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框架必须特别清晰,对EAP也这样。

EAP是美国人发明,最初用于解决员工的酗酒、吸毒和不良的药物带来的心理障碍,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解决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心理疏导,还有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内容非常丰富,这是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

EAP的本质?就是解决心理障碍问题,从初始的本源上来讲还是心理出了障碍,才要进行“心理援助”,这是一个本源问题。抓住本源问题,就能摆正工作上的一些关系,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去解决它,包括心理障碍问题的预防,也要从这个角度去解决。

 

    什么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办法

 

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扁鹊三兄弟从医,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员工心理援助,心理防御如果能做好的话,就像扁鹊的长兄治病;至于心理调试,进行心理沟通,这是扁鹊二哥的本事,叫治病于初发之时;真要到了抑郁症或者精神病那种程度,就需要药物介入了,治得效果好,可能就是扁鹊。

 员工心理援助这种方式,说到底也是一种治病的方法,属于术的层面。但是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最好不生病,消除客观生病的条件和环境。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这让我想起佛家的两个偈语。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本就已经达到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但是慧能认为,这并不是心灵修炼的最高境界。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如果铲除了产生职工心理问题的客观条件,或消除这些问题自身的影响因素,可能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实现根本的和谐,这就是本质和谐。
因此,我认为员工心灵援助是治病之术,要看水平之高低;而文化是防病之本,改变企业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这个基本条件,是最高境界。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条件是——达到“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这种境界,不是多数人都能做到的,客观条件与现实环境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该怎么办? 
 

要深入了解、分析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有些企业领导为消除心理问题对员工进行的心理辅导和减压措施,职工并不接受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领导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关于员工心理援助,有的单位效果很好,有的就不是很理想。我家孩子高三时,因为面临高考,心理压力比较大,经常摔书、摔本子。孩子的妈妈就去一家著名医院花300多块钱挂了一个高级心理学教授的号,让孩子去进行心理咨询。孩子从诊室里出来以后,问孩子心情是否有些好转?孩子说,好什么呀,他讲的这些东西都是普通大道理,一点用没有。这就说明,大夫在给孩子进行心理援助时,忽略了这个时代的人知识比较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仅停留在心理调节技术手段的运用上,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援助的效果是不大的。员工心理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博弈的一个结果。假如人生活在真空中,或从小就不受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干扰,也没有各种关系的缠绕,那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心理问题,当然也不能成其为人。

产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迅猛发展和人的文化意识空前觉醒,与我们的心理准备不足发生矛盾而造成的结果。文化觉醒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觉醒上,表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自尊和被人尊重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利益、自我维权意识的快速增长。这种变化应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匹配,才是和谐的。面对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因此造成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如知识恐慌、职业压力、成才压力等。在当下智慧集约化时代里,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信息量越大,那么他的成长就越快;反之,发展的机会当然就少。如果这个人又不能客观现实地评估自己,就会形成能力素质和愿望之间的巨大差距,心理冲突和问题就来了。

二是新旧社会价值体系转换过程中,真空时代的迷茫使人失去了方向感、产生烦燥不安的情绪。我们员工产生的心理问题,都是与当前的时代背景、宏观环境息息相关的。在当前新旧价值观纵横交叠的现状下,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评价标准与传统的价值体系产生差异,旧的价值体系打破了,新的价值体系尚没有建立。因此多数人在没有宗教信仰或是缺少终极价值思考的情况下,人生就会失去方向。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对人生彼岸的一种定力,人的生存就会像浮萍一样,失去了根基。

三是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给员工带来一定的生存压力。目前,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尚没有完成,双轨制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由于市场经济在咱们国家的时间短、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马太效应——贫富两级分化,加上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法制还不健全,所以马太效应目前在我们国家越来越明显,造成的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由此给员工带来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北京有一次车展,第一天上午参展的几辆宾利车很快就被人买去了。北京郊区的别墅,一推出很快就售空。像这样的情况,对普通老百姓会造出多大的压力?这些财富的拥有者,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凭着勤劳致富而拥有的,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失衡。

四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固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多是强调一种生存方式,是怎么活?西方文化重点强调的是人的终极价值,是为什么活?这两种文化是不一样的。强调为什么活?讲终极价值,讲人生彼岸,死后升入天堂,死而不亡,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存在。所以一般来说,西方人对待死亡比较淡然,处世有定力。而中国文化,不论孔子还是老子,绝大多数是教育我们怎么活?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对孔后之事不予考虑。老子教怎么生存?比如他认为柔弱胜刚强,空的是有用的。大家都知道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解剖牛时刀要避开骨头找缝走,就是告诉我们怎样躲避矛盾。所以,不论老子、孔子、孟子还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多是教我们怎么做,很少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也很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人生终极价值的启发,不知如何理解未来彼岸世界,很难在“我是谁,我向哪里去”等人生文化哲学上找到答案。没有这些根本的思考,对现实社会也就无所适从,心理问题也就多而复杂。

 

如何认识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援助之间的关系

 

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概括为文化为本,方法为辅;理念为道,手段为术;本立而道生,道生而术有所依,文化理念是根本,援助方法本身是技术层面的,为辅助;理念为道,道是规律,手段是辅助的。明了这一点,在具体的心理援助实践中要始终以企业文化为根本,术等技术层面要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创新。

 

怎样立本明道,运用企业文化推进心理援助呢?

 

尊重人的文化主体,打造两个共同体。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文化的产物,其他的动物只是生物有机体,有生物特征和物理特征,没有文化这一特定的内涵。公司的本质是什么?古代工厂的厂字写法是?S,尚文为厂,是社会组织、人文组织,而不是单纯利润组织。因此,人的本质、公司的本质都是强调文化。如果人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物质财富再发达仍会出问题。像富士康,相对来说,富士康的工资奖金与周边企业相比工并不低,但是缺少对员工的心理关怀、人文关怀。在这里,员工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生活寂寞苦闷,不仅谈不上人生的品位,甚至失去了自我,所以就出现极端行为。因此,企业不但要建立物质利益共同体,更要强调共同愿景、共同追求、共同的人生志向——这叫精神利益共同体,只有两个共同体一并打造才能形成对人的文化主体的尊重。

    提升员工的思辨水平,优化思维方式,改善心智模式。思辨水平决定人的生存品质,思维方式决定人的生活智慧,心智模式决定人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干部员工文化修养程度的表现。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来说,这三方面人文素质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强,思维方式优化而科学,心智模式先进而健康;那么在处理各类关系问题时就会找到科学方法,减少心理问题,出现了也能自我排解。

比如如何认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这个问题,有些企业的领导思维方式总是觉得员工没有感恩意识,而员工也总是觉得怀才不遇。如果职工能认识到草、树与山的关系也就能够心平气和了。生长在山涧中的松树,没有处在山巅上的小草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组织的这个平台,个人才华横溢,也很难“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组织中的个人能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那么他的心态也就平衡了。

再比如 我与我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是谁?我是宇宙的一粒尘埃,是历史之一瞬,二百年前没有我,二百年后谁也不知道我,那我还争什么?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没有财富可以永远拥有。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以这样的思维观念来认识问题,来对待他人,那么很多无意义的纷争就容易解决,社会也就自然而然的和谐了。

我们在进行员工心理援助时,要树立员工的使命意识,为什么生活?生活的希望是什么?要为员工确立生活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希望,是我们生活的种子,是对人生的积极引导,是对未来的神圣崇敬。就是因为有了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才有生活的动力。所以,具体到企业来说,组织要多渠道为员工创造生活的愿景希望。

    (本文为作者在 2011“员工心理援助与和谐文化培育”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有所删减)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