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的2011和苏宁的2018
何为企业家?奈特提出“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熊彼特提出“创新”,柯玆纳提出机敏……在他们看来,企业发展是企业家用想象力、魄力去识别和搜寻利润机会、承担风险的过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千多年前,李白提笔写下这首《下江陵》的千古名诗,以表达他当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一千多年后,当转型取得一定成效后,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2018年元旦致辞中,借用这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说:“经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慰后,接下来苏宁要追求‘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壮志”。
在苏宁28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三次重大转型,让张近东最有感触的是第三次。那是2011年,当时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与之相反很多实体店纷纷陷入困境,面对现状张近东决定转型,并确定“科技苏宁、智慧服务”的未来十年发展战略。
对于一个在线下发展20多年的连锁巨头而言,苏宁的这次转型无疑是一次自我革命。9年来,苏宁也最终用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不久前苏宁递交的第一季度成绩单和2017年业绩答卷都表明在张近东的掌舵下,苏宁这艘巨舰开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01 | 八年前的那个决定
一个月前,当苏宁的朋友圈再一次扩大后,张近东说了一句感慨万千的话:“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率先把握住机会,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
确实,商业竞争是残酷无情的,如同慢鱼、小鱼最终的命运归宿是被快鱼、大鱼吃掉一样,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很难在市场上存活,与之相反能快速拥抱变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会越活越好。
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28岁的苏宁,朋友圈越扩越大,碧桂园、万达、融创、阿里巴巴、腾讯等都成为苏宁的好友,这本质上是对苏宁能力的一种认可。
毕竟,在所有拥抱互联网的实体巨头中,苏宁是少有获得成功的企业。一份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去年家电市场近80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中,苏宁易购独占鳌头,占有20%的份额。
进入2018年,苏宁的增速还在加快。苏宁易购一季报显示,其商品销售规模为693.30亿元,同比增长46.33%;营收同比增长32.76%,为496.2亿元;其中线上平台实体商品交易规模为397.71亿元,同比增长81.5%。这一增速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同比仅微增3.3%。
截至今年一季度,苏宁易购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盈利,这意味着苏宁的转型已经取得成效。财报显示,第一季度苏宁易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2.15%,为1.11亿元。
业绩成绩单的向好,意味着张近东8年前那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切实践行“科技苏宁、智慧服务”发展战略的苏宁,最终用数据证明了自己。
“现在回头看,苏宁8年前的转型战略是对的,战略模式也是对的。但转型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是小体量的公司早就垮掉了,苏宁有资源、有资本、有实力,用实践证明,有的时候也是剩者为王。”
如今苏宁易购的市值已重回1400亿元,再次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经过多日上涨后,截至中午收盘,苏宁易购的股价报收15.39元每股,总市值为1432.82亿元。
02 | 万变不离其宗
所有成功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顶得住压力,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在商海中,这么多年张近东给外界的形象是一个实干型企业家,他不同于竞争对手喜欢追求“网红效应”,很少出惊人话语,只将服务定义为苏宁的唯一产品。因为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而零售的本质是提升效率,服务好用户。全球互联网巨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每年在致股东信中也都会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创业初心。
张近东说,创业初期,苏宁的目标是服务好每一个消费者;在连锁发展阶段,苏宁希望服务更广泛的人群;而到现在,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苏宁要融合科技的力量,满足用户全方位的需求,引领行业持续创新。
在张近东看来,技术是一种工具,零售行业的物流能力、供应链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等都可以通过技术来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苏宁要用所有科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帮助零售店面进行迭代升级。
确实,在所有行业中,零售是与科技结合最为密切的行业之一,需要不断提升效率的零售业也是最能帮助高精尖的技术快速落地商业化的行业之一。
而不同于其他同行,张近东在苏宁发展早期,就开始标准化建设。1993年,苏宁建立第一套售后管理系统,对用户信息实行数据流程管理;1999年,苏宁自主开发的首代ERP系统正式上线。那时他就意识到:“只有把内功练好,完善物流和IT系统,未来的经营效率才会更高,成本更低,管理更细。”
在连锁扩张年代,拥有IT神经网络,讲究后台先行是苏宁的重要发展砝码。为了打造科技苏宁,张近东2013年还在美国设立了苏宁硅谷研究院。此后,就连去美国开会,张近东第一站去的也是硅谷研究院,并且强调总部会给足资源。
正是因为重视,认定万变不离其宗,科技能提升零售业的效率,当前科技才会成为苏宁最关键的核心驱动力。
03 | 两百亿的重金布局
虽然当前零售业已没有线上线下区分,但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物流、效率上的比拼却从没间断过。
从财报中看,重视技术的苏宁,当前的商品流通效率正在越来越快,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强。截至2017年12月底,苏宁存货周转天数已经降至34.89天,同比减少1.86%。这个数据越低,说明企业卖出商品、存货变现的速度越快。
做到这点并非一日之功。张近东说:“28年来苏宁在物流上一直坚持投入,截至去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并且通过财务报表可以看到,我们的物流几乎都是自建的,这个能力是所有电商物流企业都不可比的。”
物流是一个舶来品,这个概念是1979年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而苏宁对物流的重视要追述到创业初期,那时张近东就认定物流是零售业发展的地基,并将物流提高到集团的战略高度,多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加大对物流的投入。
触动张近东在1997年时就将物流确定为战略高度的因素是,当时这是整个家电零售业的头等难题,尤其是销售旺季,问题更突出,倘若不去解决好,用户的体验会很差,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物流问题解决好,不能让物流成为苏宁的短板。
那一年顺丰才成立不久,申通、圆通、韵达还没有问世,张近东就已跑遍整个南京,最终在江东门一带自建了苏宁第一个物流基地,极大地提升了空调的配送效率,将空调的送装效率压缩到三天内。
时至今日,对于正在打造智慧零售的苏宁而言,物流依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去年11月,苏宁与深创投联合设立目标总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的物流地产基金,加快物流仓储基础设施的建设。
张近东说,物流是苏宁的一个长期发展策略,是从创业初期就聚焦的业务。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张近东疯了,几乎是两三年就换一个仓库,但他自己知道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能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去年为了强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苏宁选择收购天天快递,形成自营与加盟相结合的物流服务体系。今年苏宁物流的重要性又得到进一步提高,被升级为集团产业板块进行独立运作。
财报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底,苏宁物流及天天快递拥有的仓储及相关配套面积为700万平方米,拥有快递网点2万多个,苏宁物流社会化营业收入同比大增84.84%。
说起苏宁物流张近东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投入这么多资金在苏宁物流上,使得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我们都领先竞争对手。当前苏宁的各种自动化技术,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亚洲甚至全球都是先进的。”
04 | 无人技术抢先落地
物流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无人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这个领域的效率。当前苏宁物流正在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物流全产业链,如仓储、干线运输、末端配送等,希望打造智慧物流全流程解决方案。
5月24日,苏宁物流率先推出了无人重卡应用,与智加科技联手打造的“行龙一号”无人驾驶重型卡车在上海进行了自动驾驶测试,这辆搭载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物流卡车,能够在完成线路规划、加减速、变道等操作后驶出高速,慢慢开入苏宁物流上海奉贤园区。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行龙一号”能够轻松避让行人。
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认为,物流的科技化、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不仅能帮助苏宁物流体系内的成千上万名司机减轻负担,还能节省物流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除了无人重卡外,苏宁物流还在一个月前在南京试点了社区无人快递车,取名为“卧龙一号”,它不仅能避让行人和车辆,还能上电梯,送货到家。据了解,接下来苏宁物流会让“卧龙一号”住进全国一千多家小区,实现末端配送的智能化,用户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没人收货了,可以自由设定什么时候上门配送。
除了地面以外,苏宁物流还盯上了天空,去年12月,出动无人机送货,解决了农村物流配送的难题。据了解,未来这一技术将大规模推广,苏宁物流要在全国建设5000家无人机智慧物流枢纽站,从而打通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仓储层面,早在2016年苏宁物流就启动了“苏宁云仓”,与同行相比仓库的处理能力提升了好几倍,日处理包裹可达181万件。2017年苏宁还在上海上线了首个机器人仓,使得挑拣准确率达到99.99%以上,基本上处于无误状态,大大提高了效率。
此外,随着线上红利的结束,巨头们纷纷加入线下的争夺战中。而这恰好是苏宁的优势战场,今年第一季度苏宁全力推进“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两大、两小、多专”业态全面推进,从目前看效果比较显著。拿苏宁小店举例说,到3月底已经开设了210家门店,并且为了加速布局,苏宁还全资收购了迪亚天天中国百分之百的股权。
05 | 结语
从弱冠到年近而立,穿越时间的迷雾,苏宁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芳华。
张近东说,站在新的起点眺望未来,苏宁将迈入智慧零售生态全面落地的新征程,开启零售业态的3D打印时代。从当前的动作看,张近东已经按下苏宁的加速键。做出这一决定的底气来自于过去9年的转型探索,最终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可以进入快速复制阶段。
而其9年的转型经历亦告诉我们,能够成就伟大的商业,必然有单纯的初心,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善的愿景,必然顺应天道天时,必然会被时代赋能。
汪念慈 选自公众号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