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4年《中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发展中几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王大明

这次参加会议的同志都是企业文化界的实践者,有的是元老精英,利用这个机会总结一下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便于讨论,我只提几个题目供大家参考:

研究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收获和经验

在引进企业文化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之前,企业文化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企业文化”的概念。“鞍钢宪法”、“大庆精神”是新中国建立后企业文化的代表,明清直至近代有晋商、徽商、浙商等一代闻名于朝野的商帮和商界精英,他们讲诚信、讲童叟无欺、讲团队精神。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渐引进国外企业文化的种种理论实践,学术界和经济界,主要是企业开始接触、学习和消化,这一过程伴随着各种争议。90年代一些企业纷纷大胆实践并创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如何划分企业文化在中国发展变迁的历史,大家可以研究。2003年青岛峰会张大中同志曾讲过“四个阶段”之说,这次会上发了一个讨论稿,也有一个回顾和划分,仅供参考,没有定论。

回首走过的道路,应当认真总结和着重研究中国企业在思想观念上,在企业的发展变革中有了哪些变化以及哪些收获和经验,以便进一步搞清楚今后的方向。

当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展开的,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它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影响力并保持持久活力的内在动因。总之,企业文化绝不是孤立的,不是少数人主观意识的产物,也不可能为文化而文化。

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至少有这样几个根本性的转变:第一,.企业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地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组织,人们从无穷尽的极左的政治运动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地从事企业本应从事的经济活动,为强国富民,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奋斗,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当年耀邦同志组织的“关于生产目的”的大讨论推动了这个转变。第二,企业的生产关系、所有制体制从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各种所有制相互补充的综合体系,不再为姓“资”姓“社”的紧箍咒而担忧。第三,企业从计划经济的部门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开始注重研究按经济规律从事生产经营;从重计划轻市场、重生产轻营销、重一线轻二线、重生产轻生活等转为二者并重,开拓市场,以销定产,提高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打破了铁饭碗,从平均主义大锅饭中转向了按劳分配,重视效益,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讲这三点根本性的变化当年是在艰难的转型中实现的。

变化的本质是企业终于转向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原来那种企业体制机制是不科学、不符合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企业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转变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激烈的竞争,由于高科技的发展、脑力劳动的比例的增大,企业发展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更多的取决于人才的实力,这就要求企业抛弃长期以来以泰勒制度为代表的那种把人当作劳动工具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曾经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其主要内容是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精确的定额和物质奖金来促进生产。现在要逐步转向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家研究一下,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大的转变?最近我看到美国人写的《管理大未来》一书,里边就讲到,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勤劳的团队,更加需要一个富有激情的团队”。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颇具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不仅要勤劳,还要富有激情,这个“富有激情”只靠管理制度,靠定额可以实现吗,对于那些开发软件的员工你能给他下定额吗?他坐在那里,脑子里不思考怎么办,你也没法子定额。光讲勤劳是不够的,现代企业的团队需要富有创新的激情,这就是管理理念上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如何激发起员工创造的激情,只有企业文化能够做到!所以,在管理理念变革的背景下,企业文化一整套新的理论就产生了,这是管理观念变革带来的转变。我们国家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当年许多企业管理者,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深处也把人当作劳动工具,我们过去是要做驯服工具嘛!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讲到要做驯服工具,所以我们在管理指导思想上,乃至在潜意识里,都是在想怎么样把这个工具用得更好。制定劳动定额、制度、奖金都是像管理工具,工人也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部机器上的“螺丝钉”。不可否认,我们在这方面也是有创新的,一个时期有些企业也开始关注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大庆。我在黄山会议上讲过,大庆人总结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也是很了不起的。现在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许多企业文化搞得很好的企业,实际上就是贯彻了以人为本。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重大的收获。许多同志不一定完全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建议同志们能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学习这个很重要的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把提高人的素质,把“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放在重要位置,甚至首位,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管理的具体化,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文化自觉、文化向导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来做文章,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企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收获。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