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集团文化

兵装集团—建设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

来自:李予阳     时间:2012-09-26

      十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舞台上奋进,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工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其中,中国兵装集团十几年来的凤凰涅槃,既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生动写照,也是传统军工企业向现代国企成功转型的鲜活案例。


  2012年世界企业500强中,它位列第238位,已连续4年入选“世界500强”;2011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它再获佳绩,已连续6年荣获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


  这就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谁能想到,组建之初,兵装集团却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力量最弱、产业基础最薄、亏损最为严重的军工集团。


  战略引领发展


  从“六年两步走翻两番”战略,到“211战略”,兵装集团不断朝着从小变大、由大变强、做强做优的目标推进


  1999年,兵装集团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57户工业企业中,46户亏损;销售收入169.1亿元,亏损17.9亿元。4年后,兵装集团实现了扭亏为盈,开始了由“求生存”向“求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003年底,兵装集团新一届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了“六年两步走翻两番”的发展战略。


  6年砥砺拼搏,这一目标圆满实现,兵装集团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首次跻身世界企业500强。


  “实现战略目标,说明我们有做大的本领。今后,集团的中心任务是由大变强,做强做优。”兵器装备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徐斌表示。


  2010年初,兵装集团提出“211战略”,开始由大变强的征程。“211战略”是以超越领先、转型升级为核心思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检验标准,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为愿景,到2015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翻两番,达到2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翻一番,达到3800亿元以上;做强做大特种产品、车辆、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主业。


  如何实现新的战略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兵装集团从发展思路、产业产品结构、科技创新体系、管理方式、市场结构、组织人员结构、分配机制七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持续变革。


  “必须深刻认识到‘七个调整’是实施‘211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徐斌强调。


  加快调整,推进转型,兵装集团发展呈现崭新画卷。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533亿元,同比增长37.1%;利润总额76.5亿元,同比增长37.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90.27亿元,同比增长8.47%;利润82.23亿元,同比增长9.02%;各项工作均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名列前茅。


  改革促进发展


  在重组改制、清理非主业子公司及规范治理结构等企业改革攻坚战中,兵装集团走在行业前头


  地处湘西大山深处的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是兵装集团成员企业。上世纪90年代,该企业生存举步维艰,濒临破产。2002年,云箭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实施分立破产、重组改制,卸下历史包袱,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在长沙建立了科研开发基地,构建了长沙、怀化、辰溪“一厂三区”协调发展格局;积极开发民用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员工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成为军民结合创新型企业的典范。


  云箭正是兵装集团改革脱困的一个典型。“十一五”时期,兵装集团35户企业圆满完成政策性破产,企业大批办社会职能剥离移交,清理非主业子公司430家,改革脱困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兵装集团还充分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搬迁,先后有26个企业搬迁项目完成,涉及总投资超过5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在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上,兵装集团又一次走在行业的前头,主动申请成为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军工集团。2011年4月,兵装集团董事会成立。


  “在国有独资军工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是对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创新;是集团公司履行使命、承担大任的需要,是集团公司做强做优、科学发展的需要,是集团公司完善治理、有效管控的需要。”徐斌告诉记者。


  目前,兵装集团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进展顺利,并将建设规范董事会经验向成员企业推广。


  创新驱动发展


  兵装集团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推动、军民互动、跨越发展”的方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之路


  “国防科技工业的高端产品和民用产品的前沿技术,不是靠金钱就可以买得到,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掌握到,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兵器装备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唐登杰认为。


  2011年1月,长安汽车美国研发中心挂牌成立,成为第一家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中国整车企业。长安汽车“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实现了全球资源的高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和水平,原来新产品按照标准流程研发需要3年时间,现在只需30个月。


  长安汽车正是兵装集团创新推动发展的突出代表。


  强大的创新体系,为兵装集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企业新产品贡献率超过50%,拥有专利累计超过7000件,专利数量多年稳居中央企业前列。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1年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显示,兵装集团旗下汽车、摩托车、输变电及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均居行业第一。


  “好钢用在刀刃上”。兵器装备集团投入专项资金,启动关键技术集智攻关,成功突破了特种产品、车辆、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多项关键瓶颈技术和共性技术难关,主导产业的行业引领能力显著提高。


  (摘自8月22日《经济日报》。)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