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2年7-8期

【特别策划】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钢转型发展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     时间:2012-09-04

 

   

    梁宗平  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传承首钢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推进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必须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引领,用核心价值追求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继承优秀文化基因,与时俱进地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

 

    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必然孕育出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首钢1919年建厂,93年来,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近百年的风雨历程、沧桑巨变,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生动写照,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真实缩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演绎和升华。

    解放前的30年,首钢历经沧桑、饱受磨难。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初建之际,一批投身实业,立志救国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老一辈首钢人历经军阀战乱的困苦与惊扰、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与欺辱、见证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昏庸,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在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首钢人脱离苦海,获得新生。从那时起,首钢人在内心牢牢扎下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立下了“大干钢铁,报效国家”的共同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首钢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迅速恢复生产,钢铁报国的雄心壮志在废墟上萌芽、生根、开花、结果。苦战14昼夜,建成小转炉,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刻苦攻关,建成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翻开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建成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成为全国十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钢工人“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的创业豪情,是首钢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石,是首钢人甘于奉献的力量源泉,形成了“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回报人民”的主流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首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首钢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率先实行承包制,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采用37项新技术,对二号高炉大修改造,首次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建成第二炼钢厂,1994年,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1995年以后,推进集团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人以“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创新魄力,进一步丰富了首钢优秀文化。

进入新世纪,首钢迎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首钢坚决贯彻中央和北京市指示精神,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顺应首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率先进行搬迁调整,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这一时期,坚持十年持续不断开展“创新创优创业”活动,打造“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追求,成为了引领首钢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为首钢人实现钢铁强国之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能化解生存危机的企业、必然催生强大的精神动力。2003年初,首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地处北京的特殊环境,使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环保压力,竞争压力和结构调整压力。实施搬迁调整谋求新发展的使命,历史性地摆在了首钢人面前。冲破迷茫、走出“围城”,首钢以“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引擎,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

    首钢开展“三创”主题教育活动历经10年,贯穿于首钢搬迁调整谋求新发展的全过程:2003年提出“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2004年通过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八破八立八做到”活动,推进创新工程的深化;2005年开展“大学习、大提素”活动,倡导制度创新、激情创业;2006年提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的新首钢”;2007年提出“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2008年提出“为创新深入对比思考、为创优找准目标定位、为创业定准措施练好基本功”;2009年提出“为创新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为创优精细管理赢在执行、为创业攻关破难追赶先进”;2010年提出“为创新转变发展观念、为创优瞄准先进、为创业用好资源”;2011年提出“为创新建立学习型机制体制,为创优找准目标、为创业抓住机遇”;2012年提出 “以开放的视野实现首钢伟大转型,稳中求进、战略制胜、主业做强、多业协同、赢在执行”。

    首钢针对破解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内涵,形成了搬迁调整谋求新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即:创新是动力、是胆识、是科学,体现着人们的胸怀和境界,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优是态度、是行为、是能力,是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必然,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创业是宗旨、是使命、是价值观,是实现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美好愿景的实践过程。

首钢“三创”主题教育活动为企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搬迁调整中,首钢人把“爱国强企”的追求熔铸在建设21世纪新首钢实践中,经过8年艰苦奋斗,到2010年底,北京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新建设的首钢京唐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顺义冷轧公司先后投产,同时水钢、长钢、通钢、贵钢和伊钢等成为首钢集团大家庭的成员企业,形成了集团管控、多业协同的新首钢新格局。

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必然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构建。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相适应,经过持续建设和精心培育,首钢新时期企业文化逐步形成。可以概括为:

企业愿景: 把首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创优创业

核心价值追求: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首钢服务”是宗旨,“首钢品牌”是能力,“首钢创造”是源泉,三者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引领首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企业目标: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

企业作风:看准的事快定、定下的事快干、干就干出一流

七种文化 :标准文化、严谨文化、工艺技术文化、执行文化、高效文化、市场文化、进取文化

品牌口号:首钢—首选之钢

企业形象: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

企业理念: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放合作、以人为本、永不满足等逐渐成为首钢企业文化的主流。

 

    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形成精神到物质的能动转化

 

    近年来,首钢在以文化人中,坚持系统规划,突出实践,将价值倡导由精神层面向实践层面转换;坚持精心设计载体、营造浓厚氛围,将价值倡导变成价值追求;坚持总结推广、典型带动,将价值倡导向价值示范转变;坚持重在长效、固化于制,将价值倡导变成价值规范;始终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应对严峻经济形势、化解钢铁行业困境中解放思想;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思路、方式、体制上解放思想;在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解放思想,在集团管控、协同高效、提高执行力上解放思想;在构建和谐企业上解放思想,有力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开花。

    一是自主创新有了质的飞跃。首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十一五”创造了我国钢铁史上的若干第一。首钢京唐第一次在中国建设自己建设我国首座5500立方米大型高炉;第一次在大型高炉和转炉之间采用钢铁联合运输铁水在线脱硫等技术;迁钢公司第一次在国内联合自主研发成功210吨转炉炼钢副枪及自动化炼钢技术;在国内第一个建设钢铁循环经济产业园;冷轧公司在国内第一次在冷轧生产中使用中水。“十一五”期间取得科技成果277项,比“十五”期间增长88.4%,其中4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项获得国家奖励;获国家专利授权366项。2010年首钢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并获得“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奖”。

    二是非钢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做优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协同发展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及建筑业、海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钢产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成倍增长,为首钢集团的整体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集团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2002年到2011年,首钢集团资产总额从475亿元增加到3600亿元;钢产量从817万吨增长到3004万吨;销售收入从385亿元增长到2460亿元;实现利润从4.8亿元增加到19亿元。2011年,首钢进入世界500强第325位,是北京市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市属国有企业。2012年,排名由325位提升到295位。

当前,首钢党委提出“以开放的视野实现首钢伟大转型”。首钢搬迁调整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关系到国家钢铁工业的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关系到北京市的发展定位,关系到首钢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十几万职工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担当这一历史使命完成伟大转型,才能再创首钢辉煌,真正体现首钢人的价值。

    (本文为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在“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有删改。)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