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制造业

东风汽车:小班组撬动大发展

来自:杨忠阳     时间:2012-09-26

     “这两年市场上对配件颜色的需求越来越多,再加上配件本身形状复杂,曲面较多,喷漆上色必须依靠人工完成。”走进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车身厂,记者看到,面漆二班班长王天虎正带着他的面漆班组成员在给汽车配件喷最后一道漆。


  王天虎告诉记者,“现在只要班组的成员们每天早上八点开工,中途不停线,这些活干到下午一两点就能全部完工。”


  不过,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每次喷漆时必须在隔膜泵杆的顶端套上过滤网,将桶内的油漆经泵管吸入喷枪进行作业,但是因为泵杆顶端光滑,再加上隔膜泵的吸力大,过滤网常常滑落在油漆中,很难被发现。”王天虎说。


  有一次,因过滤网滑落,班组成员将未经过滤而含有细微颗粒的油漆喷在配件表面,烘干后成了不合格品,不得不返工。“面漆从喷涂到烘干出来成正品,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然后中途还要打磨,把那个不合格品外边缺陷磨掉,大概要花半个小时,结果那天大家不仅多干了两个半小时活,而且还浪费了不少辅料和电。”


  怎么办?针对过滤网滑落问题,王天虎和班组成员一起订立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小课题。大家一起讨论,寻找既能解决问题,又不增加成本的办法,最终制做出了一个能先过滤一遍油漆,又能固定住过滤网的小工具。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善,但它却是保证整个生产线质量的关键所在。”公司工会副主席胡淑波说,目前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像这样的改善活动早已司空见惯,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探索性地创建了“五大五小”班组建设模式。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由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于2003年6月组建,员工多达7.6万人。合资之初,东风人苦苦思索:在合资的条件下,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什么体现?工会组织促进企业发展的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回顾9年来的班组建设历程,胡淑波认为,正是“五大五小”活动让他们找到了载体。


  “所谓‘五大’,是指‘学习、改善、安全、生产、管理’五大内容;‘五小’是指‘小课堂、小课题、小环境、小指标、小团队’。”胡淑波说,合资以来,公司将日产的国际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体系,与班组建设“五大五小”活动统一整合,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标准、流程、台账、图表和作业指导书等,既便于操作,又使企业各项管控指标落到了实处。


  经过不断探索、完善,东风有限公司开展的“五大五小”活动有声有色:“小课堂”围绕学习开展,重在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小课题”重在增强员工的改善欲望和创新激情,提高岗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小环境”突出安全主题,重在强化员工的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小指标”围绕生产开展,重在调动和激发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小团队”重在推进班组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增强班组凝聚力、战斗力。


  “五大五小”班组建设模式,让每个班组“细胞”充分“裂变”,迸发出新的活力,不仅确保了企业各项管控指标和生产目标得到落实,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还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在东风商用车公司,装配班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原来装配一台重型车需要7.5分钟,开展“五大五小”活动后,他们搞QCD改善,降低了步行数,现在只需要4.6分钟,提高工效38%。


  东风伟世通(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仅有700名员工,开展“五大五小”活动以来,效益连年大幅度提升。2011年销售收入达10.6亿元,比合资之初的1.5亿元增长了7倍。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铸造二厂是1969年成立的老厂,过去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该厂工会在推进“五大五小”班组建设中,实施员工创新改善工程,着力解决生产工艺、通风除尘、员工活动场所等问题,使员工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统计显示,开展“五大五小”活动以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汽车销量从2003年的29.9万辆增长到2011年的147.7万辆,增幅达494%;与此同时,由3464个班组担当完成的16761项改善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4.43亿元。


  更重要的是,“五大五小”活动不仅致力于打造提升员工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水平的平台,培养员工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而且注重培养员工参与管理的自主意识,畅通员工成长渠道。班组长作为一线指挥员,也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近三年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先后有228名班组长转到管理岗位,69名班组长通过竞聘走上中层管理岗位。


  “在所有合资公司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可能是员工跳槽最少、队伍最稳定的。”员工们解释说:“在这里,不仅工资待遇有保障,而且能够受到尊重,实现进步。”


  随着“五大五小”班组建设模式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如今“五大五小”已演变为“五小五大”,即学习小课堂,育人大熔炉;改善小课堂,彰显大智慧;安全小环境,体现大责任;生产小指标,效益大源泉;管理小团队,成长大舞台。越来越多的东风人正在从中感悟到更多新的超越管理和效益层面的收获。

  (本文章摘自7月9日《经济日报》)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