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前沿视野

用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发展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2-06-15

 

 

(本文为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王成荣,在“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上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有删改)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讲一个时尚的题目用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发展。准备讲两个题目,第一个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第二个是企业文化发展必须用六中全会精神来引领。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大家知道,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没有提企业文化的概念。那么,我们中央文献当中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提出企业文化,当时提出的企业文化是和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一起提出来的,实际也不是今天我们建设的企业文化的概念。那没提企业文化,是不是有拉大旗之嫌?我说没有。因为我认为,中国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说为什么?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提升国民素质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文化组织,好企业是一所好学校,全国一千多万家企业,员工超过5亿,这5亿员工都在企业大学校当中受教化,企业文化搞不好,中华民族国民素质不可能提高。

    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企业。现在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共同理想信念,提出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提出基本道德规范等等,我想企业是最主要的实践者,承载者。经济发展道德滑坡滑在什么地方?主要在企业。

    第三,文化传承离不开企业。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博物馆,不仅需要戏院,大学,这些都是载体,最根本的传承是思想传承和行为传承。刚才司马云杰讲到了渗透在企业的行为,渗透在企业的产品,渗透在企业的经营服务当中,因此文化传承离不开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文化创新离不开企业。讲到这个观点,我想起1988715日广东眉山公司当时的总经理陈先生曾经谈到一个观点,说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生长点。今天看起来这个观点我认为还是非常好。我们说的新的生长点,实际上是新文化的生长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而在当今社会,企业是生产力的组织者,企业在组织生产力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就构成了当代社会文化的最前沿的一些东西。因此,新文化不是文化学者创造的,不是理论家创造的,不是作家创造的,是企业创造的。

    第五,文化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企业。现在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实际载体也在企业。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文化超级大国,好莱坞大片,迪斯尼,流行音乐,出版产业等等,在世界上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音乐唱片发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图书销售占世界图书销售的30%,除此以外,我们使用的iphone手机,ipad微型电脑,你说它是一个产品吗?实际上它是一个文化,一个文化产品,乔布斯不光是企业家,而且他也是一个文化大亨,所以他的去世引起全球的反响。,

    第六,文化产品的消费也离不开企业。企业是文化的消费者,主要是指企业员工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企业自身也是文化的消费者。与此相适应,企业是文化市场繁荣的直接推动者。

所以,我们说六中全会没讲到企业文化,但是我找到这样几条依据,说明中国要讲文化发展繁荣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它是主体。实际上,从广义来讲,科学技术进步是文化进步最重要的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尤其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制药等等,这些新技术多数是由企业推动的。

 

    企业文化发展必须用六中全会精神来引领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是六中全会决定当中讲的。这里讲的三个概念我想引申开来谈谈我的观点:第一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际上,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你的价值观的影响力,你的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你的科学技术实力,你的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你的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知道,中国GDP2010年超越日本,世界第二,进出口全球第二位,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全球第一,220种产品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国家综合竞争力处在第18位,GDP第二,竞争力第18位。我们的科技承受度相关的概念处在全球第79位,严重不相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很软。大家经常举例,我们一双在美国市场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通过OEM,我们的加工费不到2美元,而耐克公司品牌持有人能拿到几十美元,这就是我们所付出的所谓文化软实力,科技实力不强的代价。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核心价值,否则是一盘散沙的,实际上这是最危险的事,美国建国236年历史,1776年独立宣言到今天经历44任美国总统,但是反映的基本价值不变。我们也正在构建一个核心价值体系,也想让它生生不息。精神家园的维系以民族的东西,民族的血脉,信仰、传统、风俗习惯构筑的这样一个家园。这三个概念:一个是文化软实力,一个是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是精神家园。我认为这三个概念是引领当今企业文化发展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或者是给我们明确了目标。

企业要有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软实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家都在谈这个概念,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有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动态系统,这三个力量:第一是技术实力,第二是管理实力,第三就是文化实力。由这三个力量构成核心竞争力。这种力量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认识要特别清楚,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观作用于核心竞争力。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文化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的经营方向。二是核心价值观提供不竭的经营动力。对投资人,对企业家,对员工能产生一个共识,为什么办企业,我的动力源自何方。三是核心价值观能提供经营的基本准则,它是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最基本的标准。四是我们这种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来的文化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现在文化的资源利用越来越多,我们应用好了可以使产品价值大增,品牌背后实际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科技决定品质,第二样是文化决定它的魅力。最后是文化提升员工的道德与文化素质,提升他的技术素质。所以我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竞争力上,而我们构筑核心价值观从这样五个方面来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最核心的价值体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经营理念,信念,目标的契合点,市场经济价值观多样化是必然的,但是多元化就有问题,而我们现在正处在多元化的状态,很混乱很危险。回归本源,企业为什么而产生?斯科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说,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大家到企业平台上来,共同实现一个价值,也就是企业自从诞生那天起,参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信念价值是一致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异化了,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分离,这也是不对的,要回归本源,这个企业是每个人共同在这儿实现价值它的交易成本最低,每个人最有机会实现自我。企业核心价值是确保企业基业常青,长期获利的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非常稳定的。我们经常说世界上两类组织最稳定,最长寿,一个是教会,一个是大学,为什么巴黎大学,博罗尼亚大学,牛津大学,这样的大学还有众多的教会它有几百年,甚至一千年的历史,因为它价值观稳定。那么企业也有做的比较好的,最近研究表明,日本有7家企业超过一千年的历史,金刚组有1400年历史,它的组织结构,它的信念一千年不变,它是修庙宇的,有一段时间搞过其它建筑,后来又回归本源,它的事业领域不变,而且它的核心价值不变。中国老字号众多,怎么使企业基业常青,共同的基因有这样几点:第一是品质诚信始终如一。同仁堂300年坚守老祖宗的信念不变,所以才有今天。第二是坚守当中有创新。坚守原来的产业,坚守文化,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有适当的创新,不是完全推翻。第三是重视人性,以发挥人的价值。三一提出一个最新的理念是帮助员工成功,三一最早的理念我是参与制订了,在张家界讨论三一的理念,今天又加上一条我认为非常好,发挥人的价值是长寿企业最主要的基因之一。第四是善于学习与善于借力。第五是要有责任感与利他精神。竞争也是理性竞争,西蒙曾经说过,生存的最好的生物是对周围环境最有利的生物,恐龙是迄今为止人们了解的最大的生物,但是灭绝了,东北虎,华南虎也非常凶猛,也濒临灭绝。不是越大越强的生物就生存的最好,今天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生存最好,就是最有利于社会的企业生存的最好,因此必须要有责任感和利他精神。

第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大家都知道,在西方教堂教会就是精神家园,美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做了一个统计,至少有1.3亿人信教,信奉的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美国的成人至少75%80%信教,英国新教徒占成人比例的60%,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占到88.5%,西方人的精神的家园,精神的世界在教堂,在教会。我们中国人现在也有一部分是信教的,各种教加在一起信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也有1亿,但是很分散。中国人多数不信教,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认为在企业,企业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多数人除了农民以外的成人的一个精神家园。我们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承担着跟西方最大的不同的任务,就是它只是生产经营,它精神的享受在教堂,我们中国的企业不光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承担着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归宿,让他找到精神归宿感,化解心理压力,能在这样一个家园当中有成就感和团队的分享,甚至他犯了错误能有忏悔的地方,这是我们企业承担的重任,怎样建设这个精神家园。我说精神家园当中少提点高调,最基本的氛围是感恩和敬畏,当然形成这种感恩和敬畏要激发每一个人,有几条要做:第一是合理化建议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参与管理的制度。工作申报制度,日本人发明的,让工作适应人,而非人适应工作,也就是解决好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歌德说,“假如说工作是一种乐趣,人间就变成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间就是地狱。”如何处理好人与工作的关系,让他在这里享受精神的东西,很重要。再有是建设文化传播系统,要有文化环境的营造,尤其是我们在座很多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牧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用文化的力量,价值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武装员工,要有企业的圣经要有牧师,很好的去传道。再有是要有文化礼仪,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等。

    我认为当今企业文化建设,如果这三个概念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就会到来。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