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谈价值与价值观(三)在价值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上
李德顺谈价值与价值观(三)
在价值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上,要充分理解人的主体性
研究价值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体权利和责任的研究。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主体的(需要和能力等)规定性成为客体产生其价值的根据和尺度。任何对象有无价值及有何种价值,都依主体的尺度而形成和改变。这一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这一秘密的发现和描述,更重要的,还可以从中引出深刻的启示:通过对价值现象的根源和特性的考察,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权利与责任。说到底,“主体性”就是人在自己行为中的权利、责任,以及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性。既然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一切好坏得失都并非世界上天然存在的既成事实,而在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那么一切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就在于主体,承担其后果的责任也在于主体。说到底,“主体性”就是人在价值关系和自己行为中的权利、责任,以及权利与责任的整体性。这意味着:在价值领域要更多地关注人,理解人的尊严,倡导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担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互动与和谐,等等。
思考价值问题不同于思考知识和真理问题,价值思维是一种主体性思维,知识、真理问题是个体性思维,就是客观世界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必须如实的去把握它的全貌、全部过程和了解它的本质与规律。所以,知识、真理问题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在社会当中是无可争辩的,是全人类必须统一的。比如 1+1等于2,不管你是谁,1+1都得等于2。任何对象的规律和本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便选择,歪曲事实。
像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方面的,也有企业的,家庭的,还有社会公共方面的等等,多方面的价值关系对于一个主体来讲必须统一,你不能在经济上往那边走,政治上往这边走,这是不可能的。对于不同主体来讲,你没办法要求人人都一样,就像在十字路口,有的人往这边走,有的人往那边走,东南西北各个方面都有人走,你不能要求世界上的人都走一条路,你没有理由,也做不到,但是你要承认多元化,你承认世界是多元的,但是当我自己往哪边走的时候,你必须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因为只能走一条路,你不可能朝四边走,所以价值的多元和一元还是要以主体为尺度,以主体为根据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华民族认准了走自己的那条路,该怎么走?怎么走得好就怎么走,不要看别人朝这边走了,又朝那边走了,我们今天跟这个,明天跟那个,跟来跟去就走不出自己的路了,所以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全体中国人为主体,做对中国人有益,做愿意和能够做的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就是坚持价值追求的一种主体性。
价值问题说到底就是理解人的主体性,学会从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这个方法去分析一些价值问题,这跟我们生活实践很靠近。比如在价值问题上,要理解到底是好还是坏,你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它对应的主体到底是好还是坏?对不同的主体来讲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你不能够用一个判断来覆盖所有的主体。比如说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坏东西,我国古代有个小寓言:有一次发大水了,两个人避难,逃到一棵树上,一个财主抱着一箱珠宝,还有一个农民抱着一个大饼,财主想拿一箱珠宝换大饼,农民还不肯。在正常情况下,谁也不会说一个大饼比一箱珠宝值钱,但在这种情况下一箱珠宝抵不过一个大饼。所以既有需要,又有能力,事物就会对你形成相应的价值,这个主体思维是价值问题的一个核心。
如何理解价值观念
什么叫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毫无疑问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观念。它有什么特点呢?价值观念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而是以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关于价值的思考,人们更多的是用感情、情感,以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以什么方式存在的?要帮助人们树立合理的价值观,不是去关注他有多少知识、有多少学问,而是要关注人们内心深处到底信什么、要什么,所以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信念、信仰和理想。信念是心理学的概念。在生活中信念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你信不信开卷有益?有的人相信开卷有益,有了这个信念之后,他读书就不太会挑捡,拿到什么书就读;有的人不相信什么开卷有益,读好书才有益,读坏书人就受害,有这样的信念,就一定要先甄别哪些是好书,哪些是坏书。信念的最大特点是用知识来支撑的,但更多的信念是在知识达不到的地方,我们还得有个信念。越是在知识之外,越是显出信念的必要和重要性。
信念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所有的信念中最终会形成一个最高的统帅,所有信念的那个终极的信念就叫信仰。信仰大体上有两大类,一类叫有神论,一类叫无神论。神有各种各样的,有信上帝、耶稣的、有信佛祖的、有信真主的,还有信妈祖的,每一个教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但是它的核心就是信仰。所以宗教是一种信仰,但是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比如说我们是无神论的信仰,我们不认为有什么最高的神,没有神仙和救世主,我们信仰的是什么?是科学的信仰,实际上就是信仰人自己,信仰人的理性、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问题最终要靠我们自己来回答、来解决,表现在信仰上就是我们用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手段,来回答解决问题。马克思用这种态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他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按照这个规律将来资本主义以后人类就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信仰是我们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理想不过是把信仰转变成人和社会发展未来的一种追求的目标。像信仰上帝的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得到上帝的认可,成为上帝的子民,进入天堂;信佛的人求得下一辈子能享福;而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做个人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献身。
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主张用三个词来理解:信念、信仰、理想。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的系统,它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反映着一定主体现实的价值、立场、态度等思想内容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这是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形式和精神形式,它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每个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有什么样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从哪里来的?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每个主体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由它的社会存在、生活方式和实践经历凝结成的,人有什么价值观不是随便可以主观选择的,而是你有怎样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社会地位,你用怎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你就会有怎样的价值观。价值观念尽管内容非常复杂,但它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意识一定是反映它的社会存在,这是价值观念的基础和根基。
人们关于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人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标准,价值观念的功能就在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一套判断好坏、善恶、得失的一个标准性,价值观念就像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价值观作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本身具有生存性、稳定性的特点,一个价值观形成了,就等于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准了,有谱了,就是一个人在思想品格上面已经成型了或者叫成熟了,形成了价值观,是人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评价干部的时候经常说政治上成熟不成熟,这个成熟不成熟不能以他念了多少书,有多少学问为准。你说上高中叫成熟,还是上大学叫成熟;是研究生成熟还是博导成熟,那都不一定,真正衡量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是否定型和成熟,要看他有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是灵魂的形象,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政党、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主导意识形态的,这个东西不是轻易会变的,一旦形成的话就是稳定的,是起着“尺子”和“天平”作用的,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变了,这个人就变了。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变了,这个社会性质也就变了。
提炼与构建价值观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价值观念是价值主体觉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全体职工对人、事、物等进行判断的一致认识,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的整体价值。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们的企业有什么需要,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实际上是价值主体觉悟的过程。
价值的主体性特征表明,谁的价值观就要由谁来确立,不是灌输的过程,所以价值观是和主体的实际联合在一起的价值观,主体追求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相信什么。知识和真理是可以灌输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启发和觉悟。《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这则故事说明,违背人本性的东西,通过灌输给他作为价值观念,最终是无效的,瞬间便会土崩瓦解。所以,价值观念是要深入的、准确的、完整的、理解主体自己。
二是价值观是亮底,是向别人交心。我们共产党的价值观就是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土改时期,把土地分给农民,抗战时期是抗日保卫祖国,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推翻四大家族蒋家王朝,这些都是为了人民,就是告诉人们,不为人民服务的,对人民不利的事是我们不愿意做的,我们不能做的。并且为人民服务的好和坏就要请人民来评价,人民肯定了的我们就要坚持,人民否定了的我们就要改正。所以,毛泽东说,真理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对我们来说符合人民利益的才是真理,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你坚持的真理就是错的。这是亮自己的底,交自己的心。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带领着解放军、八路军、新四军提着脑袋干革命,那是凭着自己的觉悟去干,那么在夺取政权以后,我们怎么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呢?就要把为人民服务贯彻到整个制度体系、规则和规范体系、评价标准体系等等制度上来。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道德号召,尤其不是对老百姓和普通人的道德号召。对普通人来讲,为人民服务就是坚守我们的岗位职责,大家通过分工互相合作来实现自我服务,只有对于公务人员、领导干部、党政系统的人员来说,为人民服务是要把自己放到人民之下,按照人民的要求去做事,这时候你不能说我也是人民,那么,你就是为你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了,如果这样来理解党的宗旨就偏了,宗旨偏了就是核心价值观偏了,所以是亮底,是向别人交心。
第三,价值观就是承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大家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国家社会、我们的政党价值观建设的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为对中国经济上、军事上、科技上的崛起,全世界好像都没有争议了,但是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中国经济越发展,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不解决,将来越可怕或者越微不足道。所以,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时,就给有关部门下达了一个任务,就是研究提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个工作从2005年启动到现在快十年了,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一个字都很好、都很重要、都是好词。但是它就像满天星斗,缺乏核心的东西,没有一个魂,没有一个中心。我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是核心内容。而且这一提法,它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没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年,习近平同志讲到,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觉得这种说法更好、更科学、更准确一点。
这套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这个中心应该是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在文章中曾讲,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内在要求。他特别在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政法工作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邓小平说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说法的本意也是实现一种社会公平。其实,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做出的最大选择和承诺。社会主义如果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老祖宗那里,包括康帕内拉开始,一直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时,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公平。而他们在设计未来美好社会的时候,最终想象的就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公平的社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的社会,这也是一个公平正义型的社会。
所以,从思想理论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它的最大成就或最大贡献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自由这种追求基本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有三个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但在实践中,博爱首先被淘汰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党、政府会以博爱为旗帜,博爱现在只是慈善团体的旗帜。自由和平等从道理上讲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实践中,有的时候只能保一个,那保什么?资本主义的实践证明,它那个历史阶段所能做到的主要是自由,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市场经济等,按照这种逻辑,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由主义的同义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最前沿的那些思想家们也已经提出这个问题来,就是如果不解决公平问题,自由也不能再发展了,自由也不彻底了。所以像罗尔斯这样的当代最有思想的思想家,他们都以公平做旗帜。社会主义则从一开始许诺的就是公平。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揭露剥削的秘密,它的必然性、生命力和结局。所以,社会主义从根子上、从理论上一开始就是公平正义。
正义这个词定义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叫自由型的,即自由就正义,不自由就不正义;一种叫公平型的,即不公平就不正义。我们中国现在改革开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社会公平问题。现在全世界国际政治冲突的一个最大呼声是什么?公平。所以,公平正义既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世界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以上是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略有删减)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