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2年7-8期

【企业改革论坛】“万能工具胎”诞生记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     时间:2012-09-14

 

 

 

   19534月,正值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鞍钢的生产建设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就在这时,鞍钢生产指挥中心接到矿山第一线的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而被迫停止作业。

    卡动器是凿岩机上最易磨损的零件,虽然体积还没有拳头大,但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车、插、铣、渗碳、淬火等12道加工工序,而且精度要求高。当时国内尚无厂家能生产这种备件。当时,王崇伦是鞍钢机修总厂工具车间的一名刨床工人。而十万火急的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在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

    试制卡动器刚刚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车床加工只需要45分钟就能加工一个。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却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插床工忙得满头大汗,可机床前积压的待加工件却越来越多,负责后部加工的铣床、磨床操作工人被迫干干停停。结果一天下来只能制作四、五个卡动器,远远满足不了矿山生产迫在眉睫的需要。“等米下锅”的各矿干脆派专人守在工具车间,加工完一个卡动器,立即送往矿山。

    偏偏在这时候,工具车间又接到为凿岩机试制第二种常用备件——反螺母。这又是必经插床加工的活,一时间,插床面前积压的待加工件多达上千个。

    全车间的人都绷着脸,急得团团转。王崇伦从前干过插床的活,知道这次插床加工的问题是出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上。王崇伦琢磨,能不能把这活也搬到刨床上去。于是王崇伦悄悄搞起了攻关。

    半个月后,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特殊的工具胎图纸展现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小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卡动器和反螺母都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转360度,任意选择加工角度。原来,插床只能一次加工一个工件,而工件置放在这个工具胎内,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像串糖葫芦一样方便。车间主任和工程技术人员看了王崇伦设计出的图纸,都对他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

    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班里几位老师傅的帮助下,几天之后,一个长达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

    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更让在场的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一工具胎竞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一番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一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

    之后,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倍,他操作的“牛头刨”,成了“千里马”,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以当时加工的9种零件的定额时问来计算,月平均效率提高5.5倍。

    “万能工具胎”发明之后,工崇伦箅了一笔细账:卡4个件的工具胎,可以卡5个件;每天可多加工12个件;死刀杆变活刀杆,加大吃刀量,每天可多出 4个件;把机床速度由每分钟50次提高到70次;用新的拐形工具代替手动上卸卡活螺丝,每次可节省30秒钟,一天可多生产137个零件,这意味着一年完成三年任务。

    当年10月,《东北日报》记者修英来厂采访,不久《东北日报》发表了题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长篇通讯,详细报道了王崇伦的事迹。

    后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提倡学习王崇伦工作精神。各地工人、战十、学生掀起学习王崇伦的热潮。

王崇伦的事迹还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从此,王崇伦以“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誉满中外。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