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质量文化

以诚信文化铸就中信重工核心竞争力

来自: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12-09-27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时期投资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93年企业整体资产划拨中信集团,更名为中信重型机械公司,20081月改制成立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重工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中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中南地区大型铸锻、热处理中心,世界最大的矿业和水泥设备服务商和供应商。

“十一五”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中信重工。特别是201071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详细了解中信重工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称赞中信重工由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研发型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企业的成功实践,希望中信重工再接再厉,努力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

“十一五”期间,中信重工营业收入由4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7亿元,利润总额由2005年底的2.7亿元上升到20108.1亿元,人均收入由2005年底的2万元增长到20105万多元。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环境异常艰难复杂的条件下,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

一、中信重工企业文化体系

2004年以来,中信重工着眼于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深入挖掘近60年艰苦创业凝结的文化底蕴,建立起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信重工特色的诚信文化体系。中信重工企业文化体系由目标、核心、基础、精髓、特色等要素组成,其中,打造百年基业是目标,诚信是核心,经营理念是基础,焦裕禄精神是精髓,岗位诚信体系是特色,五位一体,共同构筑起企业文化的有机体系。

打造百年基业是目标。目标直指做优做久,创建持续成长的百年基业。现阶段中信重工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为企业愿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以诚信铸就基业”为企业使命,全体员工积极进取,不懈奋斗,把中信重工打造成主业突出、主体精干、规模和效益国内同行业领先,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国际化企业。

诚信是核心。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必衰,企业无信则自灭。中信重工将诚信确定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经营理念是基础。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客户至上,变革创新,精致管理。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成为新世纪中信重工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支撑,它与“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的核心发展理念、“以高端战略赢取云层之上的竞争优势”的战略理念、“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人才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理念、“客户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服务理念一起,共同形成指导中信重工发展的思想体系。

焦裕禄精神是精髓。焦裕禄一生工作了18年,在中信重工的9年,给中信重工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焦裕禄精神。中信重工把焦裕禄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在诚信价值观的基础上提炼出“诚信敬业、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成为公司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诚信敬业”是企业精神的灵魂,“拼搏奉献”是企业精神的表征,“开拓创新”是企业精神的追求。三者自成体系、相互融合,共同铸就了中信重工的精神体系。

岗位诚信体系是特色。中信重工企业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于员工岗位诚信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员工岗位诚信体系是一个由诚信心理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闭环系统。员工诚信宣言、岗位诚信规范、群策群力活动和岗位诚信考核四个模块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四轮驱动的“螺旋桨”。在中信重工,员工的岗位诚信度已经转化为可衡量、可考核的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到每个员工的绩效评估、报酬、晋升和聘用,道德观念具体化为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使中信重工的诚信文化“落地生根”。

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对中信重工来说,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动力之源;在社会、市场、客户中,已经是中信重工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中信重工企业文化的宣贯、推进和深化  

中信重工的诚信企业文化来自企业深厚的历史积淀,得益于中信集团企业文化的引领,植根于企业全体员工的生动实践,成长于决策层的积极推动和全体员工的呵护培育,是以生命旺盛、根深叶茂。

在企业文化的宣贯、推进和深化上,中信重工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以“五化” 让员工处于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之下,完成整个组织体系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再到文化管人的转换。

1、“内化于心”——力求“全员认同”。一是组织举办企业文化手册首发式、诚信宣言、职工“诚信之光”文艺晚会等活动,活动突出“诚信”这个企业文化主题,强化“践行诚信文化、争做诚信员工”的坚定决心。二是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知识竞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吸引广大员工参与,促进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广泛认知和接受。三是进行企业文化学习辅导。从公司董事长到基层领导,以“岗位诚信”为主题,围绕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理解中信重工的企业文化、怎样有效推进公司企业文化、怎样发挥企业文化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等问题,向员工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进行集中的企业文化学习培训,使新员工迅速认同中信重工企业文化。同时,公司把企业文化作为班前会的组成内容,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班组岗位。利用班前会、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贯企业文化内容;同时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将企业文化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了公司企业文化的“内化于心”。

2、“显化于物”——力致“亲身感受”。一是印制《企业文化手册》,做到员工人手一册。在《企业文化手册》中,纳入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岗位诚信体系、企业精神、公司理念、岗位诚信规范等内容,使员工一目了然。二是设计使用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充分利用汽车、信封信纸、文件袋等各种物质载体搭建企业文化的识别系统,树立鲜明视觉形象。如商标是“洛矿”,广告语是“鼎立中原,装备世界”。三是设置系列文化石。在公司广场、绿地、树林、花丛中设置刻有古人先贤、书法名家书写的“腾飞”、“铸魂”、“高风”等文化石,既美化环境,又陶冶员工情操。四是命名焦裕禄大道、设立焦裕禄铜像、创建焦裕禄事迹展室,以焦裕禄精神激励员工奋进。五是编制《永恒瞬间,无限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信重工》画册,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激励发展企业的永恒动力。六是挖掘企业的工业文化遗产,激励后人。如习仲勋同志工作过的车间、建厂时植种的常青翠柏、焦裕禄精神、中国首台Φ2.5米双筒卷扬机诞生地、刘玉华姑娘组、洛阳矿山机器厂诞生地等等。这些中信重工独有的工业文化遗产,见证着企业的发展历史,留存着珍贵的工业记忆,极具历史文化意义。七是编撰系列《诚信故事》。《诚信故事》是记录和展示中信重工人在岗位中坚守核心价值观、践行诚信文化的生动片段,也是中信重工弘扬和传承诚信文化的一个载体。《诚信故事》收录的故事,都是员工身边人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既生动有趣又真实感人,成为员工喜爱的“口袋书”。

3、“固化于制”——力举“制度约束”。一是自上而下建立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组织,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中信重工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政领导的共同职责,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建立岗位诚信管理体系。岗位诚信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岗位规范,制定岗位诚信评价标准,对员工诚信度实施考核并与薪酬挂钩的不断循环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岗位诚信管理体系,实现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落地。三是制定推行岗位行为规范。中信重工要求干部以焦裕禄为楷模,时时谨记“56字箴言”和“三四五戒规”。要求全体员工时刻铭记诚信宣言,恪守岗位诚信规范,以10类不诚信行为和292条岗位诚信质量关键事件扣分规定为戒,做到“忠诚企业,信守承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中信重工以岗位规范不断强化诚信宣言与员工达成的诚信心理契约,时刻激励员工自觉遵守岗位规范。企业上下以岗位规范为准绳量化员工诚信行为和结果,实现以“岗位诚信”提升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追求和实现卓越目标。

4、“外化于行”——力推“知行合一”。精心设计和运作各类企业文化推进的活动载体,深化岗位诚信实践,争做诚信员工,打造诚信企业。 一是开展季度“岗位诚信明星”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岗位诚信明星”,采取党委现场表彰、报纸电视专题报道、制作光盘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导向意义。二是持续开展“争当焦裕禄式干部、传承焦裕禄精神”活动和“我与重工共成长、我为重工做贡献”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实践企业文化,模范履行干部、员工岗位行为规范。各级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党员示范岗”、“先锋擂台赛”、“争创诚信工序、诚信示范岗”等活动,树立诚信典型,发挥先进人物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榜样、聚合、导向作用。三是持续开展群策群力活动,把企业文化融入其中。2005年以来,每年坚持开展群策群力活动,对岗位诚信行为进行激励,通过员工自身践履诚信行为的亲身感受,破除陈规陋习、实现自我完善并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一年一个主题、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使诚信文化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升华。

5、“惠化于人”——力创“和谐重工”。中信重工把诚信作为历史使命,以人为本,铸就企业的诚信之魂。一是组建中信重工大学,以企业大学的优势资源,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实施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导航和“金蓝领”工程打造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促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通过业绩导向的薪酬制度和人文关怀,保留和激励最优秀的人才。三是发挥企业职工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培训中心、图书中心、员工艺术协会、阳光艺术团等企业文化设施和载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和大型运动会,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在不断提高员工薪酬收入的同时,实施了住房改造、中心医院改扩建等民生工程。同时对全体员工进行午餐补助,让员工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五是建设青年公寓和青年家园。青年公寓和青年家园是公司筑巢引凤的人才工程,为青年员工提供了舒适温暖的家。六是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员工俱乐部。为员工提供餐饮、文体活动等综合服务。七是实行员工健康休养制度。企业每年组织一线员工外出健康休养,使一线员工在青山绿水间休养身心,在拓展训练中增强团队合作,在培训学习中增长才学,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八是实行员工健康体检制度。企业从关心员工身体健康的出发点考虑,利用企业医院的体检优势资源,每年组织全公司员工进行两次体检,为每名员工建立健康档案,使员工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安全屏障。九是设立员工洗衣房。由工作性质决定,一线员工的工作服难免沾上油污、出现汗渍,洗换频繁。企业在厂区设立七个现代化的洗衣房,安排专人为一线员工洗衣。员工将脏衣服送来,第二天就可以穿上被烘干后平整干净的工作服。

三、以诚信文化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使得企业成功实现了由工厂制到公司制、由生产型到研发型、由一般制造到高端制造、由制造商到服务商、由内向型到国际化等五大转变,阔步迈向世界级重型装备企业。

由工厂制到公司制转变。中信重工通过主辅剥离和改制,2008年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跃成为主业突出、主体精干、规模效益领先,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化企业。中信重工将通过上市、换股、定向增发、合资、合作、并购、引入国际资金等多种融资途径,借力资本市场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由生产型向研发型转变。中信重工的前身是以机械加工制造为主的生产型企业,长期存在的状况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经济体量小、发展后劲匮乏。近年来,中信重工在强化自身产品研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工程技术、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三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中信重工以国家矿山重型装备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工业实验室平台、数字模拟实验平台、国际标准技术平台和4CPE信息化平台等四个研发平台,并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矿山机械研发中心,在北美筹建铸锻技术研发基地。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知名院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形成了国内外联动的开放式研发格局。由此,中信重工由加工制造企业转变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产值连年超过销售总收入的6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中的比重也接近一线生产工人,真正体现了靠科技、靠技术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

由制造商到服务商转变。中信重工坚持“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一切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在服务中实现与客户共赢。通过大型化、重型化、集成化、成套化,中信重工为客户提供工业项目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即“核心制造+成套服务”,由产品供应商向新型服务商转型,走上了一条核心制造加成套服务的发展新路。从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使中信重工和客户的合作关系愈加密切。目前,世界三大矿业巨头、五大水泥集团,中国十大有色集团、十大钢铁集团、十二大水泥生产商、十三大煤炭基地等,均为中信重工战略合作伙伴,是中信重工发展的战略纵深越来越大。

由一般制造到高端制造转变。中信重工将自身发展定位于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市场,即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力求将企业做到“云层之上”,永远处于全球市场竞争的第一方阵。通过持续推进技术改造,特别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低成本扩张机遇,加快搭建支撑高端制造的装备平台。2010121日,历时4年、总投资39亿元的“新重机”工程竣工投产。其核心装备全球唯一、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MN自由锻造油压机和750吨·米锻造操作机正式投产。这一工程使中信重工达到一次提供精炼钢水900吨、铸钢件600吨、钢锭600吨、锻件400吨的生产能力,构建了包括冶铸、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等在内的全新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形成了高端重型装备制造领域不可替代的核心制造优势,有效带动了企业新一轮产品结构的转型。依托这一高端核心制造平台,中信重工创造了以出口澳大利亚世界最大矿磨装备、余热发电、活性石灰、褐煤提质、尾矿处理、矿渣处理、城市垃圾利用、高压辊磨、大型辊压机、原料立磨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端、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形成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品牌。目前正全力挺进新型太阳能、聚能式风力发电、地热资源利用、工业余热发电等高端节能减排领域。

由内向型到国际化转变。中信重工充分利用全球化资源,构建国际化经营模式,融入全球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体系,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着眼全球化战略布局,中信重工将国际市场定位于欧美、澳洲、南美、南非、俄罗斯、印度等高端市场和新兴市场,组建了中信重工澳大利亚公司、南非公司、巴西公司和印度、俄罗斯办事处,形成了全球化营销与服务网络,使自主品牌技术和产品直面国际终端客户。同时中信重工高频次参加国际大型博览会,举办大型国际营销会议,中信重工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国际化的中信重工吸引了大批国际高端人才的纷纷加盟,目前中信重工已有数十名外籍专家。2011223日,中信重工全资收购西班牙Gandara Censa公司,中信重工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大陆拥有了第一个海外制造基地。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重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中信重工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凸显,企业文化的魅力无穷。中信重工目前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行为规范中去,将企业塑造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实现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使中信重工成为一家生生不息、不断创新与成长的百年企业。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