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攀钢集团】一条国企与民企的双赢之路——四川鸿舰探索人力资源优化新模式

来自:攀钢集团     时间:2014-03-06

 

    人多负担重、劳动生产率低、体制机制不活,是长期制约攀钢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不深化改革,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攀钢就很难扭转亏损局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从即日起,本报特开设“深化改革在基层”栏目,报道攀钢下属各单位按照“观念市场化、业务市场化、用人市场化”原则,紧紧围绕转换机制这个中心,突出优化人力资源、提高效率这个重点,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的经验和动态,从而推动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因为人均吨钢水平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攀钢的人工成本占比大大高于同规模的钢铁生产企业。持续的亏损,攀钢已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优化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刚刚过去的2013年,攀钢按照“不能养懒人、不应有闲人、激励勤快人、奖励有功人”原则,清退劳务用工12000多人,促使劳务费降低幅度达到30%左右。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在优化人力资源上,四川鸿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压缩两级机关人员、实行劳动用工派遣、短期息工、清退劳务工等方式,先后优化人力资源460多人。
         在众多人力资源优化方式中,劳动用工派遣是四川鸿舰首次尝试。“在启动此项工作之初,我们做了大量的摸底和调研,与用工单位进行数次认真细致的沟通,并将利弊给职工分析透彻,彻底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该公司负责人说, 四川鸿舰劳动用工派遣选择的首家单位,是在攀枝花市颇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朵实公司。2013年3月1日,四川鸿舰召开了劳动用工派遣动员大会。经过组织推荐、自愿报名,该公司100名职工愿意参加劳动用工派遣。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首批确定了53人正式到朵实公司报到。他们分别来自该公司成套分公司、特种分公司、铸钢分公司、铸铁分公司等单位,工种有配电工、造型工、下料工、电炉工等。
         国企职工到民企上班,以前闻所未闻,现在却成了现实。但是,这53人能完成观念和身份的转换吗?
         “我这里有9名四川鸿舰的职工,他们主动性强,能吃苦耐劳,在业务岗位发生转变后,及时学习,经过短暂磨合后,都能独立上岗了。”朵实公司铸造车间主任王兴茂对此相当满意。这位曾经在国企工作了29年的车间主任的观念是,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能挣钱养家,在哪干都一样。
         “现在攀钢困难,如果大家还挤在一起混日子,就只有等死。”一名在铸造车间工作的四川鸿舰职工说,走出来看看之后发现,外面的天地一样宽广。
         “从四川鸿舰过来的职工,凭借在国企掌握的过硬技术,现在无论是上下工序配合上,还是工作质量上,都没话说。”朵实公司机动车间主任王义勤认为,最重要的是职工观念转变迅速,摒弃了“贵族意识”,干起活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该负责人表示,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改革得以推动的根本所在。记者随后的采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王兴喜,去年5月份从四川鸿舰来到朵实公司,现在在机动车间干电工。他最初也是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家人的支持让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决心走出来看看。“身份没有变,人还是攀钢人,只是工作地点变了,这完全可以接受。”王兴喜说,现在攀钢人多,劳动生产率低,如果大家不支持改革,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企业一步步被拖死?
         蔡敏,熔铸车间配电工,是为数不多参加劳动用工派遣的女职工。“我来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现在整个大环境不好,吃‘大锅饭’行不通了。”蔡敏说,自从到朵实公司后,发现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交通、食宿、福利待遇和攀钢比起来都差不多。
         何亚林,原来在四川鸿舰就是一名技术骨干,到朵实公司干了6个月后,由于技术过硬,已经被提拔为铆焊班班长。他告诉记者,四川鸿舰当初改革的时候,自己也很彷徨。一方面,企业效益不好,工资不高,生活压力大;另一方面,到民企去能拿到什么样的收入,心里没底。现在看来,他的这步棋是走对了。“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有技术、有本领,不管在哪里,都可以闯出一片天地。”何亚林说。
         如果现在让你们选择,是愿意留在朵实公司,还是回攀钢?采访中,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而他们的回答释放出一个信号,在民企学好技术和本领,只要是攀钢需要,任何时候召唤,他们随时愿意回来为企业效力。
         “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国企将富余人员以劳动用工派遣方式输送至民企,无疑是一次优化人力资源的有益探索。”四川鸿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既可以为国企富余人员寻求到更适合他们的岗位,又可以减少民企职工的培训费用,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目前,四川鸿舰第二轮人力资源优化工作已经启动。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