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前沿视野

关于我国企业文化的几个问题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2-06-15

 

本文作者为原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

 

 

企业文化30年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企业,从30年的实际来看,当年我们把西方人的思想引进来,然后逐步的传播,再把组织建立起来。是很正确的。我们在1989年提出来要创建中国商业文化学,这也表示我们中国的一种理念。到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又是一个新的时间节点,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要搞一搞市场经济,企业界包括企业文化在政治领域里面有了一个思想解放。

到了2011年又是一个时间节点,什么原因?我们中国通过十几年的谈判,参加了世贸组织,到前天是十周年,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我们的GDP在全球排名从第9位跳到了第2位。这十年世界的经济,包括世界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作用,也包括我们企业文化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

到现在我们又到了新的时间节点,中央开了六中全会,通过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企业文化在其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同时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参加了世贸组织但还没有入世,西方国家还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欧洲的金融危机,美国自身的这种经济危机,在国际市场上不稳定因素非常之多。我们国家面临着世界市场的变化,确定了自身的对策,我们的企业文化还有待于根据新的格局不断的发展创新。

我参加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提出企业文化要中国化。我们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当然我们还需要努力。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认为文化是文化,经济是经济,两张皮。我们传统的文化主要是跟政治结合,跟社会结合,而不是跟经济组合,这是主流。因此,文化与经济始终连不起来,上海人叫不搭杆。五四运动没有解决,共产党没有解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没有解决,到邓小平提出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拉近了文化和经济的距离。但是怎么解读?一只手抓物质文明,一只手抓精神文明,这还是误解的。我的理解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化是一手抓的,左手抓,右手也抓,文化和经济就像手心手背,你分不清哪一片是文化,哪一片是经济。老子说得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共生的,文化经济也是共生的,这种思维方法没有解决,我们的企业文化要上轨道很难。

1994年我就提出文化产业化,那时候社会上没有这个观点。现在文化产业化列入中央全会,非常重要。同时我还提出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当然有各行各业的文化包括金融、保险,还有其他产业的文化。从商品创新来说,马克思讲商品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我认为,商品还有文化价值,我说的是大文化的概念,就是大文化怎么进入产业领域,实际上正在做,但是人们的观念并没有改变。你生产产品,开发你的产品,在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同时,还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这是个难题,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七十年代的人造地球卫星是把高科技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我们把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到太空去了,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东方红”了,这证明文化跟科技结合并不是很难的。你要有一种文化理念,把高科技,高度的艺术性融合在一块儿,就会有非常大的竞争力,乔布斯的新手机就是以人为本的,买的很好。人家说我们中国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根本的问题就是文化和经济不融合,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我们走向世界就难,所以经济与文化要一体化。

从大文化来看,六中全会的决定是两条腿,文化产业是一条腿,是文化本身的产业化、商业化;产业文化是一条腿,这两条腿同时都得启动。其中产业文化,我们搞企业文化的人义不容辞,搞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的人义不容辞要去解决,迈开大步把文化溶聚到企业里面,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第二个问题:中国人要走出去,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文化元素,与外国的文化贴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重要的进步。

 

我们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确定因素很多,中国入世了,GDP占世界的2%,但是国际竞争中的摩擦很多,国外企业利用贸易壁垒,关税壁垒,制裁我们。我们进口了很多产品的原料,花费大量劳动力制造成产品,再把产品出口给外国人,可是我们得到的回报是很低的。据说一只中国生产的鼠标,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24美元,其中渠道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能赚10美元,而中国制造厂商只能赚0.3美元。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在模仿,而没有创造。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不仅是技术壁垒,关税壁垒,还有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国营企业到外面去是受歧视的,相反的,外商进入中国来,大量建立外资,我们很高兴,出口创汇,香港也是有外资企业的,现在市场面临着外资企业的竞争,比如说美国上校创建的肯德基,在中国开了3000多个店,竞争的优势非常明显。最近百盛集团收购了我们的小肥羊,要进入火锅行业,外国企业在中国做得开,但是我们的全聚德烤鸭出不去,台湾都没有。什么原因?单一。中国要出去,各方面的壁垒很多,所以肯德基进来中国容易,而我们的全聚德还出不去。这种状态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到外国去收购一些企业,面临着不懂得外国文化的困境,我们到美国去,美国的议会先来反对。我们需要了解本地的文化才能进得去。我们现在企业比较多了,有很多的投资,包括最近民营企业要在冰岛买下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冰岛的议会同意了,但是这300多平方公里怎么开发,需要中国的文化元素来确定。当然不能再搞“唐人街”了,那个办法还不行,这个模式有待于讨论。要走出去,要想出去都有很多课题跟我们企业文化有关。我们去买石油,不懂得要保值,亏了好几亿。要走出去就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包括法律,我们才能站得住。

那么,中国的产品里面,中国制造里面又有多少中国文化元素,不只是贴牌,要创造,要把中国的文化融汇在里面。外国有一亿多的人口说汉语,说明汉语这个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但是中国产品,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创造的产品要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在里面,就要从实际开始。现在外国人看好中国市场,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招引中国的人才共同开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中国人要走出去,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文化元素,要跟外国的文化贴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重要的进步。所以这个课题我看还是很大,所以我说这个新的时间结点是在这里。

第三个问题:国内市场要开放,要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

东部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包括重庆保税区,它在探讨它的功能。中央新批了中原经济区,既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山西湖北安徽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该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文化有待于我们去探索交流。我们不仅是在中西部地区之间,我们的企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民营经济的变化,民营经济我们过去不太重视,民营经济的劳动力出口创汇的比重非常之大。民营企业怎么强大起来,要有文化支撑,包括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都有它的企业文化,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得适应,要拓宽。这一方面都要重视,要均衡发展。

第四个问题:要认识企业文化跟社会文化的关系。

现在有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将来可能要有些部门在研究,要有指数。我们企业面临着什么问题?一个是触犯道德底线问题,一个是触犯法律底线问题。在商品领域,吃的劣质产品,穿的假冒伪劣的,睡的床也有假的,吃的药也有假的,这个问题太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到哪里去了,企业文化怎么做,怎么倡导的。一个是道德底线问题,我们的市场经济法制不是太完备,中国人的法律是不是很多,从西方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许多改革还没到位,触犯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底线,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是这样子,讲“德”。可是,过去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是小农经济时代,但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行召回制,最近日本丰田有50万辆车召回,而我们中国还缺乏这个概念。因此,这两个底线都要产生这种情况,这要靠我们的企业文化包括法制文化。

企业面临的社会文化,最近很多企业发现媒体,新闻媒体包括微博里面都有假的,总体上社会文化对我们还是非常有推动作用的,可是我们企业不善于应对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它,应对它,企业文化恐怕要研究这个东西。

第五个问题:要认识到企业文化是经济支柱

经济支柱当然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产业,但是我们五四运动以后,从1918年总统下台开始,到现在国内分为两派,一派是废孔,一派是尊孔。前不久孔子像立在历史博物馆北门,天安门广场东边的长安街南侧,引起了轰动,其中包括了外国人,过了两个月以后又推到门里面去了,其实站在那里有什么不可以,不是站在天安门,是站在长安街,站着就轰动了,如果站在天安门意义就又不同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台湾、韩国是上岗的,没有下岗的。现在祭孔,我看看中南海的人在外的没有一个人去的,有人认为孔子保守、落后不适合中国改革,官方在官场长都要西装革履,不穿中装。我说没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服装文化。所以孔子这个问题,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还没有很好的确立,确认。可是孔子我研究过,孔子非常开明的。《论语》里孔子说,“居九夷之地”,九夷是指韩国、朝鲜、日本一带,他的学生说,九夷很简陋,孔子回答说“君子不怕”“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理行不通,走都不走下海去。当然他没有去过。说明当年孔子是非常开明,非常开放的,并不是落后的、古板的,但是《汉注》、《宋注》解读的时候有些地方曲解了。所以要传承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不是照搬照抄,要继承优秀的东西。

我认为在看待传统文化方面应该用八个字来传承,第一个是“继承”,继承优秀传统的部分;第二是“融合”,融合外来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历来都是融合的,兼容并包的;第三个是“创新”;第四个是“超越”。

我们的文化能不能将来超越世界,30年后的GDP大概超过美国,那文化怎么超,包括我们的企业文化。我觉得要做的有很多很多,希望企业界的同仁们大家调动积极性,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企业文化里面,我们的产品里面,我们的营销里面,到国际市场去竞争,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