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2年7-8期

【媒体观察】老字号如何避免“柯达一刻”?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任翀     时间:2012-09-14

 

春节前,一则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令很多人感到既意外又遗憾。曾几何时,不论是春节这样合家团聚的日子,还是婚礼、出游这些承载欢笑的日子,柯达胶卷都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很多人担心,柯达如果不能在破产保护的缓冲期内通过资产重组实现重生,这个131年的 “老字号”是否就此在市场消失?

  柯达跌宕起伏的命运恰恰为国内的那些老字号企业敲响了警钟。谁能料到,这样一家一度拥有世界胶卷市场2/3份额的公司,资产总额只剩下51亿美元,债务却达到68亿美元,曾经的风光无限难掩如今资不抵债的狼狈。对国内的老字号来说,即便现在活得滋润,也有必要参照柯达的经历,未雨绸缪一番。

 

  不能迷恋 “温情牌”

 

 

  “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这是当年柯达深入人心的广告词。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中国消费者怀念地找出柯达几年前的广告,细细品味其中体现的温情。可即便无限留恋,胶卷时代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普及和便捷而一去不返,柯达的“温情牌”最终敌不过市场的变迁。

  然而,“温情牌”却是国内很多老字号企业频繁使用的推广招数。在一些老字号的宣传广告中,不乏几代人共同选择老字号产品的镜头,而 “回头客”、 “口口相传”也依旧是很多老字号赖以生存的基础。殊不知,这样的营销方式未必真正管用。眼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字号面临的挑战者越来越多,大部分老字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有新的替代品;也有很多新品牌在挑战老字号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字号不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下功夫,那么,消费者在众多选择面前,很容易发现老字号的品质 “不过尔尔”或“名不副实”,使得老字号最终成为历史。

 

  尝试颠覆式转型

 

作为一家典型的美国企业,柯达非常重视创新,不仅发明了数码相机,还拥有1100多项专利。但发明数码相机后,柯达未曾料到数码技术会完全取代胶卷市场,它对市场局势的错误判断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命运。相比之下,原本也是胶卷生产大户的日本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诞生后,对自身业务结构进行了颠覆式的调整,将原先的影像事业、信息事业、文件处理事业三大板块改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领域,最终实现生存和继续发展。

  对老字号企业来说,成熟的技术往往是其立身之本,颠覆式转型好似壮士断腕。但柯达的遭遇证明了再成熟的技术也可能被完全替代,当原有的产品或服务跟不上时代节奏时,哪怕再出色,也不可恋战,而是要及时寻找“蓝海”。在这一点上,同为美国老字号的杜邦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有着210年历史的杜邦是世界500强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司。 1802年,一位名叫埃留特雷·杜邦的法国移民在美国创建了杜邦的第一家工厂,从事火药生产,用以帮助这个新兴国家的建设,杜邦很快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火药生产商。但从1900年开始,杜邦意识到火药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从而利用原先的技术优势,进行化工产品的研究生产,在塑料、燃料、合成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材料都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包括1930年的氯丁橡胶、 1938年的尼龙等;在20世纪60年代,杜邦更是花费1亿美元开发了41个新产品,包括消费者颇为熟悉的莱卡弹性纤维。但当1999年杜邦出售其手中所有的大陆石油公司股票、分离能源业务时,还是让业界跌破眼镜,因为石油是杜邦材料业务的主要原材料。

  对于这一颠覆性的做法,杜邦认为是必然的道路。“在21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三次世纪性的转型,最近的这一次,希望帮助杜邦成为一家面向市场的科学公司,服务于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杜邦方面解释。在它看来,可持续是企业发展的期望,也是环境、市场的要求。老字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也要不断减少经营活动给环境留下的印迹。

 

  技术容不得窖藏

 

  柯达的1100多项专利曾是它傲立市场的资本,在亏空越来越大的时候,柯达还曾通过销售部分专利筹集了20亿美元来维持生计。但这一做法并未扭转柯达的命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多的技术被柯达雪藏了起来,而不是以其为基础,加以推广和运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柯达虽然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没有在数码相机的标准制定上抢占先机,这就使得日本的生产商顺势而入,成为数码相机领域最大的掌控者。

  可见,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像美酒那样窖藏起来。对中国的老字号来说,手中的技术不少,但能否在新时代中利用它们占领市场,还是一个问题。很多老字号手中的技术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相当高的荣誉。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局限在保护和传承的层面上,从某种角度说,就好像博物馆中的库存藏品,消费者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把好技术展现出来应当成为老字号推广自身的第一步。以周虎臣、曹素功两个老字号为主组建的上海笔墨博物馆,面积只有150平方米,堪称上海最小的博物馆,却在半年时间里吸引参观者3万余人次,带动笔墨销售700万元;童涵春堂开设的中药博物馆,将其227年传承的 “丸散膏丹”炮制器具、传统炮制技术、老药品、老药方等原汁原味中医药发展史、珍贵历史物品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不仅有力宣传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而且直接带动了药店的销售。

  另一方面,老字号手中的技术还应当变成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载体,比如生产标准、行业规范。藏在博物馆里的技术显然不适合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如果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标准制定,或许能赋予老字号更强大的竞争力。中国众多老字号企业非常注重技术的传承,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业标准倡导方面的发展意识却不强。这些年,虽然也有些老字号将创新而来的新技术以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起来,但在制定标准领域,老字号的声音少之又少。事实上,不少老字号将开设连锁店、吸引加盟店等方式视作新形势下的发展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将生产工艺和服务方式用标准的形式予以固定呢?这既是老字号对自身技术的传承和保护,也是老字号应对市场竞争的积极信号。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