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企业精神 构建基层推进机制
冯立波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吉化现已由最初的染料、化肥、电石“三大化”,发展成为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总资产360亿元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50多年来,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7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吉化,对吉化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多次给予吉化“新中国的化工长子”的高度评价。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吉化积淀了十分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创建了享誉业界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曾创造了全国学吉化的辉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吉林石化公司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构建了以中国石油文化为根,以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枝,以全员素质提高为叶的特色文化体系,形成了根深干直,枝繁叶茂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
把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传家宝,在新的历史阶段不断实现企业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
吉化精神和作风,既适合于石油化工企业的本质特点,又具有作为化工长子的自身特色,是吉化的立企之根、传家之宝,更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遵循和纲领。按照上划中国石油后的实际情况,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中国石油企业精神、吉化精神和作风进行了融合、继承与创新。
一是提炼形成了具有吉林石化特色的“四种精神”。2009年,吉林石化经过深入挖掘、提炼和概括,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鲜明时代内涵的吉化“四种精神”,即体现吉化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的“麻袋毛精神”;体现吉化人乐观进取、大胆实践、求实创新、敢于突破的“矛盾乐精神”;体现吉化人牢记责任、为国分忧、为民解困、敢于担当的“背山精神”;体现吉化人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登天精神”。开展了吉化“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的评选和宣传工作,形成了以王芝牛、李国才、于德泉、桂纯等老一辈“四种精神”代表人物和以蔡小平、丛强、高彦峰、刘玉等12名新时期传承“四种精神”代表人物的英模群体。“四种精神”是大庆精神在吉化的具体化和人格化。
二是赋予了“严细实快”作风新的内涵。“四种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具体和人格化,严细实快作风是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
“严”,就是严字当头,从严管理。“严”是吉化作风的核心。体现在领导要求严,遵守纪律严,执行制度严,检查考核严,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赋予“严”字“规则制定之后,执行决定效率”的内涵。
“细”,就是见微知著,点滴抓起。体现在思想教育求细,细在以小见大上;勤俭节约求细,细在一点一滴上;基础资料求细,细在一笔一划上;关心员工生活求细,细在无微不至上。在新时期,我们赋予“细”字“责任明确之后,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
“实”,就是尽职尽责,求真务实。体现在吉化人说实话、做实事、讲实绩、求实效上。在新时期,我们赋予“实”字“任务下达之后,态度决定效果”的内涵。
“快”,就是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体现在吉化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改变面貌的紧迫感,提高效益的荣誉感,办好企业的使命感上。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赋予“快”字“方向确定之后,速度决定生存”的内涵。
三是进一步把与企业精神、吉化作风相配套的行为准则固化下来。在多年的创业实践中,吉化形成了关于企业精神面貌、生产经营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条例、岗位规范等,这些行为规范与吉化精神、吉化作风相配套,构成了吉化优良传统的完整体系。公司和各厂都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保证了企业精神和理念的传播与落实。
注重对企业精神和吉化作风的宣传教育,形成广大员工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
企业精神和作风必须经过反复不断的宣传教育,才能成为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坚定员工信念的共同而巨大的精神力量。
一是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形成带动效应。50多年来,吉化历届领导干部发扬“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作风,高度重视队伍作风的培育,以身作则来实践企业精神。2011年,公司开展了“大庆精神再学习,吉化作风再教育”大讨论活动,各级领导带头下基层,进班组,带头宣讲大庆精神、吉化“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公司各级干部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倡导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块麻布做起,把“麻袋毛”精神发扬光大。同时,积极开展精细管理,查找差距,消除技术瓶颈,实施生产优化,努力降低消耗,有517项技术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麻袋毛”精神在新时期赋予了科学管理的新内涵。
二是开展各类典型教育,彰显榜样力量。“十一五”以来,公司评选国家、集团和省级劳动模范53人次,评选四届金牌工人40名,涌现出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等56个模范集体。我们利用吉化报、吉化电视台、吉化网及社会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2010年末,我们组织开展了吉化“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的评选工作,并把他们的事迹编辑成《吉化“四种精神”》一书,发到班组学习,让“四种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三是运用各种活动载体,大张旗鼓宣传。我们注重运用宣传载体,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使企业精神和作风具体化、形象化。其一,广泛征集吉化故事。2007年,广泛征集50多年来反映“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的小故事,汇编成《吉化故事》一书,并在《吉化报》开辟专栏,每年发表新故事100篇,开展万人参加的优秀故事评选活动,让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教育。其二,运用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公司展厅和化肥厂被中国石油命名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共接待6万多人参观学习。其三,开展企业精神教育。编发了《企业文化手册》,《共和国化工长子》、《品格》、《根基》等电视宣传片、《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吉化优良传统》口袋书等,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学习。其四,通过开展创建活动,积极践行企业精神和作风。创“全国文明单位”、创“无事故工厂”,以上班创“五型班组”、下班创“五好家庭”为内容的“双五工程”创建等活动,成为宣传企业精神的阵地。其五,通过员工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和吉化作风。几年来,通过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专题演讲、故事会、座谈会、画廊展览、各类体育比赛等活动,热情歌颂了企业精神和吉化作风,让企业精神和吉化作风深入人心。
构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三段式”推进和滚动提升机制,促进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真正落地
针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认知不到位、理念不落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们构建了企业文化建设“年初体系评价,年中示范推进,年末评先选优”的“三段式”推进和滚动提升机制,形成全年工作的闭环管理,以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提升带动工作提升,推进了企业精神和理念落地生根,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上台阶。
一是年初体系评价,找准差距问题。各单位按照成熟阶段、上升阶段、认知阶段进行分类,摸清底数,查找不足,规范工作内容,面对面的指导,为整体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
这套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侧重定量;具体工作与整体评估相结合,把握整体;载体实践与基础工作相协调,注重基础;基层特色与公司文化相统一,鼓励特色。
评价工作分为问卷调查、测试访谈、现场调研、评价报告及反馈意见等环节。问卷调查由五个部分组成:一“企业精神和理念”,评估检查员工对公司现行企业精神、理念的掌握、认可程度;二“对公司现行企业文化评价”,评估检验员工对公司文化现状的认知情况;三“对本单位企业文化评价”,评估检验员工对本单位企业文化现状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四 “对个人价值观评价”,了解检验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五“对企业文化建设建议”。现场调研主要是对硬件部分和基础工作进行调研;访谈测试主要是对员工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内容的了解和认知情况。我们制订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用于现场调研和访谈测试。《评价标准》分为内容维度、组织维度、途径(载体)维度、方法维度四个方面。每个维度下五项具体考核打分标准,满分合计100分。根据对各单位的现场调研、访谈测试和问卷调查,最后得出体系评价结果,形成各单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企业文化评价报告》,反馈给基层单位,限期整改。
我们这套评价体系的特点:以推进工作为目的;直接与基层员工沟通交流;具有传播性与指导性;可实施、可控制、可检测、可改进。
2010年,我们印发并回收《调查问卷》1556份,访谈员工700余人,形成基层单位《企业文化评价报告》38份。评定为企业文化建设成熟阶段12家单位,上升阶段13家单位,塑造阶段7家单位,认知阶段5家单位。
二是年中示范推进,对照样板学习。我们借鉴和运用对标管理管理的思想,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标准的持续提升。其一,举办企业文化大讲堂。2010年,我们举办了以“盛夏里吹来一缕清凉的风”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大讲堂,邀请专家讲课,展示8个工厂、5个车间、5个班组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并由专家现场点评。其二,组织现场推进会,感受先进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树立学习的样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年末评先选优,形成比学赶超。我们运用开放式管理的思想,带动了企业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司在年末组织内部“企业文化示范单位”评选活动,评选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优秀单位”,鼓舞了先进,鞭策了后进,进一步推进了创建工作。我们这项评先选优工作,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示范单位少而精,真正具有示范作用。其二,精神鼓励,不设奖金。把参观学习作为奖励,有效地激发干部员工的自豪感。其三,宣传效果好。
四是体系滚动提升,带动整体提高。我们借鉴和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思想,创新了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滚动提升。在2011年和2012年新一轮的体系评价中,我们通过建立新的体系,以体系的滚动提升,达到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上水平的目标。在评价方式上,2011年和2012年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按照“分级实施、同步推进、整体提升”原则来进行。
“分级实施”就是对上年度进入成熟阶段的单位按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开展工作;对未进入成熟阶段的单位,先要按照上年度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进入成熟阶段后再参加高一级评价体系的评价工作。“同步推进”就是对两个层次的单位同步开展评价工作。“整体提升”就是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把各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评价体系上,访谈和调查内容更加深入,评价标准有了新的提高,考察范围更加广泛。《调查问卷》内容增加了对企业精神、理念落地情况及各单位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企业文化环境的调查。《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突出了企业文化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考核内容更加全面。2011和2012年企业文化评价标准由五个模块组成:一是人气指数模块(主要包括员工对领导班子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员工需求满意度、员工信仰和价值取向等)。二是素质指数模块(主要包括领导班子素质、党员队伍素质、员工队伍素质、“双五”工程建设等)。三是环境指数模块(主要包括企业形象建设、企业环保管理、企业现场管理、企业综合治理等)。四是发展指数模块(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用户满意度、发展规划等)。五是文化基础指数模块(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基础工作、主要领导践行企业文化情况、企业精神教育设施的建设、文化宣传教育情况、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三段式”推进和滚动提升机制,使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快速进展,进一步落实了集团公司的“四统一”要求,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真正被企业员工所认知、认同。目前,公司已形成两级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交相辉映,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基层文化建设上下呼应、特色纷呈的崭新局面。碳纤维厂继承和发扬“登天”精神,以“宁让黑发变白发,也要白丝变黑丝”的豪迈气概,顽强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生产出国家急需的高端碳纤维,受到了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炼油厂分析车间坚持“人人当能手,个个争金牌”的车间理念,积极打造金牌文化,在省、部级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在公司四届“十大金牌工人”评选中有三人获奖,保持了“百万数据无差错”的骄人业绩。基层班组深入开展创建“五型班组”工作,积极打造特色班组文化,涌现出了“工人先锋号”等优秀班组长典型。
进入“十二五”,我们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千万吨炼油能力,百万吨乙烯规模,国家碳纤维研发生产中心,中国石油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以及建设燃料乙醇新业务板块”的“四加一”发展定位,确立了以炼化业务为核心,以“燃料乙醇、集体企业”为两翼,以创新体系、人才体系、矿区服务体系为重要支撑的“一核两翼三支撑”发展格局,为公司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石化公司将以厚重的精神传承、崭新的队伍风貌、稳健的发展步伐、优秀的管理业绩、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向世人展示着新的魅力与风采,努力实现新中国化工长子的新跨越。
(本文为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在“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有删改)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