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企业精神

培育基业长青的文化基因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2-06-15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是中国石化集团直属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坐落在首都北京西南的燕郊大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正是从这里燃起。

早在1967年,为解决首都燃料用油的问题,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的彭真同志亲自选址,决定将东方红炼油厂建在房山县周口店一个狭长的山坳里。从那时开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用开山的炮声震醒了这块古老的土地。他们秉承中华民族血脉中固有的不屈不挠的特质,发扬“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肩负“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历史使命,怀揣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崇高的创业梦想,践行石油战线“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光荣传统,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只用两年时间就使炼油厂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北京地区不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紧接着与之配套的胜利化工厂、向阳化工厂、曙光化工厂先后开工建设。197072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开始形成,燕山石化自此被誉为“新中国现代石化工业的摇篮”。此后,我国自行研制开发、自行设计制造、自行建设的合成橡胶事业也在这里起步。1976年,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引进我国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装置,按期完成建设

 

燕山石化化工污水回用装置

 

并一次开车成功,创出我国建设大型引进装置成功范例,打了一场为国争光、为工人阶级争气的志气仗,树起了中国现代石化工业的里程碑。1994年、2000年,燕化人又在全国率先将30万吨/年乙烯装置进行两轮改扩建,使乙烯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年和71万吨/年,闯出了一条依靠现有装置、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企业发展的新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对这一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燕化乙烯改扩建工程在建设思想、建设模式和建设方法上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对全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燕山石化化工污水回用装置

 

2007年,燕山石化完成了奥运重点项目1000万吨/年炼油系统改造工程,成为国内首家千万吨级欧Ⅳ标准汽柴油生产基地,提前兑现了中国政府向国际奥组委的承诺。至此,燕山石化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二十年的油品升级之路。

如今,当人们踏上燕山石化这片土地,举目四望,银塔竞相高下,管道纵横交错,楼群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景象。

在燕山石化坐落的这片土地上,从原始人点燃的古老文明之火,到现代人点燃的崭新的工业文明之火,相隔了几十万年;然而,从燕化炼油厂破土动工到具有千万吨炼油能力和近百万吨乙烯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建成,仅仅用了40年。40年,弹指一挥间!燕山石化人在民族血脉和根祖文化的滋养下,在石油石化行业优良传统的培育下,不断增长着自己的力量与智慧。燕山石化人在创造物质财富、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燕山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热爱与责任

燕山石化的企业文化体系是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提炼、凝结而成的,是伴随着企业发展历程积淀、传承、创新而成的,同时又在企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凝聚人心、引导方向、鼓舞精神、规范行为、调整关系、整合力量的巨大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以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无畏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豪迈气概,在北京西南大房山下摆开了石化建设的大会战。

在炼油厂建厂大会战中,焊接炼塔必须首先给钢板预热,没有厂房,工人们便用苇席围起来挡风;没有加热炉,就用破油桶改装成火炉。焊接时,胸前烈火炙人,背后冷风刺骨,工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焊接任务。

冬天运输大件,坡陡路滑,为了保证完成任务,运输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手拿方木钻到车下为车轮“打眼儿”,车走一步,人挪一步。试想,如果车轮倒滑,后果将不堪设想。

按照总图布置,炼油装置和装油站台安排在两个山沟里,中间有一道山梁。广大建设者用铁锤钢钎加炸药,昼夜苦干3个月,硬是把这自古迄今静卧在这里的莽莽大山拦腰斩断,建起了一条长120米、宽20米、高17米,可以摆设40多条管线的“明堑”。工人们自豪地说:“奋战3个月,天堑变通途。”

3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工地上,五位年轻的女焊工在炎炎烈日的8月,身处野外,上晒下烤,还要钻进球罐内为预热到120°C的钢板施焊。闷热而不流通的空气,刺眼的电弧光,呛人的硝烟,砂轮打磨的粉尘,让这些妙龄的姑娘“花容失色”,当她们钻出球罐时,脸是黑的,口腔内、鼻腔内挂满铁锈,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红色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们竟连续工作了180个日日夜夜,在燕山石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五朵金花”的美名。

年产80万吨以上的乙烯装置

就是这样一些“铁人”式的建设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奉献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过硬作风,五湖四海、团结一致的大局意识,爱党、爱国、振兴中华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乱石滚滚满山坡,吃喝都用毛驴驮”的穷山沟里,建起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后来,燕山石化把这些精神归纳总结为燕山石化的“五种精神”,这“五种精神”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脚踏实地、革命加拼命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主人翁精神;认真负责、自觉从严、实事求是、勇攀高峰的开拓创新精神;胸怀全局、团结一心、互相支援、共同奋斗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讲名利、克己奉公、忘我劳动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五种精神就是燕山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应当说,从那时起,燕山石化的企业文化就自发地体现出“热爱与责任”这一主题。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中国的石化事业、爱自己的燕山石化,这是燕山石化的建设者们共有的情愫。而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凝聚人心、增进团结、激励斗志,最终升华为一种责任,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中国石化工业的奠基与发展,燕山石化的职工不怕苦和累,不惧难与险,舍得花时间、舍得花力气、舍得动脑筋,舍得付出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燕山石化人就是靠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情和建设燕化、振兴石化的责任感,创造出了令人赞叹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

 “大企业要为国家做大贡献”——使命与进取

公司成立40年来,从创业时自然激发的朴素精神,发展到有规划有目的的企业文化建设,走过了一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道路,公司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也为企业的建立、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

1985年,在时任燕山石化党委书记吴仪同志的大力倡导和直接领导下,燕山石化认真总结燕化建设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智慧,明确提出把“团结、求实、严细、创新”作为燕山石化的企业精神。吴仪书记还与总经理吴协刚同志一同,亲自撰文阐述了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团结,是实现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团结。求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燕山石化不断攀登发展的立足点。严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办好现代化大型企业的保证。创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动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懒汉懦夫思想和骄傲自满、畏缩不前的精神状态。“团结、求实、严细、创新”企业精神的确立,直接反映了联合企业的整体性、建厂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的连续性、大型石化企业工艺特点所要求的管理上的严密性、工作上的科学性、作风上的严细性、技术上的创新性,标志着燕山石化已开始步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阶段。

1995年,在公司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燕山石化回顾与共和国风雨同舟走过的历程,把“大企业要为国家做大贡献”作为企业使命,并在1997年决定将“追求卓越,信誉至上,服务社会,富国兴邦”作为燕山石化社会形象标准。至此,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已初步建成。

在“大企业要为国家做大贡献”这一使命的感召下,燕山石化人万众一心、奋发进取。从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到我国最大的石化联合企业,再到我国石化行业的先进典型;从单纯利用国内技术,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到成套技术出口;从企业内部的单项改革,到主营业务上市的产权制度改革,再到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做强主业的配套改革,无不体现着燕山石化向着更高目标不断进取的决心和信心。从1985年到1990年,公司连续6年实现年利税18亿元,成为中石化系统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40年来,燕山石化不仅在履行经济责任上锐意进取,勇挑重担,而且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甘于奉献,为国分忧。凡是国家举办的大型活动,燕山石化都鼎力尽责。不论是我国举办的亚运会、奥运会,还是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不论是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2003年的抗击非典,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燕山石化的广大干部职工都积极捐款捐物,表现了国有企业和广大职工高尚的政治觉悟和扶危济困的道德风尚。

 “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人本与和谐

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犹如一盏明灯,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燕山石化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油化一体、效益最大”的发展理念,“产品特色突出、技术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规范、员工素质优良、文化独特鲜明、发展持续稳定”的发展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愿景,“优化一流装置,改造二流装置,淘汰三流装置”的装置调整思路,“独一无二、数一数二”产品调整思路,“精心工作、止于至善”的工作方针,“安全体面的工作,健康舒适的生活”的安全理念,“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四十年来,燕山石化公司一方面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积极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做到“职工代表不举手,重大方案不出台”;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维护职工的文化权益,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人文关怀具体化,积极组织集资建房,让职工安居乐业;建立“爱心互助金”,形成帮困救助长效机制,让职工同步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培训是给职工的最好福利”这一理念,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培训859人。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每年培训1000人,提升技术人员的持续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建设清洁工厂,创造绿色文明”的环保理念,明确了奉行原则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达了燕山石化对环境保护的承诺。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实现油品质量升级;实施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科学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等措施,全面实现了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协调、有序、健康、和谐发展。

近年来,燕山石化先后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及“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得时代风气之先,在人本与和谐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随着企业文化建设自觉性的加强,公司对于企业文化载体建设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06年,以“十一五”规划开局起步为契机,成立了燕山石化企业文化专题调研组,发动广大职工对各时期、各单位、各专业所形成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按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所有文化元素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立了以12条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燕山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形成了《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文化案例》等成果。为了继承和发扬燕山石化的企业精神和光荣传统,公司在成立四十周年前夕,又编辑出版了《燕山石化图志》四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燕山石化生产建设成就,整理和抢救了一批珍贵的图片资料。

20101026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石化的老领导陈锦华同志来到燕山石化视察工作。当他看到燕山石化年年都有新变化,处处呈现出新气象时,颇为感慨地说:“我一直在想,燕山石化变化的动力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使这个40年的老企业一直保持着生机和活力,是什么动力在推动它前进?我想这个动力,恐怕很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燕山的企业文化,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燕山石化人力争上游。40年的企业文化,很关键的是创新,燕山石化一直保持着创新精神,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燕山把企业文化创新与地方合作相结合,并发展延伸到新的领域,从全局着眼,这样的企业文化影响着燕山石化人,教育大家不甘落后。”

    文化如水,听似无声却有声,她是唤起员工、调动员工的无声命令;文化如水,看似无形却有形,她就在企业的火热生活中,就在员工的言谈举止中。燕山石化的发展充分证明:企业无论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的黏合剂、鼓舞士气的催化剂、调整关系的润滑剂、提升员工素质的营养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基业长青。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