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4年《中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心灵契约”

文/肖锋鸣

一部经济发展史,本质是人类认识重心与经济发展动力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以土地开发为本的农业经济形态和以技术开发为本的工业经济形态,正在向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的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这种转变,将重塑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方向性的启示,也揭示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培育健全人格,构筑“心灵契约”的发展走向。

构建“心灵契约”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讨,无论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行为规范的建立,还是对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生根、深植、提高规律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道路上辛勤探索、积极求变。因而,遵循知识经济形态特点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培育求真、向善、尚美、公正等健全的人格特质,这是有效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所在。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重视心灵力量的挖掘,培育健全的人格,大力推行“心灵契约”。“心灵契约”是心灵上的,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书面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高度指引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从企业的内力和外力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来看,思想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内力、是根本,决定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影响员工业绩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韦邦集团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家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现代高档家具,员工1000多人,生产能力达5亿多人民币,50%的产品远销美、英、法、德、意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家企业不是很大,但他们倡导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心灵契约”却十分独到和令人惊叹。韦邦的企业精神和“心灵契约”是“勇于接受挑剔,在挑剔中矗立”;座右铭是“挑剔出极品,挑剔出市场”;经营宗旨是“诚实经营,品质第一,以最好的产品贡献于人类”。韦邦集团就是凭借这三句极具生命力的企业精神和心灵理念,既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培育了健康的人格,给员工以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也用“极品”创造了较好的知识经济效益,做到了“年年难过年年过,一年比一年过的不错”,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家具出口企业”。

激励性“心灵契约”的打造

制度是一种成年人在书面上的契约,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制度是有空隙的,而文化则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文化可以在制度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要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原因。契约的本质应该是约束功能,是通过契约的条款,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双方实行约束。而“心灵契约”则不同于一般的契约,它的功能则应该更偏重于激励性,或者说激励性正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企业文化的激励性,就是增强感染力和鼓动性,激励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要让员工看到企业文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工作的责任感,一种进取的动力感,这才是企业文化激励功能的要义。能给人以充分的联想,调动人的情感器官,催人奋进,令人感动及具有鲜明个性烙印的文化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如何打造激励性企业文化呢?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的认同为关键,以管理者为重点,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其中尤“以管理者为重点”至关重要。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重视与否,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江苏省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结合多年的经营实践,致力于研究心力管理,极力推崇“心之所及,力之所达”的管理理念,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效益,被评为江苏省的名牌产品。“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进”,他非常注重激励性功能的运用。2010年底,黑松林出台了“5年内员工工资每年递增不低于15%”的承诺;2013年,黑松林实施了“员工分享计划”,即每月给每个员工发放10斤食用油、20斤大米、30个鸡蛋的实物补助,解决了物价上涨给员工带来的影响;最近,黑松林还建立了“激励基金”制度,对年度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嘉奖。黑松林确实做到了“你的生活是我的,我的工作是你的。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的多方激励。

注重“心灵契约”的固化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以“文”化人,把“人”“化”成有先进思想、高度觉悟的人;企业文化的特征是自觉,不是做作和炫耀,是从不用想起、也从没忘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被大家所认识、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体现在日常的、具体的工作生活行为中,看得见,体会得到,感觉得着。“人化”的实质是思想物质化、观念有形化。在“人化”和“化人”过程中,“化人”尤为重要。化就是变,“化人”实为“变人”。通过体制机制设置、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激励并存,使人不仅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而且由“要我这样干”变为“我要这样干”。在企业中,知识很重要,但员工的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比素质更重要的是觉悟。觉悟是一种醒悟,是一种自觉,体现在责任心、事业心和道德心三个方面。企业文化看“人”,就是通过企业文化之“化”后人的表现、人的能力、人的素质及反映在企业精神面貌、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及技术管理、品牌形象、竞争实力上的水平和能力。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事业心、道德心。只有将企业文化进入员工的心灵,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化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企业文化重在于“化”,而“化”又包含内化、固化和转化,也就是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员工心中,固化成规章制度,进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其中内化是关键,固化是手段,转化是目的,三者是一个逻辑统一关系。所谓企业文化的固化,就是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固化成为联接其他二者的一个有效手段,内化要靠固化来完成,转化也需要固化来推进。不能固化的企业文化,就如同空中楼阁,不能落地生根。企业文化理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以实现文化的固化,故一定要选好表现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具有象征性和载体性,我们说文化是“实”的,而不是“虚”的,“实”就“实”在载体上,不要以为只有文字、思想、语言、理念才能代表企业文化,相反,文字、思想、语言、理念仅仅是抓企业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感受企业文化、表现企业文化的根本来源于载体,来源于产品、技术、流程等被物化的东西的真实感知。缺少这些真实的感知,企业文化无从感受,更无法固化和深植。海尔集团的高管们深知此理,早就将溢美于形,悠然时尚的海尔冰箱、海尔彩电、海尔空调及“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流程,当做企业文化的载体来抓,实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个人愿望的有效对接,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由“知”到“信”,由“观望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从而使企业文化和“心灵契约”融入员工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血脉,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和心灵归属,才能达到文化自强。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直工委原组织部长、企业工作部长、副厅级干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