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改革创新,改出发展新活力
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钢铁工业蒙上了阴影。“卖钢材不如卖白菜”的残酷现实,致使钢企不得不聚焦两眼向内、对标挖潜,以降低生产成本来求生存。攀钢钒炼铁厂的生铁成本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降成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但是,由于多年来的持续挖潜,炼铁厂的生铁成本已经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要想继续有所作为,就必须另辟蹊径。
基于此,攀钢钒在机构整合上做文章,于2013年底将原炼铁厂与原煤化工厂整合成立新的炼铁厂。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炼铁人不等不靠,在危机中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从而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中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改革红利 :效率效益双提升
已经在攀钢钒铁焦工序工作20多年的炼铁厂党委书记曹玉昆,至今仍对一件事印象深刻:两厂整合前,由于选择的参照系不同,常常在焦炭质量的优劣问题上发生扯皮现象。
“炼铁厂认为焦炭质量达不到冶炼要求,而煤化工厂的焦炭质量取决于来煤质量,由于参照系不同,产生矛盾在所难免。”曹玉昆说,那时,6座焦炉保5座高炉的生产都捉襟见肘。
两厂整合后,攀钢钒便将焦炭质量的管控权限由公司下放到炼铁厂,从而减少了对焦炭质量的检验频次,避免了检验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至此,由焦炭质量引发的矛盾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该厂将炉料结构由原先追求精料向追求经济炉料转变,推动了高炉经济冶炼。“我们通过焦筛改造,使可入炉冶金焦大幅上升,冶金焦率由2013年的87%上升到目前的90%,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曹玉昆说。
不过,两厂合并所释放的改革红利并不局限于此。焦炭皮带K204是两厂生产无缝衔接的一大壁垒,需要在此对焦炭进行检测、计量,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我们停运了K204焦炭皮带,让焦炭直拨高炉料仓,从而打破了工序之间的壁垒。”曹玉昆说,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备品备件的消耗,又优化了操作、维护人员。
整合至今,该厂不仅机构得到精简,而且已抽调分流43名维检人员到科技公司,从各作业区优化整合岗位分流人员承接收回的外协岗位及业务。
随着改革的深入,该厂22个作业区将优化整合为14个,91名科级干部将精简为62名,管理技术人员将减少122人,从而达到精干高效的整合目标。
技术革命:为了高炉的顺行
8月29日,炼铁厂新3号高炉作业区控制室内,炼铁工欧进林正在使用《张邦志大型高炉新式操作法》进行加矿操作,电脑操作界面矿批重一栏,显示此次加矿的重量为55吨。
“在2011年之前,矿石批重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3吨。”欧进林说,许多炼铁厂的“老革命”认为,矿石批重越大,操作越难,高炉的稳定性就越差,这一炼铁思路几乎被当成定理写入教科书。
新3号高炉作业区白班作业长张邦志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从2011年10月份开始逐步增加高炉的矿石批重,从33吨到40吨、再到55吨,实现了矿石批重的“多级跳”,而高炉的炉况却越来越稳定。
事实上,新3号高炉开炉后的2006年、2007年、2008年,每年高炉都会失常一次以上,恢复难度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炉前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张邦志,在总结新3号高炉失常的经验教训时发现,矿石批重是影响高炉稳定顺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大矿石批重,反而可以增加矿层厚度以及炉料对上升煤气流的阻损,促进高炉的稳定顺行。
由于加大矿石批重这一思路与传统的炼铁思路背道而驰,张邦志的这一思路一经提出,便立刻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张邦志,你这样搞,不出一周,高炉就要死掉。”一名具有丰富炼铁经验的技术人员告诫张邦志。
“要实现技术进步,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炼铁厂厂长杜斯宏的这句话无疑是给“众叛亲离”的张邦志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张邦志也不负重托,经过几年的实践,最终探索出大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操作新模式,形成以“大矿批+重负荷+循环加焦”为核心的《张邦志大型高炉新式操作法》。相比投产的前几年,该操作法使用后年创效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这一操作法正在攀钢范围内逐步推广。
《张邦志大型高炉新式操作法》,只是该厂众多先进操作法中的一个。仅2013年,该厂就形成了2个集团级、2个公司级以及3个厂级先进操作法。
“2014年,我们将优化、命名、推广一批新的先进操作法。”该公司工会工作人员邹琼表示,今年以来,该厂通过开展“先进操作法推广季”活动,已收集到33项先进操作法,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职工在企业技术革新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创新管理:打造科技孵化园
今年5月13日,一个喜讯从炼铁厂传来,经过相关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后,该厂岳彩东工作室正式被认定为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攀钢第一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岳彩东是炼铁厂4号高炉炉前高级技师,他掌握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多项绝技,获得过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针对新3号高炉投产以来铁口稳定性差、渣铁流不受控等情况发明的《岳氏铁口操作法》,为高炉稳定顺行夯实了基础,年可创效4000余万元。
“技能大师带头,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传承机制,推行技能大师带徒制度,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扶持一批能够继承传承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谈到建立岳彩东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初衷时,杜斯宏如是说。
3个月后,又一工作室在炼铁厂诞生——张邦志职工创新工作室。这是继岳彩东技能大师工作室之后,该厂在创新管理工作上迈出的新步伐,这也是攀钢范围内唯一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工作室。
“无论是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是职工创新工作室,建立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职工技能,打造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形成创新成果的孵化园。”杜斯宏告诉记者,该工作室将通过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提高高炉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搭建起职工学习成长的交流平台,培养形成一支富于创新、创造的高技能职工队伍。
不仅如此,该工作室还将致力于挖掘各成员的专长和优势,充分培养大家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际工作中困难和问题的解决。
“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为我的创新搭建了平台。”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新3号高炉配管班班长李健说,以前搞创新单打独斗,总感觉人单力薄,现在有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个载体,相信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将会创造出更多适用于生产的新发明、新技术。
改革,改出了新活力;创新,创出了新业绩。数据显示,1至8月份,该厂累计降低物耗成本4.1亿元,支撑了攀钢钒生产经营进度目标的完成,进而助推攀钢打胜扭亏增效和转型升级“两大攻坚战”。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