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1年第7期

【本期聚焦】以人文本,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1-07-26

 

 

 

  作者王瑞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顾问、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

 

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一点就是我对“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的一点看法;第二怎样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首先谈谈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传统,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我们党的一个执政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党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人本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为什么始终强调“以人为本”?我们历代中央领导集团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发展和谐文化的正确方向。胡锦涛总书记说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力军,发展只能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的改革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才能长盛不衰。这和我们文化的作用是一样的,只要有了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一个企业才能长久不衰,才能变成百年老店。

现代的企业文化和过去传统的管理,和原来的科学管理区别在什么地方?就是原来以机器作为我们的主要对象,现在是以人作为最主要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六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都有非常透彻的论述。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尤其是最近大家都在学习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是一个纲领性的问题。学习好这个讲话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责任,也是我们研究文化必读的教科书。

回顾总书记的这篇讲话,通篇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在讲到我们建党90年,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成的;讲到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要抓住四个根本点的时候,讲到第二点时强调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提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建党90周年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客观规律的写照。中国共产党由90年前一条小船上的几十个党员,发展到当今的全球第一大党而且生机勃勃,关键是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有了力量之源。讲到面向未来,在前进道路上如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管是谈到改革开放、怎样抓住中心促进发展,还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通篇都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贯彻始终,突出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了提高民主素质,为了保证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所以,为什么说这些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本问题?就是因为它和我们事业的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所以,最后,总书记在讲话中突出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把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我为什么反复地引用这些?这跟我们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一样,因为当前社会是一个激烈变革、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候更加突出了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谈不上和谐,也谈不上稳定。这个问题具体到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关于“以人为本”,个人认为我们在研究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企业环境的过程中,这是必须把握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一个方向。这个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也不能偏离。

    

“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的关系

 

怎么理解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从而来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处理问题。原则是什么?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根本利益。如果偏离了这个原则,那就不是以人为本。这实际上就明确地提出我们在认识人、对待人的过程中,抱有怎样的立场和态度?采用怎样的方法?核心还是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始终要把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毫无例外——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企业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尽管它是一个经济组织,但这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把握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的宗旨,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早在5年前,中央就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关于这方面内容说的已经很多,要求也很多,所以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同时,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一个科学的理念。而这种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还是一个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处理利益关系、做出各种决策等时,都要把人性化的管理落到实处;而且必须把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中,采取各种办法、制定各种规章时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出对职工的关爱,而不是表面文章,要办实事、见时效,让职工感受得到。

第一,从企业的层面来讲体现以人为本,要有以下四大机制:第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我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利益物质是第一性;第二,要形成科学的诉求表达机制,要有说话的渠道,否则就会出问题;第三,要形成科学的矛盾调处机制;第四,要健全权益保障机制。

这四大机制是中央提出来的,也是我们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行径。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要正确地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众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里,就提出要充分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更有尊严。这就像我们企业文化里的愿景,仅仅是规定企业发展到什么水平?完成了哪些目标?肯定不行,必须将员工的利益得到全面的保障,这样的愿景才能真正的把职工和企业联系在一起,职工才有归属感,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既是一个大的原则,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向;同时又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应该是落地生根饿。既要体现在理念上作为指导思想,又要落实到实际。这就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口号。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体现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部署等开展的一些实际工作中;那么,和谐的问题,就会很自然地体现出来。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从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来说是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的关心和解决中央提出的那几个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什么?是利益问题,很多矛盾都是利益问题引起的。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得分析当前职工最关心什么?最直接的利益有哪些?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企业所关心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不同问题,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

担心就业岗位的问题。尤其是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在技术装备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有的职工就要面临下岗、被淘汰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大部分人想得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防止在竞争中被淘汰。

担心收入的问题。前几年,我还在国资委的时候,对国企职工的收入做过统计,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达到28%多;但是,全国总工会统计超过80%,这是几年前的统计,现在可能好一点。

担心生病住院,负不起医药费的问题。这些年,医药费在个人收入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而公司的政策并没有相应地跟上。

担心子女上学付不起学费的问题。在有些职工中,确实有考上大学全家高兴、要报道时全家流泪的现况,而且这个状况并不是个别的。

担心社会保障不健全,尤其是退休以后的保障能不能落实的问题。

担心民主权利没有保障,尤其是普遍地感到主人翁地位有名无实。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座谈会,在会上谈到“主人翁”的问题,当时参加座谈的职工就跟我说:“开什么玩笑,我们怎么成了主人翁了?我们是被雇佣的,我们是打工的,说企业的领导是工徒,我们是主人,那我去当工徒,让他来当主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员工哪来的归属感?

这些问题,在困难职工群体里可能显更突出一些。要想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关系协调了,那其他的问题都好协调——至于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问题,都是人造成的。在企业里,“和谐”,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劳动关系,这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关系。我们研究和谐文化,就是研究怎样协调关系?怎样减少矛盾?怎样理顺情绪?这些矛盾消除得越多,环境就越和谐。所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建设和谐企业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一个根本保障,是一个基本特征。假如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差距越拉越大;假如用工制度不合理,甚至是违规,劳动合同得不到尊重;假如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很低,没有给职工按照规定缴纳五保一金,年金也没有落实;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安全、劳动保护、卫生都不到位;特别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主要的领导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甚至搞腐败,搞官僚主义……那么,我觉得无论如何企业也和谐不了——不管你怎么对员工进行心理调试,调试半天,实际问题根本没有解决,他的情绪怎么理顺?关系怎么能协调?和谐从何而谈呢?

所以,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很好地得以解决,避免严重损伤群众的自尊心,让他们找到尊严、找到、归宿,自然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这是我们研究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第三,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按照中央的分析,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我们躲不开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