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特别能战斗精神 开创百年开滦新辉煌
中国现存最老的矿井井架
开滦集团公司是特大型煤炭企业,始建于1878年,素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之称,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作为“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开滦跨越三个世纪至今仍充满生机,屹立于国企之林,如果说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那么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文化底蕴的灵魂,是鼓舞代代开滦人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柱。
特别能战斗精神,经过几代开滦煤矿工人数十年实践凝结,已经成为开滦工人标志性代名词。特别能战斗精神,不仅是开滦11万职工优秀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是煤炭产业工人高尚品质的典型代表。特别能战斗精神自诞生以来,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精神都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镌刻下绚烂夺目的光辉印记,在中国工运史上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华夏神州激荡起撼人心魄的英雄乐章,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时代形象,形成了广泛性的群众认同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历史中孕育
一种伟大精神的孕育,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为开滦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1878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大陆出现了采用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进行开采的煤矿,这就是开滦的前身—开平煤矿。开平煤矿从创办之初就与席卷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肩看齐。在这里,开凿了近代中国大陆第一眼采用西法开采的大型矿井——开平唐山矿,结束了中国沿袭上千年土窑采煤的历史,使它成为中国新、旧采煤方法的分水岭,由此中国采煤业进入了近代开采阶段;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揭开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序幕;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拉响了中国铁路运输史上的第一声汽笛;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煤河,建成中国近代煤矿最早的火力发电厂、细绵土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水泥;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筑输煤码头,发展海上运输,驶出了中国最早的自营海运船队;行“官督商办”、向社会发行股票,成为煤炭行业最早的股份制企业,等等。这些作为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因素,堪称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由此,开滦被称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源头”,成为近代工业萌芽与创新的渊薮所在。
这一切都表明,自诞生那天起,开滦的历史根脉中就饱含先进的文化基因:“求强、求富”、兴洋务、办企业,寄托着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一代先贤产业报国、抵御外侮的强国梦想;“仿立国外工厂,购求西人机器”,冲破中国封建社会板结的大地,揭开中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序幕,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镌刻下三个第一的壮举,是对开滦人敢为人先、勇开先河的最好诠释;行“官督商办”的办矿模式,形成完整的股份制机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经营模式,在煤炭行业最早引进西方的管理模式,展示了开滦人放眼世界的开放胸襟;“仿西技、用其人”,大量聘用外国外地管理技术人员来开滦供职(包括后来成为美国第31届总统的胡弗),开滦煤矿成为中国早期东西文明和南北文化交汇之地,体现了开滦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包容品格。
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使开滦造就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无数个第一,成就了一座煤矿托举起唐山和秦皇岛两座城市的伟大创举! 也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为开滦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和孕育特别能战斗精神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抗争中诞生
中国大陆最早的矿井唐山矿 |
当时正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的毛泽东同志对此次罢工非常关注。他认为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无愧为革命运动的领导。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分析工人阶级状况时列举了开滦煤矿等处的罢工。毛泽东认为:“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集中。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从以上论述中看,毛泽东同志赞誉“他们特别能战斗”是基于两点原因:第一是工人集中,人数众多。1922年,开滦工人达到了37000人,占当时中国采煤工人总数的六分之一。这种集中为矿工队伍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使矿工在斗争中能很快组织起来,发挥威力。第二是经济地位低下。据资料介绍,开滦矿工的工资水平低的可怜。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所披露“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
中国大陆最早的矿井唐山矿
开滦矿工处在这样的境地,怎能不反抗、不斗争!“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争生存、求解放的斗争中诞生了。“他们特别能战斗”,是毛泽东同志对以开滦矿工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高度赞扬;是对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为争取阶级利益勇于反抗、顽强抗争的精神,为民族国家利益而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严密组织纪律性的高度评价和集中概括。这种神,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不断地在革命斗争中发展着、延续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在特别能战斗精神鼓舞下,开滦工人阶级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的故事家喻户晓,开滦矿工参加的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在发展中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开滦担当起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力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开滦人用勤劳和智慧,把千疮百孔的矿山改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生产力实现了新的飞跃。开滦人创造了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骄人成果,示范于全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58年,唐家庄矿建成我国第一座水力化矿井,同年9月,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到现场视察;1964年11月,林西矿首先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浅截滚筒采煤机;1964年10月,新中国第一座自行勘探、设计、施工的大型现代化矿井——范各庄矿正式投产,同年8月,彭真同志来这里视察;1974年11月,唐山矿5351工作面成为我国第一个综采工作面。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开滦人勇挑重担、排除干扰,对保钢铁、保发电、保大城市用煤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表扬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开滦人为国家多挖煤、做贡献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多次全面介绍开滦的经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也在许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学习开滦的经验,全国工业战线开展“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使开滦煤矿闪耀着共和国工业骄子的光环!
1973年12月,新华社记者采写了长篇通讯《“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等许多报纸纷纷刊登。从此,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名扬全国,成为开滦人衷心认同、引以为傲的品格特质;成为开滦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倍受推崇的精神名片!此后,开滦正式把“特别能战斗”确立为自己的企业精神并延续至今,使这一伟大精神由“自在”转向“自为”的状态,发挥出更大更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开滦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仅是因为开滦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更源于开滦人
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为国分忧、出力救急的爱国情操,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争先意识,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英雄品格,甘于奉献、
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这些优秀的意志品格,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工业战线一面最耀眼的旗帜!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重重困难考验,特别能战斗精神愈发挺拔屹立、光辉璀璨!
在奋斗中凝结
开滦历来是培养劳模的摇篮,拥有一个引以自豪的英雄模范群体。他们是11万开滦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着新时期开滦工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他们是特别能战斗精神凝结成的一座座时代丰碑。
从1950年至今,开滦共产生市级以上劳动模范8322名,其中全国劳模30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3人次,部级劳模135人次,省级劳模264人次,市级劳模3085人次,局级劳模4785人次。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唐山大地震中,李玉林飞车直奔中南海向党中央报告灾情,为抗震救灾和唐山人民立下了大功;“矿山铁汉”侯占友“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的豪言壮语曾经响彻四方,他的铁人精神和北山愚公精神在煤炭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时期的职工楷模”赵国峰下井26年,义务奉献1970天,为国家多出煤26万吨,创效益3200万元。在开滦,这样的先模人物如群星闪烁,层出不穷。他们具有爱党、爱国、爱企的坚定信念,经得起任何政治风浪的考验;他们具有献身煤炭事业的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具有开拓进取、勇于改革的创新意识,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他们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严细的工作作风,遵章守规、严于律己;他们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情操,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昂首向前进--员工运动会 |
在现实中跨越
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开滦一直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开滦始终是中国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被尊称为煤炭行业的“老大哥”。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开采,传统资源型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煤炭储量锐减,开采深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社会包袱沉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速度滞后,排名逐年下降,百年开滦经历了艰难的蜇伏和嬗变的阵痛。作为拥有百年历史、创造过无数辉煌的老企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出路何在?
审视历史和现实,开滦人深刻感到:光荣属于历史,现在决定未来,实力赢得尊重,发展时不我待。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战略转型,才是开滦做大做强、再铸辉煌的根本出路!基于上述思考和认识,开滦全面调整了发展战略,确定了“开放融入,调整转型,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指导方针,提出到“十二五”末把开滦建设成为主业突出、结构合理、多元经营、科学发展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定位上,提出了构建“一基五线”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文化创意和房地产业、节能减排产业。形成了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产量增长向循环增长、从自身发展向城企互动、从单区域向多区域、从封闭式向开放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六大转型”发展模式。
“特别能战斗”精神是开滦血脉里最活跃的基因。在落实新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开滦集团坚持用新文化服务新战略、促进新发展,深入挖掘、提炼、弘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精神重塑和企业文化创新,使特别能战斗精神不断发展丰富、保持旺盛活力,成为开滦做大做强、再铸辉煌,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强大动力。
——开展铸魂工程,凝聚广大员工的战斗力。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是开滦企业文化的魂魄所在。在推动新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开滦人不断赋予特别能战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期企业精神的品格特征:开放的胸怀,报国的责任,兼容的品质,创新的激情和争先的气魄。开展铸魂工程,就是要努力破除封闭、僵化、保守、拖沓、短视等一切不利于战略实施的精神障碍,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共赢、执行、尽责、服务、效率等一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优秀文化,用新时期特别能战斗精神激励员工斗志,凝集员工力量,推动企业走向新的发展。
——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适应企业战略的调整,主动对企业文化理念系统进行了调整优化,继承和发扬“特别能战斗”的优秀文化传统,建立了以“举力尽责、强企富民”为核心价值观,以“基业长青、员工幸福”为共同愿景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在企业内部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同时,大力倡导举力尽责、强化执行、讲求效率等有利于战略落实的价值理念,确立起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为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导向。
——整合行为文化,提高战略的执行力。以“文化的制度化”作为实现价值转换的枢纽,深入整合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了以三个管理平台、一个保障系统为核心的“三加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三个管理平台即“精细管理、双向控制”(RMDC)现场管理平台、市场化精细管理平台和安全文化管理平台;一个保障系统,即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三加一”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由理念层面向管理实践层面转换。
在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引领塑造下,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追求、行事作风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成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开滦坚持战略目标不动摇,调整转型不动摇,沉着应对、科学施为,不仅保持了矿区持续稳定,而且创造了逆势而上快速发展的奇迹。开滦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再一次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提供了注解。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炼与洗礼,开滦人以更开放、更自信、更豪迈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新的跨越,铸造新的辉煌!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2008年-2009年,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256%和230%。2009年原煤产量完成4045万吨,同比增长22.65%;营业收入达到559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先进企业49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37.98%,高于全国先进企业30个百分点。2010年1-9月份,原煤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又分别增长了61%、80%和23%;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力争1000亿元。在2010年全国企业500强中开滦名列第103位,两年前进了188名,排名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第7位,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煤炭企业。
——调整转型效果显著,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煤炭产业营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比重下降到27.2%,非煤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上升到72.8%。形成了以煤为基础,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其中,煤化工产业以京唐港煤化工工业园为基地,曹妃甸、内蒙、新疆煤化工园区建设全面铺开,形成全省综合规模最大、循环产业链最完整、节能减排措施最优的绿色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独立煤化工旗舰企业。现代物流产业成为煤炭行业首家“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河北省物流领军企业”,“中国物流试验基地”,确立了河北省物流产业的领军地位,正向“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的现代大型物流企业集团迈进,2010年物流收入预计达到400亿元,占据开滦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自2009年10月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各级领导、来宾45000余人,日益成为传播开滦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产生了巨大的政治集聚、经济合作、文化传播和生态效益,成为百年老矿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资本运营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后劲更加充足。通过资源与资本置换、引进战略投资者,先后与美国景顺基金、首钢、美国考伯斯公司、华北电力公司、沙钢公司等著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整合了兴隆矿务局和河北汽贸集团。2009年融资和协议引进投资总额达80多亿元。煤炭产业坚持老区挖潜的同时,加快内蒙、新疆、山西、加拿大等地区开发,可控制煤炭资源量达160亿吨,形成了“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生产格局。同时,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一个多元经营、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正加速呈现在世人面前。
——和谐企业建设成效显著,百里矿区安定团结。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开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了“岗位不不裁员、工人不减薪、矿井不减产”。2010年上半年,职工工资同比增长12.5%;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吸纳社会就业,实现新增招工计划5700人;积极实施惠民工程,推进150万平米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员工住房困难的问题。构建为员工办实事长效机制,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组织了8万名员工进行健康查体,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目前矿区安定团结,员工士气昂扬,工作热情高涨。
百年开滦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滦人坚信,特别能战斗精神不仅铸就了开滦辉煌的历史,而且必将引领和推动百年开滦基业长青,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