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2年第5期

【特别策划】打造包钢品牌文化 提升企业竞争力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2-05-29

 

   

 

      包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1954年建厂,“十一五”建设的与鞍钢、武钢齐名的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目前,包钢拥有“包钢股份”和“包钢稀土”两个上市公司,是我国主要钢轨生产基地之一、品种规格较齐全的无缝管生产基地之一、西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之一,是我国稀土工业的发端和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截止2010年末,资产总额770亿元。在56年的发展历程中,包钢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品牌形象,使包钢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钢铁企业。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产品日益同质化,企业越来越难以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渠道等方面制造差异化优势,因而加强品牌建设,赋予包钢品牌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增进消费者对包钢品牌的好感度和忠诚度,已成为包钢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注入文化内涵和理念,构建品牌文化

 

   将文化注入品牌,塑造品牌文化,一直是包钢极为重视的方面。2004年,包钢充分挖掘在几十年艰苦奋斗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包钢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构建了具有包钢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识别系统,确定了具有包钢品牌特征的“日月同辉”企业标志、“双翼神马”象征物和企业之旗、企业之歌等视觉识别系统。包钢独特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凝聚了包钢厚重的文化理念,奠定了包钢品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特性,推动了包钢品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适应包钢“十一五”发展战略,包钢于2006年在《关于推进和加强包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以塑造强势品牌为目标,打造品牌文化”,着力打造品牌概念与精神,使包钢的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及消费者。2008年,包钢明确了“以创新为本质,以精品为核心,以坚韧为个性”的独特品质,使包钢的品牌文化实现了“突出文化内涵,突出企业形象”的升华与飞跃。

  “十二五”期间,包钢确立了建设“大包钢”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强大的企业品牌作后盾。为此,包钢将白云鄂博铁矿中天然含稀土的特色注入钢铁产品,打造稀土钢品牌。“钢中有稀土,更坚、更韧、更强”是包钢稀土钢品牌宣传的经典广告语,它不仅点明了包钢钢铁、稀土两大产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指出了钢铁产品中天然含稀土而带来的优越性能,同时它与包钢“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深度契合,使文化因子融入品牌建设,成为打造稀土钢品牌的有力支撑。文化铸魂,生生不息。包钢将通过稀土钢品牌文化的建设,对内形成职工的文化自觉,对外促进市场认同,稀土钢必将成为包钢叫得响的国内一流品牌。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夯实品牌基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品牌的基础和核心。包钢坚持“质量、品种、成本、服务”并举的原则,坚持实施名牌战略,为塑造包钢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管理是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重要保障。为规范质量管理制度,2006年,包钢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包钢“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进一步提高全员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及法律、法规意识,全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包钢提出了“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新的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环节的管理控制,同时把绿色理念注入生产管理体系,为严格管控、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钢品牌价值奠定了基础。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包钢在打造名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包钢铁路用钢轨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荣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包钢”牌锅炉用无缝钢管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包钢石油套管和油管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石油协会颁发的API认证证书。310乙字钢等10多个产品荣获全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低中压锅炉管”等17个产品被评为内蒙古名牌产品。2009年,包钢产的“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和“冶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双重荣誉称号。包钢稀土生产的“白云鄂博”牌氧化镧、“稀源”牌镍氢电池用贮氢合金和“物化”牌氧化镨、氧化镨钕、钐铕钆富集物等产品荣登“内蒙古2008年名牌产品”榜。其中,铁路用钢轨、石油套管、锅炉用无缝钢管、热轧带肋钢筋等都是国家能源、交通和建筑、国防大型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材料,畅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且出口东南亚、欧洲、美洲多个国家。可以说,名牌产品已经成为包钢品牌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载体。

 

目前,钢铁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同质化竞争已经没有了市场空间。包钢要想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继续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顺利实现“十二五”建设“大包钢”的宏伟目标,必须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国家新材料“十二五”规划的推出,稀土新材料钢等六类新材料将获重点支持。顺应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包钢将以白云鄂博铁矿天然含稀土的特色为依托,以三体系的板材和“159”无缝管等新系列产品为新的品牌载体,强力推出“稀土钢”品牌,并加大开发冷轧冲压用钢、耐腐蚀钢宽厚板、稠油热采石油管、拉拔用高碳钢等产品,让稀土钢覆盖包钢板、管、轨、线全系列,将以产品性能和质量为保障,使包钢钢中天然含稀土所形成的产品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营销和效益优势,使包钢的品牌基石更加夯实。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品牌美誉度

 

作为生产型企业,包钢将服务视为其发展制胜的法宝,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包钢始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的超值服务。通过强化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开发出了“质证书网络查询系统”,提升了服务质量。目前,包钢在国内已设立了5大销售区域13个分公司,实行了协议销售、直供销售、专项产品代理销售、网上销售等多种营销方式。在处理顾客投诉方面,包钢制定了异议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做到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包钢还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健全诚实守信规范,使包钢合同履约率连续6年达100%

在企业的建设发展中,包钢通过优质诚信的服务,赢得了顾客、员工、合作伙伴和竞争者的信任与尊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使包钢的品牌价值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升华。2008年,包钢被授予第四批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两次获得“全国售后服务行业十佳单位”称号。并且获得2007年度“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称号。

2010年包钢出台了《包钢(集团)公司名牌产品战略及2010年名牌产品培育计划》,明确提出企业功能和角色的三个转变,即从“钢铁产品”制造商转变为“钢铁材料”服务商;从以“钢材市场”为中心转变为以“下游用户”为中心;从向钢材市场投放产品为主转变为向用户提供“整体需求解决方案”和服务为主。通过企业功能和角色的三个转变,将使包钢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得到强化。

 

  履行社会责任,延伸品牌价值

 

  包钢在努力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在地方或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帮助克服难关,延伸了企业品牌的价值。从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大地震,包钢累计捐款达3500多万元。多年来,包钢积极组织参与社会扶贫工作。近10多年来,累计投入扶贫物资和资金1000多万元。2009年,包钢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贫困地区捐款172元。2010年,包钢又为贫困地区支援扶贫物资及款项187万元。由于包钢扶贫济困的显著成绩,连续多年被包头市评为扶贫先进单位。对社会、对同胞的无私“大爱”与骨肉亲情,为包钢广大干部职工注入了更加强烈的激情,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形象。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彰显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包钢积极履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十五期间,在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达26亿元,“十一五”期间,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近60亿元。率先建设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以“三干、三利用”为代表的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项目大量实施,在行业内首先实现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干法除尘。推行清洁发展机制,先后建成了转炉煤气干法净化、烧结烟气半干法除氟脱硫等项目。充分利用余热余能发电,目前包钢有一半以上的电力需求可自己满足,新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每年可创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建成黄河上游最大的污水治理工程——总排污水治理工程,吨钢耗新水由“十五”末的9.8/吨钢降到2010年的5.95/吨钢。包钢高炉铁渣逐步实现全水渣化处理,钢渣实现零排放。在全国首次评比的“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中,包钢位列第一。在循环经济上的投入和所采取的行动,使包钢走上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同时也使企业的绿色责任得到彰显,品牌价值得到延伸。

在节能减排和环境问题上包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国家环境标准与国际的逐步接轨,包钢的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实施再创业,建设“大包钢”,企业必须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上做出更大成就,才能使包钢品牌的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升值。为此,包钢决定以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加大资金投入,彻底实现3年大变样,力争创全国钢铁绿色生产模范基地,成为内陆钢厂与城市和谐共处的典范。20113月,总投资4.4亿元的包钢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创效益达7亿元。目前,《包钢尾矿库综合治理与保护总体方案》通过专家组论证,将逐步开始实施。包钢尾矿库由于其特殊性,一直以来备受国家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此次包钢投入巨资、下大力气治理尾矿库区污染,改善尾矿库区环境,这是包钢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自治区、包头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将使包钢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延伸。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