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
关良个人简历:
关良(1900.10-1986.11)广东番禺人。擅长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17岁随兄东渡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藤岛武二,转入“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先生学习美术。归国后,任教于上海神州女学。1924年以三十余件油画作品参加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第一届画展。相继担任上海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职,同时为郭沫若主编的《创造》杂志画插图和封面设计。1925年,“东方艺术研究会”改组为上海艺术大学,任教于该校。1926年赴广州任教于广州美术学校、中山大学附中。是年夏参加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艺术股股长。在上海美专任教之余常欣赏京剧艺术,偏爱画戏剧人物,并拜师学戏,增加戏剧人物画创作的生活积累。1937年到昆明任教于国立艺专。1942年在成都举办戏曲人物画展,郭沫若、茅盾等为之题词称赞。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回到杭州。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57年与李可染一起赴德意民主共和国友好访问,莱比锡“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为他出版画册。“文化大革命”以后,大地回春,在上海举办《关良回顾展》。
画论
像孩子那样画画
不知多少次听到有人疑问———关良的画有什么好,像小孩子画的那样。这问题很难回答,有的说,许多人说好啊!连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大文学家都为他题画,说好!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画家都与他相互品题赠画呢!要是国人说的不算,还有,德国人主动为他出画集并付与丰厚稿酬,中国画家有这待遇的,仅有齐白石和关良。你敢说不好!有人干脆就说,有名就好,值钱就好!其实,这些说法只说出了画好的结果,好在哪里还是不甚了了。还是问题本身就给出了答案———好在像孩子画的那样。
这倒不是像“老莱子娱亲”的那种让人恶心的假孩子,而是对艺术痴迷的赤子之心。可以说,关良的画是玩出来的。他17岁随二哥去日本,不学热门的化工专业,硬是报读好玩但就业机会渺茫的美术。后来从藤岛武二学画,课余就学小提琴,当然不是为了考级啦,就是贪好玩呗。“三岁定八十”这话一点也不假,关良小时候在南京,爱到“两广会馆”看京剧,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玩京剧、画京剧。不是一般的票友而是拜师学戏,买回髯口、马鞭、靴子,吊嗓子、摆功架,来真的。这样画京剧和拿照相机拍几张剧照回来画的,自然是大有区别。要么不玩,玩就玩得精,深入其中,寻根究底是关良的态度。他的油画受现代派影响,不仅在技法形式上,主要还是在理论和观念上的。他说:“我们若是认识了现代绘画的理论与现代精神的话,那时是绝对不会误解现代艺术,毒骂现代艺术的。一个画家是要有充分的教养的,尤其是在现在来说,不然他是一个工匠。”这话很温和地批评了那毒骂现代艺术的大画家。关良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好好先生,完全沉醉在艺术世界里,他的画里表现的,就是他所有教养的总和。
在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将艺术工具化去达到某种目的成了大部分画家追求的时候,关良的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是要受到质疑的。1934年他参加广州市美展的两幅油画就受到批评:《海滨》是悠闲生活的写照和理想。《母与子》是个人生活的印象,缺少了时代意识,没有看见路边的饿殍,没有听到帝国主义的炮声。只是关在与世隔绝的画室里过着梦幻的生活。我不知道关良有无读过鲁迅致李桦的信,鲁迅的意见也并非圣经,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关良的选择。“现在有许多人,以为应该表现国民的艰苦,国民的战斗,这自然并不错的,但如自己并不在这样的漩涡中,实在无法表现,假使以意为之,那就决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为艺术。所以我的意见,以为一个艺术家,只要表现他所经验的就好了,当然,书斋外面是应该走出去的,倘不在什么漩涡中,那么,只表现些所见的平常的社会状态也好。”
关良是幸运的,抗战期间,郭沫若等一批文化人支持他在成都办京剧人物画展,卖了画有钱去考察山胜古迹。20世纪50年代,苏式美术一派独大的时候,他却有机会与李可染带着水墨画访问德国。虽然,“文革”中他也受到冲击,将自己心血之作用水泡烂冲进厕所里。但比起许多在漩涡中的画家幸运多了。
当艺术不堪功用重负的时候,艺术家就要挣脱羁绊,企图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表达,追求艺术的本体。显然,完全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艺术恐怕是没有的,但是,只要有艺术存在,这种没有终极目标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如果我们也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画,相信会离艺术的本质近些。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