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攀钢集团】凝心聚力 共建共享———鞍钢集团推进扭亏增效转型升级系列报道之八

来自:攀钢集团     时间:2014-09-28

 

         黎已原出名了。
         “5号、6号灰库真空释放阀改造”、“2号炉吸风机入口水平烟道安装脱水箱”……作为鞍山钢铁第二发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两年来,黎已原先后提出500多条意见和建议,成为响当当的“建议达人”。
         黎已原的“出名”与“网络问企”活动息息相关。如今,这项职工给企业建言献策的活动已深入人心。
         在鞍钢,很多指标的刷新是由职工创造的,很多制度的完善是职工提出的,很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是职工想出来的。可以说,鞍钢的历史就是一部职工积极参与创造的历史。
         “不论市场形势怎么变化,鞍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群众观念。”走过六十余载风风雨雨,鞍钢在严峻市场挑战面前,喊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的响亮口号,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实现逆水扬帆,破冰攻坚。
        
        搭建民主“连心桥” 做到“请职工做主”
         企业改革发展中问题有哪些,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好的解决办法,职工有什么难事、愁事?鼠标轻轻一点,所反映的问题就摆到了厂领导甚至是公司领导的案桌上。
         ——这就是“网络问企”的魅力。
         2012年11月20日,鞍钢集团公司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实名制“网络问企”活动全面启动。在这个虚拟的互联网上,职工打破时空阻隔,将实际工作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不仅反映了职工的心声,也为企业的发展走向、重大决策建立起“民间”智囊团。
         截至目前,鞍钢集团职工提出建议18.85万条。这些建议分门别类地转给26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成为企业制定决策的“锦囊妙计”。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鞍钢深化厂务公开,通过完善集体合同制度,落实集体协商,开展民主评议,“一日厂长”等民主管理形式,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更高了。
         职工当家做主,参“政”议“政”,提升鞍钢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深度与广度。每个月,鞍钢股份中厚板厂领导都会带领各部室负责人到现场与一线职工开展座谈,当面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零距离”收集职工的“真话、实话”。鞍钢矿业弓长岭露天铁矿通过职工代表视察、厂矿长接待日、下基层调研等方式,了解、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128项热点和难点问题,征集各类提案20项,提案处理率达到100%。
         “企业就是我的家”,职工们都这样定位所在的企业。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下,鞍钢人与企业形成了坚强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打造创新“驱动器” 实现“我要创新”
         职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等活动载体,鞍钢营造职工自主创新、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打破了创新的神秘感,引领职工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转变。
         李晏家创新工作室,是首批鞍钢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从一个只有18位能工巧匠建立的创新小分队到覆盖全厂,600多名职工加入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十年间,李晏家带领一线职工一路披荆斩棘,累计完成1万多项创新项目,总计创效3.2亿元。
         职工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职工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如今,鞍钢已经成为职工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的重要发源地,推动大量群众性自主创新活动涌现。
         先进操作法推广、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劳动竞赛活动……一个个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体现了鞍钢集团公司对职工首创精神的充分尊重,更是对“鞍钢宪法”所倡导的变革创新精神的大力弘扬,成为鞍钢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有效载体。
         两年来,鞍山钢铁组织开展“百岗千法创效、万人竞技登高”先进操作法推广活动,通过跨区域、跨基地交流,邀请一线职工上台讲课、现场演练等方式,不但激发了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更为企业战胜困难,早日实现扭亏增效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企业扭亏增效、转型升级之际,鞍钢结合钢铁市场新形势和生产经营新特点,组织开展“重点经济技术指标攻关”、“全面营销、降采增效”等一系列劳动竞赛活动。从铁前到钢后、从采购到销售,劳动竞赛覆盖了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鞍钢广大干部职工中掀起了深入降本增效、全力应对危机的劳动热潮。
         近两年来,鞍钢实现“双增双节”创效5.43亿元;开展区域公司及厂矿级劳动竞赛1271项;命名各级创新工作室92个;命名集团公司级先进操作法99项,总结培训推广厂级以上先进操作法1000多项;在昆山和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上,鞍钢集团荣获1项环保大奖、13项金奖、16项银奖和16项铜奖;鞍钢被全总授予“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线职工已经告别了以“大老粗”为荣、以从事“苦脏累”为荣的时代,积极倡导“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处,人人是创新之人”的思想,实现从奉献体力向奉献智慧的转变。
        
        提升“幸福指数” 职工“喜笑颜开”
         “冯生现在能坐下了,生活能自理了,精神状态也得到改观了……”冯生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真真切切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这个曾经是鞍钢股份中厚板厂精整车间主任,正准备一展拳脚之时,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岗位上。那一年,他才32岁。在集团公司开展“温暖送万家”党员领导干部大走访活动中,集团公司领导来到他的家中,了解其情况后,亲自联系安排冯生去广州就医,帮助他重获新生活。
         越是企业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职工的冷暖,这是企业的责任,更是鞍钢的承诺。鞍钢把加强民生建设作为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生活后勤保障服务的民生保障体系,竭诚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提升“幸福指数”,使每个职工的脸上露出笑容。
         多年来,鞍钢坚持开展节日送温暖、金秋助学、大病救助、结对帮扶等扶贫帮困活动,形成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使困难职工在生活、就医、子女就学、住房等多方面都得到企业的关怀和帮助。在原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超限额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医疗救济资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此外,还每年定期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开展健康体检,为全民在职女职工每人投保团体女性安康保险,组织离退休人员健康疗养,使广大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消除了看病的后顾之忧。
         攀钢逐步建立了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厂矿—车间(工区)四级帮扶网络,形成集团公司和基层单位上下联动的帮扶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多层次、广覆盖。
         说起鞍钢厂区炼铁综合服务区,鞍钢股份炼铁总厂职工王小达很激动:“企业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条件,在这里吃饭、洗浴,我和工友们特别高兴,工作干劲也更足了。”
         鞍钢时刻关心职工的“饭缸子”、“澡堂子”、通勤车等问题,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今年开工建设集餐饮、便利超市、工作服收发、ATM机、浴池等于一身的厂区炼铁和炼钢两个综合服务区,为一线职工提供了高标准、规模化、集约化、人性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
         在市场严峻形势下,鞍钢集团公司仍通过薪酬改革增加职工收入;推行企业年金制度,提高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障水平;实施职工工作餐补助,改善职工的生活。加快职工公寓建设,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完善服务区配套服务设施,为职工休息室装配了空调、热水器……说起这些,每个职工脸上都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企业的关怀,使职工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在这里,广大职工齐心协力、人人争当主人翁,真正是一个声音、一个劲头。
        
        
        释放“钢魂”魅力 形成行为自觉
         一进鞍钢正门,“孟泰”的巨大雕塑赫然树立,昭示着鞍钢人爱厂如家的高尚情怀。在鞍钢不同场合、不同单位,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些醒目标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
         在鞍钢,企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主题得到响亮回答。
         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动力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职工群众。多年来,鞍钢真正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融入企业发展,让它生发出应有的能量。从鞍钢走出的家喻户晓模范人物,孟泰、王崇伦、李晏家、郭明义、蒋东明、李超、孙利东……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百废待兴之时,老一辈鞍钢人挥洒汗水,让高炉流淌出新中国第一罐铁水,轧机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重轨。在改革发展之时,新一代鞍钢人接过发展大旗,搞技术、解难题,推动企业的车轮不断前进。
         在改革发展之时,更多的先进人物涌现出来,爱岗敬业,播撒爱心……点点滴滴凝聚企业发展正能量。从一名现场抡大锤、摸大油的工人,到鞍钢首位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人,工作20多年,“当代发明家”李超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在了工作上,成为一代代鞍钢人扎根一线、搞创新的领航人。鞍钢矿业东鞍山铁矿铁运作业区电机车点检员孙利东,每天第一个来到岗位,最后一个离开,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所在机台曾连续5年创全矿单车年产最高纪录,先后3次夺得矿业公司电机车司机技术状元,4项成果被鞍钢集团认定为年度专有技术。今年5月13日晚,孙利东在下班路上,见到一居民家突发火灾,他挺身而出,奔赴火场,不幸英勇献身。
         正是在“创新、求实、拼争、奉献”鞍钢精神的感召下,鞍钢人朝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迈进。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首席工程师关菊能在深夜里撇下孩子来到厂内解决问题;冷轧厂首席工程师王越能在炎热酷暑时节,在客户闷热的厂房里仔细检查100多张钢板;大型厂销售人员王忠强能凭一个仅有的线索,几经辗转来到穷乡僻壤之地寻找客户,最终开辟出一片新的市场……
         雄辩的事实证明,一个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离不开广大职工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只有广大员工真正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把工作当做人生的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挑战极限,推动企业实现永续经营、持续发展。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