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2年第6期

【前沿视野】文化领域的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五)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2-06-19

 

作者简介

胡平,193071日出生于浙江嘉兴,汉族。现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曾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前国家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主任等职务。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胡平同志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并创立“商业文化”学说。著有《胡平商业文化论集》(中国商业出版社)、《经济市场化与流通新秩序》(人民出版社)等近十部著作,其中《论商业文化》一书1993年获得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去年有人说要取消中医、中药,在我们国民中,这种糊涂思想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的针灸、推拿、中药应该“走出去”,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医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是一门综合医学。中医是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很神奇也很高明,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病慢慢就好了。

关于文化创新,我的思路是八个字:继承、融合、创新、超越。“继承”是指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是指创造一种新的不同于过去的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超越”是指中国文化要超越自己,超越历史,超越世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我看就是这八个字。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有待我们好好挖掘。现在如果把传统文化全部接过来,用在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我看有点问题。我讲过孔老夫子下岗了,现在再让孔子上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因为没有人传承。即使现代人愿意向孔子像顶礼膜拜,孔子思想的真正内涵还是没有领会。

现在有个国学的普及和传承的问题,要用那些与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相适应的语言和方式来诠释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鲁迅在1918年写的《文化偏至论》中曾提出中国文化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命题,虽未引起学界长久的轰动效应,但却“预言”式地规划了此后的文化走向的大致格局。我们自己固有的东西不能丢,还不要落后于世界的潮流,我看鲁迅的思路是对的,中国像鲁迅这样具有长远文化战略眼光的人不多。当代出现过像季羡林、张岱年等一批大家,后面还有一些,像北大教授周一良,他父亲也是位有名的学者。现在能称得上大家的人物越来越少了。

我们对传统文化也不能顶礼膜拜,因为那些传统文化是圣人当年讲过的东西,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还需要重新解读,重新诠释。《三字经》、《千字文》可以读,《论语》也可以读,但要解释出新的思想出来。于丹到新加坡讲《论语》,屋内坐着1200人在听,外面还有几百人在听,说明《论语》在当地很有影响。

文化融合要我们打开门接受西方的东西,要大量吸收后,很好地消化,不能消化不良。不要像那些留洋博士,吃了几天洋面包,把西方这个理论、那个理论搬过来吓唬人,其实自己还没完全弄清楚。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文化融合入之后才能生根。

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哲学的基本东西不能丢,当年形成的一些文化思想不能丢,但要重新解读。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中庸之道等思想,在当今社会都要重新解读。过去中庸之道被认为是无用论,杨献珍是我们党内一位有名的学者、理论家,他提倡事物应该”合而为一“,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毛泽东提倡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分为二”也是“左”的思想倾向的一种理论根据。按照庞朴的观点,应该是“一分为三”,意思是事物不一定只有两种状态,在战场上不一定只是“非敌即友”,绝对对立的状态,还有一种中间状态。人们的健康不只是有病和没病,还有一种中间状态——亚健康。“上、中、下“说明上和下中间还有一个中间,”左、中、右“说明左和右中间还有一个中间。人的思维方法不能绝对化,我们要用新的思想来解读古代的传统思想,使更多人能够理解接受。

创新以后就是超越,就是要超越古人、超越世界其他文化,所谓推陈出新。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语言都是古人创造的,包括佛教里的语言被运用到社会层面,如“理论“这个词原来就是佛教语言,现在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哲学。我看文化超越是个艰巨的事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提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复兴不是复古。许多人对复兴和复古的区别搞不清楚,就像一提国学就有人反对一样,他们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提倡国学并不是把”十三经“全拿过来,全盘接受,而是要重新解读,重新应用。在这一点上,我看应该有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问题,不能逃避。

邓小平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教育,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的教育,应该从粉碎“四人帮”后就开始抓,可是抓的力度不够,导致现在产生了许多问题。从温家宝总理来说,他对传统文化还是在孜孜不倦的倡导,要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从幼儿园抓起,要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徐州有一个民办学校,规模还不小,教学生们读经典著作,这所学校在义务教育序列之外。上海曾经把读经作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但教育部把它封杀了。如果读经作为义务教育序列以内,孩子们读读还是可以的,不应该去封杀。在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生活各种层面,都有个中国文化的复兴的问题。当然现在家庭很难说,像北欧国家,孩子年满18周岁就离开家庭,全靠社会,父母没有关系了,造成与父母之间亲情的缺失。美国人也是这样的,孩子们最多给家里打个电话,过年过节也不来见父母。西方文化导致家庭小型化,家族式的亲情淡漠了。美国人典型的家庭模式是夫妇两人、一个孩子加一条狗。新加坡20年前就提倡年轻人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家庭单位变小,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许多问题。                  

 

(节选自胡平访谈录《改革开放亲历记》,未完待续)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