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记生产服务中心安装二队副队长谢飞
这天,按照事先的安排,我9点准时来到神东煤炭集团生产服务中心采访安装二队副队长——谢飞。张主任热情的接待了我。“谢队昨天是下午四点班,得上到很晚,所以今天让你9点才来。”张主任是个健谈的人,随即向我介绍起了生产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神东煤炭集团各矿井的综采设备、连采设备的安装和回撤任务,说白了就是为各矿“搬家”,被誉为煤海的“特种部队”。经过十多年的历练,中心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一千三百多人;从开始一个工作面一安一撤用时一个多月,到现在平均用时7.5天,已成长为神东大专业化服务的成功典范。张主任郑重地对我说:“咱这个谢队,从生产服务中心成立第一天起,一直奋斗在这里,可以说为矿上服务了一生,是中心屈指可数的元老极人物,可得好好报道报道啊。”
初见谢飞,四十岁上下,中等身材,体格并不健壮,一说话就能听出较浓的陕北口音,他是陕西榆林靖边人。1990年,年仅19岁的谢飞来到大柳塔煤矿,当起了农民协议工,也就是临时工。开始在运输队工作,两个人承包一个掘进工作面,主要负责铺设轨道,保证连采队的所有材料运输,一干就是三年。后来进入安装队,安装井下皮带、轨道、排水等。谢飞做事认真,肯吃苦,从不请假,领导指到哪就干到哪,多次得到单位认可与奖励,终得以“转正”,正式成为一名煤矿工人。2002年,生产服务中心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可循,不同工作面的地质情况又有很大不同,没有太多经验,所以要求来生产服务中心的人必须是各矿的精兵强将。谢飞作为精英被选中,成为中心第一批员工。
矿井里的工作总是险象环生。有一次,谢飞和工友们在井下作业,一台局部通风机正在运转,因为当时条件所限,通风机上都没有护罩。一名工友没有注意到通风机,敞着衣服大大咧咧地路过,一下子衣服就被强大的吸力卷进了通风机,眼看就要连人一起卷进去了,谢飞手疾眼快,上前一把抓住工友,硬是把人拉了出来。再有一次,谢飞和工友们在活鸡兔煤矿作业,一个工友在连巷口(即辅助回撤通道)收单体时,连巷口突然坍塌,将他埋在了下面。工友们赶紧展开抢救,好在埋得不深,无生命危险,可是他的一条胳膊被死死卡住了。此时,顶板滋滋作响,由于承受不了山体巨大的压力,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可能。情急之下,人们都说赶快砍断胳膊,撤出来还能保命。有人已经找来了斧子、锯子,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谢飞站出来,冷静地分析了当时坍塌的情况,建议用千井顶把塌落的钢梁打起来。最终,工友们采纳了谢飞的意见,被埋的工友得以“完整”脱身。还有一次,在井下回撤支架,因为工作面地质条件好,撤了二十几个支架,顶板也没坍塌。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经验,谢飞和工友们不以为然,继续干活。突然,没有支架支撑的顶板开始裂缝,瞬间塌下来,强大的压力在巷道里形成一股劲风,把谢飞他们吹出去好几米远,造成不同程度的伤情。“你不怕吗?”我问。“怕,当然怕。”虽这么说,可是谢飞脸上没有丝毫害怕的神情,多年的历练,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吧。“这么危险,为什么不换一个工作呢?”“换甚了?”谢飞笑着说:“在井下呆年长了,其它都不会干了,再说,经验都是积累下的,这工作总得有人干了哇。”说得很实在,很贴心。
老资质的背后有强能力。在生产服务中心,一直以来实行传统的师徒制,凡新进来的人都要拜一位师傅,学习师傅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今天,就有一个壮实的小伙子一直陪在谢飞身边,他叫杜鸿福。我想他一定是谢飞的徒弟,小杜摇着头说:“我是他的徒孙,现在,我这个徒孙也是别人的师爷了。”小杜告诉我,在井下谢飞素有“拼命三郎”的称号,和他一起干活,屁股别想粘地。干得活多,挣的钱就多,当年他班里的人的工资总是比别的班高。2012年7月中旬,锦界煤矿31107工作面回撤和31108工作面安装同时展开,恰逢队长有事不在,作为副队长的谢飞担当起了整个区队的负责人,充分发挥出他的拼命精神。谢飞每天按时跟班,下8小时的井,至少开3 个班前会,吃睡全在现场,“连轴转”,坚持了十几天,顺利完成了安装回撤任务,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谢飞的技术在中心更是数一数二的。2012年3月27日,上湾煤矿12206工作面首个7米大采高回撤开始。3月29日四点班,谢飞带领二班回撤13台液压支架,创造了当时一个小班大采高回撤的最高记录;4月2日,由于机头漏矸,谢飞带领二班以单头回撤8台液压支架的成绩,突破了中国记录; 8月11日四点班,在补连塔煤矿22304回撤面,谢飞带领二班以机头回撤8台、机尾回撤6台,再一次刷新了一个小班的回撤记录。从2002年至今,谢飞先后9次被评为生产服务中心先进工作者。
工作中安全最重要。谢飞非常重视生产安全,早在他还是普通工人时,带着徒弟干活,看徒弟能胜任才让干,看徒弟当时干不了,他宁可自己一个人把两个人的活都干了,也不让徒弟上手,以确保徒弟的安全。现在,进入管理层的谢飞,为防止有的工人为赶进度而忽视安全,更是“严”字当头。凡是劳保穿戴不全一律重扣重罚,并给以待岗处理,同时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及时公布当班奖惩情况,轻人重事、奖罚分明。对此杜鸿福很有感触:“他工作时对我们真不近人情,有时我们也很有意见,可是他平时待我们太好了,只要一起出去吃饭,老抢着掏钱,处得和哥们一样,弄得我们有意见也不好意思说了。不过仔细想想,谢队做的对呀,什么最重要?安全最重要。”
已近12点,采访即将结束,最后我要求谢飞对自己的工作作一下总结,“我们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给矿上搞服务的,哪儿需要就上哪儿去。”谢队长的回答总是那么言简意赅。我们友好地握手道别,我说:“听说谢队今天又是四点班,趁还有时间,赶紧回去再休息一会儿吧。”谢飞摆摆手说:“不休息了,等会儿我就得到矿上去。”至此,我才知道,说是四点班,其实谢飞早在一点多就得赶到矿井上,先开生产会和班前会,安排工作,再下井,一般一个井得持续工作8个小时左右,升井后先在矿上洗澡,再给班组打分,然后才能回家。一整套工作下来,得14个小时。
这就是谢飞,一个永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