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企业的机遇
本文为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厉以宁,在“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上的演讲,略有删改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当前中国重大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城乡收入的差距在扩大,而且扩大的趋势现在也没有停止,造成很多问题。原因何在,为什么会有差别,为什么差别会扩大?
第一个原因,三种资本农村不如城市。
按照经济学资本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物质资本,就是说一定的货币投入以后就转化为生产资料,厂房设备与原材料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资本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教育程度,技术水平,智慧经验。而且大家认为,人力资本可能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被炸了,物质资本损失很大,但战后这么快恢复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还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第三种资本概念是社会资本。这个经济理论上的社会资本跟现在报纸上用的社会资本概念不一样,我们现在报纸上说的社会资本就是民间资本,民间资本被称之为社会资本,而经济学概念的社会资本是无形的资本,是一种人际关系。比如说,改革开放的广东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广东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华人、华侨、海外港澳同胞都是广东人的社会资本,有了社会资本经济发展起来了。浙江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有社会资本,家庭观念,家族关系,同乡关系构成了浙江人的社会资本。为什么现在同学会、校友会、同乡会这么盛行,是在打造社会资本;为什么农村在修家谱,修祠堂,是在打造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结合创造财富,创造收入。
然而,城市居民跟农村居民在三种资本的配置上是不均衡的。城里的土地是国有的,你祖传的房子,你新购买的商品房,有房产证,房产可以抵押,房子可以转让。农民呢,土地是集体所有的,没有房产证的,没有产权的,祖传的房子没有,自己宅基地的新盖的房子没有,因此没有物质资本。农民没有产权怎么会有物质资本呢?
人力资本没有。为什么?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差,学校设备差,教师质量差,它跟城里不一样,城里的学校设备好,师资力量足,这样学生培养出来,将来的升学率可能性大。这样就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形成就业的不公平,就业的不公平造成收入不公平,收入不公平带来身份不公平,身份不公平带来下一代地位是不一样的。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将来选择职业是不一样的,农民的孩子出来是打工的,他的儿子也是打工的,孙子也是打工的,因为没有经过很好的教育,形成了中国社会已经确定的社会阶层的固定化,职业的世袭化,这样城乡差别当然就大了。
社会资本匮乏。城里人总有亲戚朋友同学在市场经济中渐渐活跃起来,但是农民特别是山沟里的农民有什么社会资本?他谁都不认识,周围都是穷人,怎么闯,找谁去帮忙?这就造成了中国现在城乡收入不一样。物质资本农村不如城市,人力资本不如城市,社会资本不如城市。
第二个原因,二次分配的作用。
一次分配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缺陷不足由二次分配弥补,而现在是二次分配的结果扩大了城乡差距。为什么?因为社会保障是不一样的。农民现在社会保障好一些了,可是农民的医疗保障还是合作医疗,跟城里不一样。二次分配的结果不但没有缩小一次分配造成的城乡差距,而且扩大了城乡差距。
第三个原因,对农村来讲,能人外出,弱者沉淀。
稍微能干的人走了到城里去了,他自己去创业也好,开店也好,跟人家做生意也好。留在农村的都是弱者,弱者沉淀在农村。城乡差距怎么能不扩大?
在中国当前城乡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怎么来扭转这个局势,让城乡差距缩小。
第一,需要做的就是给农民产权。
现在土地承包,农民有使用权,应该发使用权证,宅基地现在有使用权,应该有宅基地使用权证,农民的房子应该有房产证,房产可以抵押,这样农民如果进城的话就不是空手进城,是带资带城。19世纪法国工业化的时候,城市化没乱,为什么?因为法国是小农土地所有制,19世纪中叶成立了不动产抵押银行,农民进城了,土地、房子抵押了。抵押跟质押是不一样的。质押是把东西放在那里,给你钱,你来赎,抵押不是这样的,房子照住,土地照耕,房产给银行,如果定期到了不还,通过法院来解决,处理。所以这个问题当前是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让农民宅基地可以抵押,房产证可以抵押,农民的第一桶金就有了,可以进城租房,买房。我们在农村调查,不但是房子不能抵押和转让,而且出租都困难。为什么?因为没有房产证,如果租给外乡人,搬进来不走了怎么办,不付房租了怎么办,所以把房子锁上,于是就出现了两个老锁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房子一把锁带老婆孩子到外地去,男女打工,就变成了老锁,第一个老锁出来了,同时,进城以后两手空空,城里找不到房子住,于是就住地下室,在北京调查过,一个地下室住10来户人家,在北京流行一个词是“鼠族”。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明明这家人出外打工不在家,家里却成了地下制造工厂,炼地沟油的地方,赌博场所,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第二,教育资源一定要均衡配置。
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国内已经在搞,我们到一些县,村里只办幼儿园,办小学的低年级,有的也办小学,一般都是这样子。小学高年级跟初中在乡镇所在地办,可以住校。高中一律到县城办,必须住校。什么是可以住校,什么是必须住校?可以住校是这样的,亲戚朋友在乡镇上的,孩子路远可以在那儿住,但是不一定住校。乡镇家里的孩子可以走读不一定住校,但是读高中的时候必须住校,好管理,孩子不会学坏,并且功课紧。所以教育资源一定要均衡。
然后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一定要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这是中国当前需要做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社会保障一样,才能做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次分配如果能有所缓解,二次分配就能进一步缓解。那社会资本怎么办。农民没有,这就要农民去闯,要农民拼搏。温州的农民当初出来的时候也是农民,靠自己的拼搏,靠闯,这样社会资本就建立了,人际关系就建立了,所以对农民是一个“闯”,对政府来说,应该在政策层面上要给出来的农民一些帮助。所以各地发展微型企业,鼓励农民出来。最适合那些人群呢,在重庆我们调查,是对下岗、农民、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水库移民这样一些人,鼓励他们自己干。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
我们企业现在能做什么事情?应该这么说,企业做的事情是很多的,首先城乡收入差别是和城镇化联系在一起,而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的城镇化率太低,1949年全国解放的时候,我们的城镇化率是20%,意味着80%是农民,建国60年,我们的城镇化率,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46%,60年才增加了26个百分点,比好多国家都慢。有的人说不准,因为这个数字统计的是住在城里半年以上的人口,常住人口,你如果把农民工都排除在外根本不到46%,因为好多人在城里是常住人口,但还是农民的身份。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机遇,因为我们今后如果每年城镇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一千万以上的人要进城,包括青壮年、老人、妇女、学生、儿童都要进城。城里的房子、学校、马路、医院都要新建,自来水供应,电力供应,煤气供应,还有暖气供应,还有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交通这么多的,需要多大的企业投资。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是中国的城镇化,而中国的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别缩小的必要手段。国企跟民企应该是共赢的,共同来开发。为什么要有国企?因为国企有它的任务,它是自觉的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民营企业来发展国家战略,也是可以的,但国家要有政策来引导。国家对民企专门有政策,比如,减税政策,信贷政策,与民企相比国企没有,因为你是国企,就应该自觉的服从来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你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国企跟民企共赢,这是我们的目标。
需要做什么?首先要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上,大家都要关心结构调整。中国的GDP总量,世界第二,可是中国的GDP结构怎么样?GDP主要是结构问题,不完全是总量问题。1840年中英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总量比英国大,可GDP结构比英国差远了。中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而英国已经是工业化70年后,英国的GDP结构,钢铁,机器设备,蒸汽机都是上升的,而中国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帆船。在1840年,英国大量出口的棉纺织品是机器制造,而中国是手工制造。跟日本相比,GDP总量超过日本了,但是按人口平均,中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GDP结构怎么样,日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在GDP中比重多大,日本产品的技术含量多高,我们的结构不如它。
还有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总量到现在为止,世界第一,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比英国多多了,但是结构不如它。1840年的时候英国工业化70年了,小学普及了,初中也普及的差不多了,还建立了很多的高中、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科学家、经济管理人员,经营方面的人才。而1840年的中国呢?仅仅人力资源总量多,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妇女绝大多数是文盲,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目的是为了考科举,很少有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的,经济管理的,金融的。跟日本相比,人力资源总量比日本多,结构不如它。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超过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在全球总量超过中国,日本的技工在工人中的比重超过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不完全要看我们的人力资源的总量,也不要仅仅看GDP的总量,我们要从结构方面做分析,要调整GDP的结构,要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工业大国,创造大国,而且能够成为一个人力资源的强国。
为了缩小城乡差别企业应该做一些什么?首先要关注农村的金融,现在农村金融的重心往上提,县以下没有什么大的银行,连中等股份制银行都没有,农村金融要大发展。中国如果是让城乡收入差别缩小,要鼓励农民出来创业,那就一定要让金融的重心下移,让农村有更多的大银行的分支机构,有村镇银行,有各种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社,这些都有助于活跃农村经济,也是有助于农民创业的。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农村去考察过,农民用房子贷款,还有一些地方实验区已经开始可用宅基地贷款,或者是用承包的土地做抵押贷款,我很担心,担心什么,如果借钱不还,房子,土地都归银行,这些有什么用?银行又不能卖。
根据外地的经验,要成立两个中心,一个中心是农村信用担保中心,第二个中心是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信用担保中心管什么,是跟民政部门结合在一起,农民要申请贷款,首先要到信用担保中心申请,由它转递到银行去,由它担保。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贷款,到期了,你不还,房子归银行了,土地归银行了,你怎么办?银行不愿意收,由产权交易中心把房子在哪里,多大的面积,土地在什么位置,这些信息发布在网上,如果有买家,在网上交易,交易以后,钱直接还给银行,银行把抵押贷款拿走,余下的钱退还给贷款的人。这种情况是可以解决的,而农民能够富裕起来以后,我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最后,结构调整有难度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不能停的,因为很多改革还没到位,比如说投资决策体制,应该说除了特殊的,那些事关重大的需要审批以外,一般的应该把投资的抉择权由企业自己来承担,由市场来决定。比如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其中中国的外汇结算制度应该改革,长惠于民跟长惠于国是并存的。所以改革应该是这样的,这样我们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和城乡差别缩小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发展的前景。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