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趋势改变金融业格局
2012年04月07日10:41 记者 袁蓉君 来源:金融时报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目前全球金融业正处于社会角色、行业结构和商业现状均面临变革的转折点。大部分金融机构发现,现在想要透过动荡的市场看清未来走向很困难,而其生存与成功仍然取决于怎样应对那些改变市场和竞争格局的长期趋势。普华永道3月30日在京发布了一项全球性理论框架——Project Blue,包含了从新兴市场崛起及其相互间联动、社会及人口分布变化和自然资源争夺战,到由政府引导经济发展模式在内的几大趋势。普华永道Project Blue主创人和全球负责人安德·道森告诉记者,这些趋势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如何把握和应对具有极大挑战性。只有那些有远见且能够解读这些趋势的金融机构,才能成为未来的行业领导者。
据悉,Project Blue是普华永道持续跟进金融行业未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研究项目,其真正意义在于协助决策者们把握当前行动要点,确保其业务模式能够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新的金融监管法规相继出台,变革的速度和密度前所未有。监管巨变、全球经济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加上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陷入动荡,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对金融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那就是普华永道Project Blue提出的几大趋势。
新兴市场的崛起及其互动关联当仁不让地成为第一大趋势。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结果,目前南美、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正在形成一个日趋紧密关联的贸易区域,从地理角度看,该区域已可以绕过西方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安德鲁·道森表示,新兴市场的众多商机不言自明,但监管压力和本地竞争也使得进入新兴市场越来越难。对全球性金融机构而言,在新兴市场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提供本地竞争对手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敏锐地理解新兴市场国家的生存发展之道且很好地融入其中。对新兴市场地区的金融机构来说,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升组织能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型。另外,还要构建与所在市场息息相关的商业模式与合作关系,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
第二大趋势是人口结构变化、社会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安德鲁·道森说,人们对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已经进行过很多讨论,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生率和人口寿命开始趋同,更巨大的变化将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人口地域分布的发展变化要求金融企业密切关注,并根据客户群结构的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国家在养老方面的投入却不断减少,金融企业的竞争重心很可能从借贷方面转向帮助解决养老退休金的融资和管理。在退休市场消费群体越来越积极主动以及相关信息知识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声誉和信任感将是金融企业保持和巩固市场份额的关键。
第三大趋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各领域创新,逐步提升潜在生产力创造全新的投资机遇。当然,这些新兴科技及其衍生产业也会带来新的风险。以数字科技为例,安德鲁·道森介绍,尽管其对金融业的影响比对其他商业领域更慢,但转折点已经到来,增加数字互动能为金融企业带来与客户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提升市场份额并增加利润。同时,数字科技也具有破坏性,其允许新加入者涌入银行业市场,分享最有价值的盈利机会,掌握客户关系的主动权。在数字世界里,银行服务的差异化将更具难度。
第四大趋势是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这已经与气候变化一样,成为一种完全改变人类生活和企业经营方式的现象。安德鲁·道森认为,这可能会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即便尚未成为关键因素。同时,它也有可能给理解这种供求变化、懂得如何降低风险的企业,提供新的市场和商业模式。随着环境风险对客户的影响日益增强,需要企业在信贷、风险组合和投资领域进行重新评估。
第五大趋势是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引导的市场经济的崛起已经在政府越来越多地干预金融服务行业和其他经济领域的过程中凸显出来。在为本国的金融、工业和其他生产中心争夺人才、投资和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主动和激烈。与金融危机前相比,未来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前景将会更加依赖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表现又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公私合作项目投资金额从2002年的500亿美元上升到1700亿美元。因此,普华永道建议金融机构与行业和消费者群体合作,共同影响和塑造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要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以确保其战略选择与政府的优先发展方向和投资计划相一致。
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十大银行中有四家是中国的银行。事实上,按照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很可能在2023年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银行业的经济体。尽管如此,普华永道中国和香港金融服务主管合伙人卓茂文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机构有自满的资本,仍需在面临变局时保持谨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适应当前经济和市场不稳定的环境。它们需要不断琢磨的问题是:自己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谁是自己最重要的客户群体?十年之后谁会是自己主要的竞争对手?”
“从‘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将经济结构转型作为了工作重点。在这一环境下,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也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除了很快会见效的各种结构性调整措施之外,如果金融企业能够放眼未来,根据世界经济持久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动做出积极的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其必然会更好地把握机会,并取得成功。”卓茂文如是说。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