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的首钢精神
一个企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企业,关键在于企业文化而不是企业产品;而在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企业精神。就首钢而言,“敢为人先”是首钢文化中最具特质的企业精神;就建国6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来看,首钢也可以说是“敢为人先”企业精神的典型代表。
“敢为人先”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敢为人先”的首钢精神,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就是有见识、有魄力,能够认清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善于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敢于突破固有观念束缚,解放思想快人一拍,与时俱进、自强不息。
“敢为人先”的首钢精神,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不但敢想,而且敢闯、敢干、敢坚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体现在价值追求上,就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就是始终把国内和国际先进作为追求目标,谋划发展高人一筹,勇争一流、追求卓越。
在建国60年的首钢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年代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新时期,正是在“敢为人先”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下,首钢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管理制度,创新工艺技术,使首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持续发展壮大,为我国钢铁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是首钢最为鲜明的文化特征,是首钢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敢为人先”精神的主要表现
“敢为人先”的首钢精神,同时代潮流和社会特征相适应,在建国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从大的历史阶段来看,建国以来的60年可以分为两个30年。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
在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翻身得解放的首钢人发扬主人翁精神,在杂草丛生的一片废墟上,仅靠大锤、扁担和箩筐,用半年时间就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首钢1号高炉是当时全国解放区最早恢复生产的大高炉。此后,首钢人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敢闯敢干精神,迅速恢复和扩大了生产。首钢“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不只体现在恢复扩大生产上,更体现在敢于坚持对不合理制度的改革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工资制度上实行的是军管时期“原职原薪”的做法,由于这种做法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利于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首钢于1951年提出了八级工资制的改革方案,但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对此,首钢人并未轻易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向毛泽东主席写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和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首钢人这种敢想、敢干、敢坚持的精神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亲笔回信说:“我认为你们的建议是有理由的,已令有关机关迅速和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重工业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很快批准了首钢实行八级工资制的方案。1956年,国家对整个工资制度进行第一次全面改革,根据按劳付酬的原则,取消供给制度,工人实行了8级工资制。而这件事,在首钢早已提前实行了5年。这也体现了首钢能够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敢为人先、敢于坚持的精神特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首钢人积极开拓、大胆探索,在技术创新上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1964年,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
在首钢诞生,它揭开了我国转炉炼钢的新篇章。这是我国在没有从国外引进任何技术、设备的情况下,自己建设的国内最先进的炼钢转炉。当时我国各大钢铁厂都还处在平炉时代,而在同样规模和条件下,转炉的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都要比平炉降低三分之一以上。首钢氧气顶吹转炉的成功实践,开创了我国炼钢生产的新时代。高炉喷吹煤粉是当时一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发达国家也还处在试验阶段。国内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在进行这项试验时,因粉罐发生爆炸而被迫停止。但首钢并没有被吓倒。1964年4月,首钢高炉喷吹煤粉试验成功,并很快在全国钢铁企业的高炉上推广应用。后来,首钢的高炉喷煤粉技术向国外输出,全世界许多高炉用上了这项技术。首钢在高炉喷吹煤粉技术上的创新,不但引领了中国,而且引领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潮流。
这一时期,首钢在管理制度上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改革。在当时的工程扩建中,首钢提出将全部投资及项目中的设计、施工、直至按期投入生产的所有责任,都由首钢负责,并保证扩建后的钢产量比原计划增加一倍。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基建投资大包干。它是对当时从苏联移植过来的基建制度的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变革。首钢大包干的做法,得到了当时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关注。刘少奇在对首钢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后肯定说,“大包干这种社会主义的形式比较适合生产的发展”。随后,冶金工业部和财政部在首钢联合召开了基建投资包干现场促进会。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参会代表,表明了对投资包干的肯定与支持。根据首钢的经验做法,国务院发布了《改进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的几项规定》,财政出版社出版了《石景山钢铁公司实行投资包干的经验》。首钢基建投资包干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许多工厂被迫停产的前提下,首钢的广大职工仍旧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生产岗位上。1970年6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座谈会的全体代表时,对首钢即将建设的四号高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的支持。周恩来总理肯定和鼓励说:“首钢嘛,既然在首都,那就要为首。否则,就叫下钢了”。“首钢要为首”,这既是周总理对首钢“敢为人先”精神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鼓励和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首钢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一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率先”上:一是率先实行承包制,进行试点改革,成为当时中国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和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二是率先进行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大搬迁,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示范。“两个率先”引领和支撑了首钢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率先实行承包制。1979年3月,首钢主动向北京市和冶金部上报《关于在首钢进行扩大企业权限试点的请示报告》。随后,首钢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在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率先实行了承包制。
这一时期,首钢人以“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豪迈气概、“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拼搏精神,积极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实践,勇争一流、誓创最佳。树立“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倡导“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严格管理,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的管理制度,使首钢成为当时中国管理最严格的企业;勇于创新,在首钢二号高炉大修改造中采用37项新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积极进取,建成我国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使首钢赢得了“建筑钢材首钢为首”的美誉;审时度势,购买比利时赛兰钢厂,成为我国第一家引进购买国外钢铁厂的企业;探索发展,创办华夏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创办银行的工业企业,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超前谋划,购买秘鲁铁矿,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海外开矿的国有企业;等等。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名列全国第一。在钢铁主业发展的同时,矿业、机械、电子、建筑、航运等行业也不断扩大,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承包制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2年介绍首钢承包制的书籍发行量高达40万册,全国各地来首钢参观学习者,每月多达上万人次。
首钢的改革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冶金部的爱护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首钢,多次批示首钢的报告,亲临首钢视察指导工作。1990年除夕之夜,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首钢,亲切看望首钢广大工作者,并肯定说:“搞活大企业你们立了一功。”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之后不久,亲临首钢,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对首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率先进行搬迁调整。进入21世纪,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钢再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做出了钢铁业搬迁调整的重大决策。首钢率先进行的都市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搬迁调整,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涉及人员广、情况复杂、多条战线同时推进的庞大系统工程。其实施的难度和资金投入的强度、时间的紧迫性和技术的先进性、以及职工稳定工作的艰巨性等等,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都没有先例。
自搬迁调整以来,首钢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破大立的胆识,开放创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斗志,顽强拼搏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建设21世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首钢为愿景目标,倡导“看准的事快定,定下的事快干,干就干出一流”的企业作风,树立“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一切”等十大理念,培育“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求真务实、人才为本”的企业文化。从创建学习型企业到和谐文化、板材文化建设,从“更新、更快、更精、更强”到“创新、创优、创业”,从“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到“为创新深入对比思考、为创优找准目标定位、为创业定准措施、练好基本功”,等等。以“敢为人先”精神为突出特征的优秀文化,成为首钢战略转型的强大精神动力,使首钢搬迁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功。
首钢的搬迁调整史无前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无论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还是从企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上,无论从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上还是从区域合作发展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是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首钢时指出,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首钢,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要通过搬迁调整,建设一个自主创新的首钢,一个技术先进的首钢,一个产品一流的首钢,一个有竞争力的首钢。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示范。首钢在搬迁调整中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在曹妃甸建设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以“先进可靠、节省高效、系统优化、集成创新”为原则,采用了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代表了当今世界冶金行业的最高水平。首钢自主设计的国内第一座5500立方米高炉,创造出在国际国内同类型高炉建设周期最短、单位容积投资最少、采用新技术自主集成、自主创新项目最多的纪录。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示范。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以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减量化上,应用大型装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达到了国际大型钢铁企业的先进水平,成为环境友好、服务社会、资源节约型示范工厂。
四是钢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示范。2009年,全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有20家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34家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物流成本、环境成本相对较高,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国内很多钢厂都在研究如何从内陆迁向沿海。首钢搬迁调整,是钢铁业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实践,率先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业布局调整提供了重要示范。
五是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示范。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建设,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推进了华北钢铁业的战略整合、产业配套与产业链的延伸、转移,把北京市、河北省进而整个华北地区联接起来。推动了区域一体化,搭建了区域合作共赢的新平台,为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敢为人先”精神的成因分析
“敢为人先”成为首钢最具特质的企业精神并非偶然,而是时代精神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与自身特征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是时代精神的要求。“敢为人先”首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先进文化的要求。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成为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而“敢”和“先”的精神同“创新”精神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首钢适应时代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体现。
二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悠久的皇城文化影响下,北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大气心理,这种精神和心理能促生类似“争当第一、争做一流”的高目标导向。地处北京的首钢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京城文化中“敢为人先”的气质,拥有浓厚的为“首”情结,因地域优势而开风气之先,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
三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首钢的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外
关怀和高度重视。毛泽东亲自给首钢职工写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多次到首钢视察调查、指导工作,邓小平积极支持首钢改革,江泽民除夕之夜慰问首钢职工,胡锦涛视察指导新首钢,温家宝连续两个“五一”节同首钢职工一起过,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培养了首钢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局观和前瞻意识。尤其是周恩来在谈到首钢情况时讲的:“在首都,就要为首,否则,就叫下钢了”,给首钢人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为了实现总理的嘱托,首钢人时刻将“首”字牢记在心,事事敢为人先。
四是首钢自身成功经验的启示。首钢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首钢每一次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都能使首钢在关键时刻冲破阻碍,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给企业带来巨大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良好影响;首钢每一次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都能使首钢在技术与管理上领先同行,都能使企业取得巨大成功,都能对钢铁行业乃至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可以说,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已经成为首钢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成为首钢最具特质的企业精神。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