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文化凝聚力量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新中国的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就诞生在这里。在历经了最初的“三大化”以及250万吨炼油、11.5万吨乙烯能力;500万吨炼油、45万吨乙烯能力;750万吨炼油、85万吨乙烯能力四个发展阶段后,建成了1000万吨炼油装置,步入了以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为目标的第五发展阶段。
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吉林石化公司作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先后为全国各地输送和培养各类人才6万多人,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500多亿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获得国家级荣誉100多项,为我国化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0多年来,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7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吉化,对吉化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多次给予吉化“新中国的化工长子”的高度评价。生产主要炼化产品115种,总资产300亿元。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吉化积淀了十分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创建了享誉业界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曾创造了全国学吉化的辉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吉林石化公司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把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石油文化与吉化优良传统相融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公司集中力量,集合优势,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总结提炼,形成了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独具吉林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继承中求创新,不断打造具有吉林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一是建立了企业文化的框架体系。吉林石化坚持把理念先行、文化引领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着“发扬大庆、铁人精神,继承吉化优良传统,筑牢企业发展根基”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了以中国石油文化为根,以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枝,以全员素质提高为叶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了根深干直,枝繁叶茂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在此基础上,公司提炼形成了“与企业共谋生存,与企业合力发展,与企业同创价值”的员工理念、“细节决定成败”、“没有计量就没有管理”的管理理念、“安全是员工的最根本利益,是企业的最大节约”的安全理念、“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学习理念、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细节是质量的基石”的质量理念、“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的人才理念等,形成了具有吉林石化特色的理念体系。
二是确立了共同向往的发展愿景。以千万吨炼油、40万吨ABS开工建设为标志,公司步入了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按照 “千万吨炼油能力,百万吨乙烯规模,国家碳纤维研发生产中心,中国石油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以及建设燃料乙醇新业务板块”的“四加一”发展定位,公司提出构建以炼化业务为核心,以“燃料乙醇、集体企业”为两翼,以创新体系、人才体系、矿区服务体系为发展重要支撑的“一核两翼三支撑”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经济总量和员工人均收入再翻一番,安全稳定形势根本好转,完成第五发展阶段任务,建设现代化管理企业,跻身国内炼化行业前列的发展愿景,引领着企业广大员工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为之奋斗。
三是提炼升华了吉化“四种精神”。2007年重组整合后,公司按照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精神和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把进一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对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脉相承的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进行了挖掘、提炼和概括,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鲜明时代内涵的吉化“四种精神”,即体现吉化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的“麻袋毛精神”;体现吉化人乐观进取、大胆实践、求实创新、敢于突破的“矛盾乐精神”;体现吉化人牢记责任、为国分忧、为民解困、敢于担当的“背山精神”;体现吉化人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登天精神”。开展了吉化“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的评选和宣传工作,形成了以王芝牛、李国才、于德泉、桂纯等老一辈“四种精神”代表人物和以蔡小平、丛强、高彦峰、刘玉等12名新时期传承“四种精神”代表人物的英模群体。“四种精神”的提炼,是吉林石化公司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突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公司企业文化内涵,也为中国石油丰富的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是丰富了“严细实快”作风的内涵。吉化传统文化集中表现在“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和一套严谨的行为规范上。公司在实际工作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
“严”就是严字当头,从严管理。“严”是吉化作风的核心。体现在领导要求严,遵守纪律严,执行制度严,检查考核严。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吉林石化牢固树立“规则制定之后,执行决定效率”的理念,进一步赋予“严”字讲秩序、重执行的科学管理内涵,强化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树立管理“红线”,以良好的执行力提升工作效率。
“细”就是见微知著,点滴抓起。体现在思想教育求细,细在以小见大上;勤俭节约求细,细在一点一滴上;基础资料求细,细在一笔一划上;关心员工生活求细,细在无微不至上。在新的发展时期,吉林石化牢固树立“责任明确之后,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进一步赋予“细”字“精细”的管理内涵。
“实”就是尽职尽责,求真务实。体现在吉化人说实话、做实事、讲实绩、求实效上。在新的发展时期,吉林石化牢固树立“任务下达之后,态度决定效果”的理念,进一步赋予“实”字“用心”“敬业”的思想内涵,要求广大干部员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做实”,更要“用心”,以兢兢业业、实实在在的态度,做到“求实、务实、落实”,达到最佳效果。
“快”就是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体现在吉化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改变面貌的紧迫感,提高效益的荣誉感,办好企业的使命感上。在新的发展时期,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方向确定之后,速度决定生存”的理念,进一步赋予“快”字抢抓机遇,又好又快的思想内涵。
五是健全完善了一整套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行为准则。在多年的创业实践中,吉化人秉承“为党争光,为国争气,为厂争名,为家争荣”的“四争”理念,“图实名,干实事,创实绩,求实效”的“四实”要求,建立起了关于企业精神面貌、生产经营管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组织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条例、岗位规范和行为守则。如:“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及带着一级干,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干部作风,“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标准,办事有程序,事后有考核”的基础工作考核的基本要求,文明生产的“一平、二净、三见、四无”,干部上岗检查十件事,领导干部“十必谈、十必访”,领导干部“十放心六不走”等行为规范。公司和各厂都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了工作程序,保证各项工作的科学、准确、及时,并坚持每年及时修订和完善,全面地提升了制度文化建设水平,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精神和理念的传播和落实。
在落实中求丰富,努力促进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生根开花
一是积极传播和落实了企业精神和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在重组整合后的五年中,公司不断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需要,确定了“整合年”、“发展年”、“管理年”、“建设年”、“创新年”的主题,持续开展了“学习大庆精神,继承吉化传统,筑牢发展根基”系列教育活动,特别是2011年,公司组织开展了为期近半年的“大庆精神再学习,吉化作风再教育”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查摆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达到了“强化队伍建设,持续提升管理,推进文化建设,保障公司发展”的目的。公司还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创建“无事故工厂”、创建“五型班组”、建设“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等活动,适时制定了《企业文化手册》,持续开展了吉化故事的征集、刊发工作,编写了承载吉化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的《吉化故事》、《吉化“四种精神”》、《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吉化优良传统学习手册》,开展了“继承吉化优良传统,续写科学发展篇章”、“大庆精神再学习,吉化作风再教育”等主题演讲比赛,组织了吉化“严细实快”作风大讨论,企业文化征文授书等活动,编辑企业宣传画册、宣传片以及各类文体活动等,不断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大力塑造和宣传了企业形象。按照中国石油总部的总体要求,先后对形象标识系统进行了整顿。2009年以来,相继完成了公司厂区主要干线的宣传栏制作及宣传标语的整顿规范工作。重新制作宣传牌、宣传画和宣传栏113块,对50家二级单位的标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集中整改厂门、标识等各类问题140余项。做到了理念、厂徽、厂旗、建(构)筑物标准色样、员工服装五个统一。加强了公司两级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建设,2009年,集中对公司展厅8个区域进行了全面完善或改造,公司展厅和化肥厂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正式列入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10年,建设了碳纤维厂展厅、电石厂煤气鼓风机、炼油厂员工思想教育基地、研究院展厅、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小发明小制作展室等一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11年又建设了“根基”、“榜样”“铁军”3个展室。形成了公司、工厂、车间、班组各个层面相结合的企业精神教育场所。2007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吉林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发表各类稿件5000多篇,树立了吉林石化公司的良好形象。
三是着力开展了企业文化体系评价和推进工作。吉林石化公司借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创新了企业文化体系评价方法。一是“每年年初体系评价,年中示范推进,年末评先选优”;二是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体系来开展评价工作,按低层次的体系评价达标后,下一轮将采取更高一级的体系开展评价,用体系的不断提升,带动各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形成了滚动提升的推动机制。目前,这套管理方法已经成为吉林石化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推进机制,有效地提升了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上水平。2010年,评价基层单位38个,走访基层车间71个,访谈员工790名,分析整理调查问卷1756份,全面地评估重组以来公司及各二级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规范了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达到91%。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活动,打破以往推荐、考核的评选方式,采取专家组、管理人员组和专业部门组三组评委现场检查、定量打分的形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强了基层单位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经验的交流和互动。2010年,评选出示范单位5家,优秀单位13家。对优秀单位和示范单位,公司召开会议进行表彰,并把外出考察学习作为奖励,分批分期到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参观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各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求发展,引领、推动了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吉林石化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围绕中心,创新载体,引领工作,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生命力,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队伍培养。大力倡导“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学习理念,全面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推动基础管理工作。多年来,吉化一直坚持把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数十年抓好抓精一项工作,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笔一划抓企业规范养成,坚持一张仿宋字记录30年不走样,推进了基础工作规范化、上水平;从一台设备、一条管线抓起,坚持文明生产30年不走样,生产装置做到“三清”“四无”“五不漏”,厂容管理做到“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促进了员工企业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个会议一份文件抓起,坚持开展“创无事故工厂”活动30年不走样,公司每年第一个会议是安全大会,第一份文件是创无事故工厂文件,第一份合同是安全包保合同,推动了公司的安全文化不断成熟。由于企业文化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推进了公司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成熟。
三是推动发展建设。吉林石化抓住干部员工渴望企业加快发展的契机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求干部员工以文化建设的成果,提升企业发展的科学水平。
四是推动节能减排。吉林石化积极践行节约发展理念,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提升企业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把发扬“麻袋毛”精神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实施节能节水项目改造,“十一五”期间节能39万吨标煤,节水3568万立方米,提前完成了中国石油和吉林省下达的“十一五”工作指标。坚持“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从保护松花江水环境出发,在国内率先设计并建设了三级污染防控体系,开创了国内石化企业环境保护的先河。
五是推动责任担当。吉林石化始终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感恩回报社会当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吉林石化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使命。被省、市和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命名为“防汛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企业”。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率稳步提高,员工队伍的作风得到不断锤炼,企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公司先后荣获了2003-2004年全国企业文化实践创新奖、组织推动奖和理论成果奖; 2010年被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十大贡献单位”,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2005年、2008年、2011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获了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央企业先进集体、中国化学工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