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实践】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研究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建了享誉业界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构建了以中国石油文化为根,以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枝,以全员素质提高为叶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为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为推动基层管理水平提升,促进公司企业文化整体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基层文化管理实践告诉我们:越是企业文化建设做的好的单位,它的员工队伍精神面貌就好,单位管理水平就高,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公司的前列;反之,一切都落后于他人。企业基层文化建设如此重要,那么这些单位是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呢?他们有什么秘诀可供借鉴?带着这些课题,我们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对公司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课题背景的提出
一是基层文化建设是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一个地区分公司,下属基层单位38家,涵盖了化工生产、销售、设备维护、后勤服务等多个领域,公司的生产运营等全部功能几乎都要靠基层单位来实现。基层单位是公司生产经营的主体,离开了基层单位的有效运营,公司就将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中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不考虑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
二是公司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得不够平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做的都很到位,形成了较好的企业文化框架和模式,企业文化软实力作用也发挥得比较突出。企业文化搞的不好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不起来,缺少生机和活力。因此亟需对好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进行总结、研究、分析,提取其可供其它单位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架构起企业基层文化建设成功范例。
三是基层单位好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吉林石化公司建厂55年来,各基层单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自从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公司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许多好传统、好作风也逐渐被丢弃。直至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特别是公司重组整合以来,企业文化建设才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因此,如何唤醒公司以往的优秀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使公司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此次开展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进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本着“本土性+先进性”原则,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那些符合行业特征、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和先进性的基层文化,在建设实践中很容易得到广大员工认同,并内化于心,转化为员工自觉行为,从而在提升管理和促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碳纤维厂是我们公司生产高端碳纤维产品的基层单位。从碳纤维产品研发、设计到中试,直至最终形成工业化生产,碳纤维人以“宁让黑发变白发,也要把‘白丝’变‘黑丝’”的诤诤誓言,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40年磨一剑”,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吉林石化“登天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多年来始终引领和激励着碳纤维人攻坚克难,一路前行,促进了碳纤维厂的发展和壮大,并使之成为今天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同样,吉化矿区服务事业部是一个专门为吉林石化广大员工提供医疗、供热、物业、文体等后勤保障的服务单位。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服务特点和多年来的生产实践,以为吉林石化广大员工提供一流服务为宗旨,持续开展了以“心系万家”为主题的“便万家、暖万家、惠万家、康万家、乐万家”特色文化创建活动。特别是其麾下的物业公司提出了“房子不漏就是硬道理”的理念,更是道出了物业公司广大员工为民服务的由衷心声和铿锵誓言。当然,还有许多这样的单位、车间、班组。正是由于这些单位都能够结合各自实际和特点,精心总结提炼源自于自身土壤、又具有先进性的工厂、车间和班组文化,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使公司基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满。同时也促成了公司企业文化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绚丽美景。
二是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三是实施有效工作机制,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自2010年以来,我们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上成功地实施了年初体系评价、年中示范推进、年末评先选优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深入基层开展文化评价。每年年初,我们都借鉴成功的文化评价模型,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并集中利用2-3个月时间,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基层单位,通过与不同层面的人员交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书面形式客观地做出评价进行反馈。同时帮助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工作。二是运用学习交流和现场参观等方式,深入基层推进文化活动开展。每年年中,我们针对年初评价中暴露出的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文化推进活动,切实解决基层单位企业文化的短板。先后举办过企业文化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的企业文化专家学者授课,组织经验交流会,进行现场参观,以及组织基层企业文化骨干人员赴国内优秀企业取经学习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基层单位对企业文化的认知问题,提高了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组织现场考核验收,开展评先选优工作。每年年末,公司邀请国内企业文化知名专家学者与我们一道,分组深入基层单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考核,通过现场检查、定量打分,最终评出公司企业文化示范单位、优秀单位,并在公司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给予奖励。同时,对没有评上示范和优秀的单位,公司视为企业文化不成熟单位,在次年的企业文化评先选优中,需要补课达到成熟标准后方能有资格参加本年度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评选。
推进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是队伍素质有了新提升。各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创学习型班组,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建修公司等单位始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学习理念,注重抓好员工的日常学习,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深厚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硬、业务精的先进典型。
二是基础工作有了新改观。各基层单位坚持把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数十年抓好抓精一项工作,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肥厂从一笔一划抓企业规范养成,坚持一张仿宋字记录30年不走样,推进了基础工作规范化、上水平;电石厂等单位从一个会议一份文件抓起,坚持开展“创无事故工厂”活动30年不走样,工厂每年第一个会议是安全大会,第一份文件是创无事故工厂文件,第一份合同是安全包保合同,推动了工厂的安全文化不断成熟。从而促进了公司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成熟。
三是项目建设有了新突破。基层文化建设迸发出了强大力量,凝聚了广大员工士气,激发了工作干劲,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的进程,确保了项目质量和工期。炼油厂在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中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抢抓机遇,号召参与施工建设的广大员工发扬“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抓进度,保质量,只用1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千万吨炼油项目6套主装置和18个配套项目建设,仅用40天时间就全部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并实现了新老装置的衔接与优化。创造了同类装置中建设速度最快,开车时间最短,工程质量最好,项目投资最省,做到了能源消耗不增,污染排放不增,员工总量不增,土地使用不增,实践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新突破。
四是节能减排有了新成果。各基层单位坚持发扬“麻袋毛”精神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实施节能节水项目改造,“十一五”期间全公司共节能39万吨标煤,节水3568万立方米,提前完成了中国石油和吉林省下达的“十一五”工作指标。与此同时,各基层单位坚持“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在国内率先设计并建设了三级污染防控体系,开展了污水预测预警系统建设,推进了“三级”防控设施远程无线控制等项目实施,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COD浓度稳定70mg/L以下,远远好于国家规定的污水处理一级排放指标。
五是责任担当有了新作为。一是各基层单位始终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感恩回报社会当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用文化凝聚员工士气,引领工厂发展,为公司多创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二是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之一,当成建设和谐企业的最重要任务抓好。积极开展扶贫送温暖工程。三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次向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向吉林市遭受洪灾地区捐款捐物。吉林石化公司被省、市和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命名为“防汛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企业”。
(作者单位为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徐建东 胡天戈 葛 静)
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但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基于这样一种考量,首先,在整体特色文化建设上,坚持典型引导。有意识地选定几家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对、特色明、基础好、作用突出的基层单位,积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特色文化建设。其次,在基层文化理念提炼上,坚持典型引导。基层文化建设之初,针对一些单位不知道从何下手问题,我们组织基层文化做的好的单位到这些单位进行手把手的传授与讲解。通过讲解,使这些单位明确了总结提炼文化理念的方法和步骤。再次,在企业精神教育基础地建设上,坚持典型引导。
行为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企业精神人格化的代表——先进典型的言行对普通员工的行为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倡导和规范员工行为上,我们也始终坚持把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作为推进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广大员工中大力宣传以李国才、于德泉、王芝牛、桂纯为代表的“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背山精神”和“登天精神”,以及吉化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蔡小平、高彦峰、丛强、王忠伟等先进事迹,从而在全公司营造了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和中国石油优秀班组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金牌工人等模范群体和个人。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